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四篇】

时间:2022-05-20 15:3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三年》是由赵明执导,张瑞芳、项堃、舒适、柏李等主演的电影,于1954年上映。影片主要讲述了解放初期,上海少数的不法资本家投机倒把,捣乱市场,大明纱厂工人停工,纺织工会副**陈英亲自来到厂里,帮助工人们解决困难的故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4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篇1

三年级上册英语第四课时教案

课题:UnitFour WeLoveAnimals

教学重点:学习新句型:Oh,really?MayIhavealook?Hereyouare.Thankyou.Oh,it’snice!Ilikeit.

教学难点:对Let’stalk内容的整体把握;

表示同意、肯定和把东西递给他人时的用语“Sure.Hereyouare。这样自然导入新句MayIhavealook?

3.教师将TeddyBear递给一名学生,并用手势和动作暗示他说:IhaveaTeddyBear.接着,教师说:Oh,really?MayIhavealook?强调突出“really”, 并出示相应的单词卡片,带读几遍。然后再找几位学生和教师进行同样的对话。

4.教师拿着TeddyBear走到一名英语较好的学生A(简称Sa)前,示范对话如下:

T:IhaveaTeddyBear.

Sa:Oh,really?MayIhavealook?

T:Sure,Hereyouare.(边说边TeddyBear给Sa)

Sa:Thankyou.Oh,it’snice!Ilikeit.

教师告诉学生Sure.Hereyouare.是“可以。给你。”的意思,并带读该句。由于该句发音较难到位,教师应多带读几遍,学生的操练要特别加强。

5.教师播放《TeddyBear》歌曲,师生共唱歌曲,学生边唱边做动作,调节气氛。

6.教师播放B部分Let’stalk课件,学生边看边思考问题:

1)WhohasaTeddyBear?

2)DoesSarahliketheTeddyBear?Whatdoesshesay?

(如学生不理解,教师可用中文解释这些问题)

7.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该对话的掌握情况,如果发现学生没有完全理解,教师可一句一句点击对话框或人物嘴部,学生跟读模仿。

8.人机对话。教师操作课件,学生扮演对话中的人物之一,和课件中的ChenJie或Sarah对话。

9.学生分组练习对话,

然后两人一组自愿上台,戴上ChenJie,Sarah的人物头饰,用TeddyBear作道具表演对话。

表演好的,教师带领其余学生对他们竖起大拇指一起说:“One,two,wonderful!”或一起有节奏的鼓掌祝贺(也可采取别的方式来鼓励),使学生获得初步用英语交流成功后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同时,教师应适时纠正某些学生错误的读音。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让学生自己先看Let’splay部分的活动,小组讨论、练习。

2.教师拿出Sarah,BaiLing的头饰,请几位学生上台表演。

3.学生用自己的玩具和自画的动物图片,可以下位找伙伴一起做游戏。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重点运用到下列句型:

Ihavea…

Really?MayIhavealook?

Sure.Hereyouare.

Wow!/Cool!/Super!

4.教师告诉学生可以用别的东西比如学习用具或其他小动物替换TeddyBear进行对话,这样对话的内容更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浓了。

5.课堂评价(Assessment)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科书第四单元开始的双面彩图进行对话表演比赛,看谁对话最多最好。由全班学生自己当评委,选出前三名,教师及时给予奖励。

2.仿照本课时的对话,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好几种)介绍给大家看。

板书设计:

Unit4WeLoveAnimals

Ihavea…

Oh,really?MayIhavealook?

Sure.Hereyouare.(注意发音)

Thankyou.Oh,it’snice!Ilikeit.

Thanks.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篇2

梁河九年制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总第6课时

班 级: 学习小组: 姓 名:

课 题

观沧海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学习方法

熟读成诵 合作学习

审批人

第一部分:预习案

1、自主学习,风采展示

1、作者介绍:曹操,字 ,小名阿瞒。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 家、 家和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听老师范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语气和情感。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

理解诗歌大意

1、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尝试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第二部分:探究案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三部分:检测案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   ) jié(  )石  澹澹(  ) 萧 瑟(   )

2、填空。

(1)“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3)诗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六、小结与反思

梁河九年制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总第7课时

班 级: 学习小组: 姓 名:

课 题

次北固山下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 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学习重难点

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学习方法

熟读成诵 探究赏析

审批人

第一部分:预习案

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2、自主学习,风采展示

1、作者介绍: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2、听老师范读这首五言律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4、朗读指导并齐读。

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

1.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2,请一两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第二部分:探究案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探究一: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探究二: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第三部分:检测案

五、达标检测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

六、小结与反思

梁河九年制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总第8课时

班 级: 学习小组: 姓 名:

课 题

次北固山下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学习重难点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学习方法

熟读成诵 探究赏析

审批人

第一部分:预习案

3、自主学习,风采展示

1、作者介绍: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2、听老师范读这首五言律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4、朗读指导并齐读。

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

1.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2,请一两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第二部分:探究案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1、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2、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3、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第三部分:检测案

五、达标检测

1、《次北 固山下》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 。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寄愁心/与明月 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

3、杜甫有句名言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若惊人,须要炼字。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中的“读”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的情趣。

水清鱼读月 山静鸟________天

4、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六、小结与反思

梁河九年制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总第9课时

班 级: 学习小组: 姓 名:

课 题

天净沙 秋思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2、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3、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会诗歌的韵律美。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学习方法

熟读成诵 探究联想

审批人

第一部分:预习案

4、自主学习,风采展示

1、关于作者:马致远,号 ,元代 家、 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堪称为旅思名作、秋思之祖。

2、关于“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形成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3、听老师范读,注意字音和节奏(做好标注)

4、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

1、展示朗读

2、整体感知: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 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绝妙的 图。

第二部分:探究案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一)领略诗情画意:

1、列举描绘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这首小令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

(2)写法探究:

再细读这首小令,看看写法上有何特点?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用散文的语言将曲中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第三部分:检测案

五、达标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一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平仄也有规定。

B.《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字翼德,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 感愤、寄以慰藉的七言律诗。

D.《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

2、学了《古代诗歌四首》后,班上准备举行以“轻叩诗歌大门”为主题的综 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如果要举行赛诗会,请你为赛诗会拟定一种形式,写在下面。

( 2)下面是“生活处处有古诗”情境表演中的几个片段,请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古诗名句。①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常引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 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__________”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本次活动主题拟写一条标语。

3、试着描写一段景物,使之饱含自己感情。 (提示:可以表现的感情:高兴喜悦、悲伤哀痛)

六、小结与反思

宁可累死在路上,也不能闲死在家里!宁可去碰壁,也不能面壁。是狼就要练好牙,是羊就要练好腿。什么是奋斗?奋斗就是每天很难,可一年一年却越来越容易。不奋斗就是每天都很容易,可一年一年越来越难。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拼一个春夏秋冬!赢一个无悔人生!早安!—————献给所有努力的人.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篇3

共案设计(课时)

课题

4土壤的成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了解土壤在自然界的样态。

2.观察土壤样本,说出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3.通过实验,识别土壤中存在的空气、水等重要成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发现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2.做实验,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包括各种成分的土壤样本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土壤给我们带来了蔬菜、水果、粮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但是,要真正让我们介绍土壤,我们却不知如何介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土壤,了解土壤,探究《土壤的成分》。

二、活动一:采集土壤

到田野、花圃或池塘等地方挖一些土壤,带回教室研究。注意:五池塘边采集土壤,必须有大人在身边陪同。

三、活动二:观察土壤

仔细观察带来的土壤,你在里面发现了那些东西?

预设:土壤中有沙子,有小石头,有蚯蚓,有树枝和树叶……除了这些我们看到的,还有什么我们看不到?

四、活动三:研究土壤的成分

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你看到……

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纸巾湿润了,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

2.把土块放入水中,开始看到……过一会儿又看到……

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开始看到欧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搅拌以后,你看到……静置一段时间后,又看到……

搅拌后看到泥土和水混合在一起,水很浑浊。静置发现杯中有沉淀,沉淀是分层的。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

课后作业

你还可以设计哪些实验证明土壤中含有水分和空气

板书设计

4土壤的成分

看见的:小石子、蚯蚓、树枝……

看不见的:水、空气、有机物

教学反思

个案修改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篇4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

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顺应诗句的朦胧,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夜书所见》: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游客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所以,我教学这首诗时,更加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我让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我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学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真实情感。
从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感受到孩子们的语言积累还需加强,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培养。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这节课学习的古诗,都是写出了在秋天的背景下而触生的情感,或赞美秋天的美景,或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在教学时也正是中秋节过后,学生对于过节的气氛,家人团聚的幸福感都有所体验,这样对于课堂的教学,体

推荐访问:上册 语文 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