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还未毕业或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毕业走进社会的一群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具有开拓性的建设与创造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人群。大,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主题班会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主题班会5篇
第1篇: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主题班会
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的报告
据调查发现,以往的学生对自己就业后工作的要求,无论是单位性质反面还是薪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但现在的就业形势似乎不允许初出茅庐的学生有挑工作的机会了,大学生们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对于以后将从事非专业的工作,有61%的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看招聘单位给出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但在就业公司选择时,有58%的同学希望可以再外资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对那些民资企业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表示会考虑,这也是大学生好高骛远的表现,似乎也有点不切实际。
从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就业的态度表现为:1.对就业形势的关注度比较少。2.个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认识不足,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因素,没有准确的目标3.大学生的职业期望还是比较高。
(1) 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 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2) 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
第2篇: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主题班会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最大的特点是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与整体就业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的现状相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及毕业生综合素质差。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解决方法
大学生,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榜样,是人们羡慕的对象,考上了大学也就意味着有了美好的未来。然而,在当今经济形势萧条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空前的严峻形势。现如今,我国每年约五六百万高校毕业生,然而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只有68%,可见有将近半数的人毕业后得不到工作,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其中有些已就业的大学生又失业、待业。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小视的问题,正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这是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样的,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1.大学生就业观束缚于传统观念,就业市场化意识薄弱。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同时,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大学生缺乏创业观和市场化观念,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2.大学生面试技巧能力有待提高,缺乏求职技巧训练。由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人们一直都很少关注到求职技巧这一领域,就像没有被微波信号覆盖的“盲区”一样被人遗忘。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是一样,我们学校对求职技巧同样没有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视,根本不存在求职技巧的问题,计划经济时期学生一毕业就被国家分配到企事业单位工作,无需要理会什么求职技巧,只要学好书本知识即可,不需要掌握求职的技巧的知识。虽然到了市场经济的今天,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的情况经过几年,但求职技巧的训练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过去的计划经济对“求职技巧”的要求是淡泊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劳动力的价值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有市场存在就会有竞争,而劳动者在竞争过程中,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自我推销”艺术,纵使有一身好“功夫”,也有可能被招聘单位冷落,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3.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质量难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4.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市场化。当前,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首先,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机会就少。其次,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陈旧,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使人与职匹配产生错位,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指导过程过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2、 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方法
1、教师素质的提高
职业教育的师资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师资,有自己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在中职教学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思想,高素质的教师能够言传身教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目前中职学校我们仍提倡具有理论和技能双项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育理念下,“双师型”的要求是既要有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能力,又要有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方法能力为课程目标的条件下,需要教师除了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对该专业岗位的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非常了解,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合理地设计课程项目和行为的过程,无法适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我们可以借鉴先进国家职教教师“教一门专业、会两门专业、学第三门专业”的做法,教师只有处于高瞻远瞩的地位,才能设计出好的课程实施方案,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要重视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要把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同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具体地结合起来,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自己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在主观上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一个强大的学习动力。
2.课程方面的思考
职业教育主要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职业教学的理论学习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不求过深、过精的理论讲授,而是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来确定。因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参照不同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理论水准来确定,做到因材施教。目前,我们中职学校的课程基本上按学科划分,采用学科系统化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教材往往具有难度深、知识全、内容专的特点。中职学生与其同龄人相比,大多是学业上的失败者,是应试教育的牺牲者,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注重逻辑思维的教学环境中存在着比较强烈的畏学、厌学情绪,但形象思维不错,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思想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基础和兴趣的基础上,把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生产活动过程中的规律所表现出的形象思维为特征,按照工作过程的循序,贴近实际生产需要,精选学习材料,把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绝不讲空洞的抽象的而与实际操作没有关系的理论知识。也要求课程方案的描述直观、生动和有趣,打破学科体系,开发直观形象的教材为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减少“文本知识对学生拷贝”的诱发条件,促使教师多考虑如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方法。中职教育的课程应以人的能力为本,并与终身学习的思想相结合,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终身发展的社会人。以完善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认真落实“宽基础”和“必需和够用”的原则,根据培养要求,降低知识深度,拓宽知识广度。增强职教课程的实用性,摆脱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存在不足的卑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技能的能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3篇: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主题班会
大学生就业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
摘要:从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通过改革教学培养模式,加强自身素养等对策,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原因 对策
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一、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形势:“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
1、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从1998年的66万,到2010年的670万,10年间增幅达到了10倍。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所以造成现在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状况。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已经达到1/3。但是,虽然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而由经济发展规模所决定的需求总量不能相应增加,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2、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
3、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因此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4、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总是把目光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也不愿从基层做起,“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甚至于出现了今年公务员考试某个热门岗位报考比例达到了上千比一。
5、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要求不高,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等等。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建议
1、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用所谓多少的高学历人才的数字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第4篇: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主题班会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姓 名:
班 级: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出现了所谓"毕业即失业"的说法,因此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创业
大学生,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榜样,是人们羡慕的对象,考上了大学也就意味着有了美好的未来。然而,在当今经济形势萧条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空前的严峻形势。现如今,我国每年约六七万高校毕业生,然而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只有68%,可见有将近半数的人毕业后得不到工作,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其中有些已就业的大学生又失业、待业。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小视的问题,正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 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报道,2015年总共有750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之大,其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数量之多可想而知。
21世纪初,随着高等学校相继开始大规模扩招,越来越多的高中学子获得了步入大学殿堂的机会,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与此同时,大学生也从原来的天之骄子一落千丈,变得越来越普通,而随着改革的不断开展,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也由原来的包分配转为自主择业,这就使得毕业大学生数量远远超了社会的需求数量,因而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而过多的毕业生与不足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还在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数量虽然呈大规模增长趋势,但其素质却没有大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深入精通的知识,只是拿到一张文凭而已。这就导致了中国市场上对普通职业需求的饱和和对高、精、尖端职业的极度缺乏。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
二、 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第一,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我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有13亿之多,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除此之外,我国的社会发展的区域还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能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因此成为了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即使处于失业待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而在西部地区,却是虽然存在大量的岗位,却是员工难寻,找不到合适毕业生前来就业。
第二,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导致就业难,首先,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
其次,当今的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选择何种职业,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是听长辈或朋友的建议择业,导致工作不适合自己,缺乏兴趣,最终导致失业。因此,择业缺乏目的性也是导致成功率不高的重要。
第三,用人单位条件苛刻导致就业难,如今,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试问大学毕业生哪里来的工作经验?倘若每个用工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那么学生的工作经验该从何而来呢?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更出现了招保安要硕士生的笑话,用工单位的这些条件,无疑对大学生就业造成的负面的影响,使大学生就业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三、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第一,大学生自我素质的提高,首先,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基层的就业观,要有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第二,高校的改革
其一,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其二,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其三,开设实践课程,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5篇: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主题班会
大学生就业能力论文大学生就业论文
中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比较与启示
摘要: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大学生就业难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是一个无法逾越的历史阶段,中国也不会例外。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在这样背景下,研究中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已由“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演愈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多方面,但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研究中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式,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1 中外大学生就业能力涵义理解的比较
就业能力概念源于就业,但随着研究和实践的进展,这一概念远远超过了就业本身,并非同一概念。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中外有关学者和机构对其地描述各不相同。
1.1 国内学者对就业能力涵义的理解。在国内,20世纪初就业能力被理解获得工作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到了90年代后期,就业能力就被定义为实现就业的能力。后来有的学者对就业能力又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就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职业需求和职业选择能力相关,其核心是职业选择能力。
1.2 国外学者对就业能力涵义的理解。在国外,英国学者Lee Harvey认为:就业能力就是某种个人潜能,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学会学习的能力,是一种维持终身学习的本领和动力。Hillage和Pollard认为:就业能力是获得初次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得新的就业所需要的三种能力的整合。2004年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1]。
1.3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涵义。尽管国内外学者、机构对就业能力的解释各不相同,但总的说来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保持工作以及晋升和继续发展的一种内在素质和才能。
2 中外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比较
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就要分析就业能力构成的要素,就业能力究竟包括哪些元素,至今仍没有定论,中外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2.1 国外学者对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理解。1984年美国学者提出了适用于大学生就业的10种核心能力,涉及到三个方面:从大学生个人角度而言,需要拥有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以及能够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从雇主的角度而言,需要大学生拥有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职业角度而言,需要大学生拥有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瑞士学者M·L戈德斯密德对不同专业3400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得到并归纳出“正确的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人际关系、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地工作方法、敏锐广阔所谓视野”是一个人成功就业的五要素[2]。
2.2 国内学者对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理解。国内学者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和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任江林认为:就业能力分三个层次,一是基本工作能力,二是专业技能,三是求职技能。张丽华与刘晟楠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五个因素: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聘能力[3]。
2.3 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分析。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机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应包括三部分:基本就业能力、核心就业能力、持续就业能力。基本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准入条件,是就业的前提。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求职择业能力等;核心就业能力是关系到能否就业的决定性条件,主要包括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持续发展能力是关系到大学生就业后能否持续稳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源,是大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主要包括创新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能力也在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3 中外用人单位大学生就业能力期望的比较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单层到多层逐步提升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的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期望越来越高。
3.1 国外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期望。美国社会和工商界认为,未来的大学生应具备很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新问题和复杂问题的综合和表达能力,跨学科知识的交融能力,英语和第二外语的交流能力,在复杂环境下的检索和判断能力,在多文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等[4]。美国工程院则提出了面向2020年的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关键特征是: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商务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5]。
3.2 国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期望。在中国,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期望也在发生较大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学毕业生少,用人单位选择余地小,要求也低。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别是高校实行扩招之后,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用人单位选择余地大,对毕业生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据钟一彪同志对200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国内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求的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专业基础知识、工作态度、道德修养、责任心、团队精神[6]。另外一项调查是对06届大学毕业生及在校大学生和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最看重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依次是适应能力、专业水平、道德品质、沟通表达能力、心理素质[7]。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用人单位在选拔任用人才时,不仅看重学生的文凭、学历,更看重学生水平、能力和综合素质,即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
4 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4.1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纵观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发展的要求,对照我国大学生培养状况,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业素养不高。大学生就业观念僵化、期望值过高、功利化严重,缺乏责任心、忠诚度和团队精神,缺乏从基层做起、刻苦踏实地工作的心态等;二是专业能力不强。专业知识学习的不专、不深、不系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思考与研究、缺乏对专业发展前沿性知识的了解与探讨、缺乏跨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分低能”现象普遍;三是学习能力不足。只会读书、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只求“学会”、不求“会学”,缺乏独立思考、深度分析、自由探索的能力;四是实践能力较弱。许多大学生有知识、有理论,但实践动手能力弱,“眼高手低”;五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学生长期呆在学校,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迷恋虚拟网络世界,不善于与他人交往,生活经验不足,以至于毕业后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人际关系紧张;六是创新能力不够。绝大部分学生不敢冒险,害怕失败,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七是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有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对自己的择业很有帮助,但还有34.8%的学生认为自己最缺的是人际交往能力[8];八是规划与应聘能力低。许多大学生经常感到困惑迷茫,没有主动规划意识。还有些学生各方面表现均可,就是求职应聘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自我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