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历史小课题范文(通用5篇)

时间:2022-05-19 15:20:02 来源:网友投稿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其含义有三: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2.沿革,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小课题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历史小课题5篇

【篇一】历史小课题

音乐小课题研究

新时期民歌演唱艺术首先是在演唱作品体栽的创作色彩上的变化和发展,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享受。原始的民歌小调、山歌、号子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和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欣赏水平的要求,也不能使演唱者充分展示自己的演唱技巧,但民歌优美动听的音调素材,仍然吸引着人们。这样依据原来短小的山歌、小调改编创作的新歌曲必定大量涌现,伴随着也出现了一批年青有为的优秀作曲家。如:施光南、王酩、谷建芬、王立平、士心、徐沛东等。

作曲家们借助人们熟悉的原始民歌素材,运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和作曲技法,把各种无声的音符倾注在谱面上,构成新的大型声乐作品。这些优秀的新民歌声乐作品,时时闪现着原来民歌的韵致,使人听来耳目一新。现今中央及各地举办的各种歌手大赛上或剧场、电视转播的大型文艺晚会上,很难见到还有谁演唱短小的原始民歌,大多都是有一定难度或相当难度的改编、创作的民歌作品。象第六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专业组和业余组不少歌手演唱的《孟姜女》,就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的表现手法,使这首我国家喻户晓、哀婉凄楚的古老歌曲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作者在忠实于原民歌旋律风格和音乐色彩的基础上,突破了原民歌四句头式的歌谣体曲式结构,运用多种不同的现代作曲技法,并借鉴和融汇了戏曲音乐中紧打慢唱的摇板和由慢渐快的垛板表现手法,通过几次转调、扩展音域和改变节奏,拓宽和突出了音乐主题,把一首简单的都市小调民谣发展创作成为一首撼人心魄、感人至深的多段体曲式结构的大型声乐作品。它既保留了原始民歌的风貌又充满了新的意蕴,使作品的内在容量和艺术境界都得到了扩充和升华。还有于学友改编的《小白菜》、尚德义改编的《今年梅花开》、白诚仁编曲的《苗岭的早晨》、鞠秀芬改编的《我想亲亲在梦中》、李崇望和郝宗纲编曲的《牧羊山歌》、景建树编曲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等一大批作品,都是我国民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经过改编创作成为更加适合现代社会人们日益发展变化了的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的大型声乐作品,深得群众喜爱欢迎,也让歌唱家得到了能充分展示自己嗓音技巧、艺术水平的演唱曲目。

新时期同样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歌剧。如《星光啊星光》、《第一百个新娘》、《大野芳菲》、《火把节》、《芳草心》、《原野》、《门前有座山》、《党的女儿》等,遗憾的是这些数量不少的歌剧剧目,虽然在许多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与创造,但是在与民族传统音乐结合和现代思维意识结合的创作手法和色彩上仍不能令人满意,较之**前的几部著名民族歌剧,虽然数量增多了,而质量上却使人感到缺少了民族传统的优美风格,也欠缺了新时期的新颖特征,难以让人朗朗上口、回味无穷。这方面还有待于我们新时期的作曲家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思维深入生活、深入民间,去挖掘、创作更新更美的,让人民大众满意、喜爱和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精品。

 年已渐近,年味在酝酿。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家乡人准备过年忙碌的身影和开心的笑容,是家乡腊月集市的喧闹和繁荣。年味是家乡的馓子和大肉的喷香,是家乡红芋粉丝的筋道。年味是红红火火的场景,红红的灯笼,红红的春联,红红的蜡烛。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父母的殷殷期盼,是常回家看看的再三嘱咐。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亲朋好友团聚时的欢快气氛,人气旺盛,气场和谐。年味是乡里乡亲祝福吉祥,恭喜发财,憧憬未来。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对幸福的虔诚叩拜,祈福天地,祈求丰年,祈盼安康。年味是对生活的庄严承诺,除旧布新,承上启下,激励自我。年味是对美德的竭力弘扬,尊老爱幼,平等互助,济困扶贫。

  年味是什么?年味就是年俗,约定俗成,历史悠久。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年俗里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

  总之,年味是喜庆的氛围,是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洋溢着人情味的文化传统。留住浓浓的年味,就是留住我们的精神家园,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

  有人说如今人钱多了,年味却淡了。我说年味的浓淡和物质条件关系不大。旧时农历年底要结清一年的账目,欠租借债的人把这一段时间看成是难以度过的关口,所以也把年底叫做年关。但在家乡有规矩,年三十贴上春联后要账的就不能再上门,这是对人最起码的尊重,不能逼得太紧,不能耽误任何人过年团聚。连在外躲债的穷人都知道回家过年,可见人们对过年的重视,对团聚的向往,对好日子的渴求。当今人们过年不愁没钱花了,有的人便比阔斗富,鞭炮更长了,焰火更美了,压岁钱更多了。腰杆子挺直了,活出了尊严,但只顾夜以继日地鏖战在麻将桌旁,亲戚朋友走动少就有了心灵的距离,年味也就淡了。

  有人说如今人忙了,年味被冲淡了。其实,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家乡人常说,忙了一年了,过年得好好歇几天,好好吃几顿饺子。如今很多人只顾埋头挣钱,一年四季天天忙,忙得忘了家,忘了生命的根,忘了生命之舟的港湾在哪里,忘了心灵的驿站在何方,忘了调整后再轻装上阵。一年有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人生有节奏,张弛有度养精蓄锐。而对于金钱大于一切的人来说,心中的年味确实是越来越淡了。

【篇二】历史小课题

历史小课题开题报告

题目:信息技术整合乡土史教学

一、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意义和研究价值

乡土历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历史上具有全国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都是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在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历史中,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但应全面了解祖国的历史,也应具体地了解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

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要求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还应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社区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目前,我省在初中二年级开设了《安徽历史》的教学,市教育局组织撰写的《可爱的安庆》也正在使用,乡土史的教学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活力,有利于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各项任务,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然而,由于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不足以及中考所占分值很少,不少学生对乡土史缺乏兴趣,造成教学中出现一些困难。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快信息技术和与乡土史教学整合的研究,有广阔的前景和实际的需要。在新课程的实行中,信息技术已不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而是作为新的教学模式贯穿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然而由于我国存在着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薄弱,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尚未普及等方面的问题,全面进行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缺少实践的机会和物质保证。就整个中学历史的教学来说,目前我市大部分的探索和研究限于单个课件的制作及公开课需要的层次水平上,主要原因是缺乏整体系统研究和有关经验。面对时代的要求,中学历史数学必须彻底改变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状况,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信息技术与乡土史教学的整合也许正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让每一个老师和学生通过整合,去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通过整合,更直观的认识自己生活的家乡,去领略家乡历史的辉煌灿烂,在体验亲自参与的乐趣中,去发挥各自的潜能,从而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观点和创新之处

随着新课程的实行,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改变,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所需要掌握的资源要比过去更多、更广,然而就乡土史教学来看,目前,有关这一方面的教师备课、教学的资源非常少,甚至可以说除了一本教材,基本没有其他资料。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现代化的有力手段,可以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有益而丰富的资源,拓展教育和学习的时空,形式多样,图文并茂,情景交融,使信息技术与乡土史的教和学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乡土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去感受、去理解、去应用家乡灿烂的历史。学习家乡的历史,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是学生的需要。乡土史的内容都是与学生们生活的家乡密切联系着的,因此做课题的研究可以就近取材,通过信息技术采集、加工、掌握第一手资料,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从目前我市各学校的物质条件来说,基本都具有了多媒体教室和微机室及相关设备,校园网建设也初具规模,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普遍提高,同时乡土史教学的课程时间较短,一学期只有近十个课时左右,考试的压力也不大,因此可以全面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这种实验与研究将不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从而能在实践中获得及时反馈、总结、处理有关数据和问题的条件,推进教学和研究的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以《安徽历史》、《可爱的安庆》、校本教材和学生为对象,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以教案、课件、论文和实物成果展示本课题研究成果和实用价值。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实验实施之前、之中及完成一个阶段或周期的实验后,组织对实验对象的综合“前测”、综合“后测”以及各种单项测试,借此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指标达成情况。

2、个案研究法。从实验对象中选择具有不同侧面代表性的典型样本(学生),建立个性全程发展档案、积累素材,借此从个体样本上摸索现代教育技术与乡土史教学整合的有效方法。

3、实验研究法。群体上确定实验样本和非实验样本。其中实验样本为七、八年级各抽取一个班,其它班级为对比班。实验班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外,还着意发动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

4、以上方法的使用,是在教师撰写有关教材教案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等形式进行。实际操作时,不拘泥于以上方法。

技术路线:

1.加大投入,完善硬、软件建设,创设学校现代化教育环境,为信息技术与乡土课程整合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我校根据《省中小学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设备及教材配备标准》、《安庆市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和本校的财力可能,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做到有超前意识,高起点装备,逐步建成了校园广播系统、校园通讯系统、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每个教室和教师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和多媒体小平台;建成了各学科实验室和仪器室、计算机教室、音乐、美术教室、多媒体语音教室、综合电教室、电子备课室,更进一步完善现代教育环境。信息技术软件建设应与学校管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相配套,努力做到成套化、系列化、多媒体化,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不断搜集积累完善各学科的教学资料,并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开发、应用和研究;建设安庆十四中学网站,开设教学科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性学习等栏目,并建立了各教研组、班级网页,这样既促使教师在实践中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同时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学习交流的园地。

2.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教育改革,观念先行,我们首先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理念,为此我们邀请专家作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讲座,使教师认清信息技术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教师具备这样一种素质:解放思想,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的新技术,能将它有效地用于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创造能力。通过学习使我们的教师具备这样一种观念: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教育手段改革的问题,而且是学校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实现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现代化,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3.加强校园网络的建立,促进了教育信息的交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丰富了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的经验。教师能够通过网上查询,下载大量的有关学科发展动态、国内外教改信息、名师教学经验等,使教师通过查询解决备课中参考资料不足的缺憾,使网络进入课堂,实现了交互式的教学。

4.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层次培训。每周规定时间,对课题组成员分层次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校园网络使用、power point、authorware等动画制作技术的培训、渗透新理念的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要求大家都能在网络环境下查询、阅览和开展教学活动,更有效的实施信息技术与可爱的安庆学科的整合。

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XX年6月——XX年8月)

(1)召开筹备会议,组织课题组,确定实验方案,向安庆市教育局电教馆申报课题。

(2)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制定学期研究计划。

(3)培训实验教师,建立目标检测指标体系,购置教学软件,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确定实验课例。

2、实施阶段:(XX年9月-XX年8月)制定实施方法与策略,开展实验课教学,并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资料,检验实验效果,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

3、实验总结阶段:(XX年9月-XX年12月)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资料,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推广实验成果。

【篇三】历史小课题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怎样落实德育

    内容摘要:本文简单地从教师的素质、历史教学的原则和历史教学德育内容等几个方面对历史教学过程如何落实德育展开论述。

    关键字:历史;德育

    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德育”为首,这充分肯定了德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而要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德育,这是一个难度高、涉及面广的课题。本文只是简单的从教师的素质、历史教学的原则和历史教学德育内容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落实德育的关键——历史教师的素质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

    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其次,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

    1、史实要真

    历史并非如胡适先生所言“历史是一个任人随意打扮的花姑娘”。历史视塑造、想象为忌,必须说真话、讲真史,做到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如果是为了渲染课堂的氛围和提高历史的趣味性而特意对史实进行调侃甚至歪曲,那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谎言更加容易拆穿。这样不但没有达到我们最初的教育目的,结果是适得其反的。

    2、感情要真

    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

    3、求实忌空

    也就是历史教学要落到实处,要联系实际。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4、求正忌偏

    也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拼弃“所谓坏,就是绝对坏;所谓好,就是绝对好”的片面观点,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例如近代史上的李鸿章,他一面镇压太平天国,勾结洋人,丧权辱国,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但是另一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办洋务,是洋务派中办洋务最多的人,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不仅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三、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

    (一)要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应有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巡从邪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原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例如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三)、要进行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几年来,我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的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近在本土本乡的许多历史文物、遗址可供学生参观、考察,有些史实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访问,从中得到一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操。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学习乡土历史往往使学生激动不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他们心中潜滋暗长,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为此,我们学校全体历史教师共同努力,进行校本教研,根据莲花县志、莲花革命史等素材,编写了校本德育教材《红色莲花》一书,主要叙述在1927-1949年中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莲花人民的革命活动,以及莲花的解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莲花人民跟着共产党义无返顾,前仆后继,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斗争,有3000多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经过无数次枪林弹雨的考验和火的洗礼,有十三位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如甘祖昌等。

四、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1、正面诱导。

教师应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

“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班超投笔从戎、岳飞英勇抗金、戚继光荡平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鲁迅弃医从文、张自忠尽忠报国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确立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3.直观教学。

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影视,参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印象,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当我们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时,讲述当年邓世昌在抗击日军的海战中,率领致远号全体官兵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时,播放场景,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热泪。还有在讲述工农武装割据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莲花一支枪纪念馆、毛**旧居、莲花苏维埃旧址等历史遗迹。

4、比较法。

在历史教学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学生鉴别历史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增加对民族英雄和对祖国的感情。例如讲述到中共“一大”代表时,我们突出李汉俊,邓恩铭等为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相反的周佛海等却叛变革命,成为头等汉奸。通过鲜明对比,突出爱国者形象。揭露卖国贼的奴颜媚骨丑恶面貌。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判断美丑,树立光辉的爱国主义形象。增强民族自尊心,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者,从而深化爱国主义思想。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通过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篇四】历史小课题

中学历史小课题研究参考题目

1、提高学困生对历史课学习兴趣的研究; 

2、历史课本插图的阅读技巧    

3、开展合作式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  

4、调动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活跃气氛的策略研究;  

5、历史作业点评的方式研究;  

6、历史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  

7、提高学生历史课堂学习的自主性;  

8、解决班级中个别学生不交作业问题的研究;   

9、培养学生仔细审题习惯的研究;  

10、培养学生及时订正作业中错题的习惯研究;   

11、课堂有效练习的探究与实践;    

12、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策略研究;  

13、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研究;    

14、让学生大胆发言的策略研究;  

15、避免无效讨论的策略研究;  

16、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17、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18、培养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习惯的研究;  

19、毕业班后进生分类指导的研究;   

20、使学生主动提问的策略研究;  

21、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研究;  

22、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  

23、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24、历史学科教学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研究  

25、课堂有效时间的利用率的研究  

26、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效学习的研究  
27、激发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小组合作欲望的研究;
28、设计各教学环节的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29、设置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策略研究
30、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方法研究。  

31、课堂教学中学生偶发事件的类型及成因研究;
32、处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偶发事件方法与技巧研究。
33、课堂教学结束的形式研究; 
34、学生作业批语的教育艺术研究;
35、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模式研究。

36、学生厌学原因分析研究

37、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的个案研究

【篇五】历史小课题

历史小课题开题报告

历史小课题开题报告

题目:信息技术整合乡土史教学

一、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意义和研究价值

乡土历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历史上具有全国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都是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在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历史中,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但应全面了解祖国的历史,也应具体地了解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

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要求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还应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社区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目前,我省在初中二年级开设了《安徽历史》的教学,市教育局组织撰写的《可爱的安庆》也正在使用,乡土史的教学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活力,有利于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各项任务,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然而,由于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不足以及中考所占分值很少,不少学生对乡土史缺乏兴趣,造成教学中出现一些困难。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快信息技术和与乡土史教学整合的研究,有广阔的前景和实际的需要。在新课程的实行中,信息技术已不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而是作为新的教学模式贯穿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然而由于我国存在着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薄弱,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尚未普及等方面的问题,全面进行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缺少实践的机会和物质保证。就整个中学历史的教学来说,目前我市大部分的探索和研究限于单个课件的制作及公开课需要的层次水平上,主要原因是缺乏整体系统研究和有关经验。面对时代的要求,中学历史数学必须彻底改变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状况,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信息技术与乡土史教学的整合也许正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让每一个老师和学生通过整合,去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通过整合,更直观的认识自己生活的家乡,去领略家乡历史的辉煌灿烂,在体验亲自参与的乐趣中,去发挥各自的潜能,从而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观点和创新之处

随着新课程的实行,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改变,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所需要掌握的资源要比过去更多、更广,然而就乡土史教学来看,目前,有关这一方面的教师备课、教学的资源非常少,甚至可以说除了一本教材,基本没有其他资料。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现代化的有力手段,可以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有益而丰富的资源,拓展教育和学习的时空,形式多样,图文并茂,情景交融,使信息技术与乡土史的教和学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乡土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去感受、去理解、去应用家乡灿烂的历史。学习家乡的历史,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是学生的需要。乡土史的内容都是与学生们生活的家乡密切联系着的,因此做课题的研究可以就近取材,通过信息技术采集、加工、掌握第一手资料,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从目前我市各学校的物质条件来说,基本都具有了多媒体教室和微机室及相关设备,校园网建设也初具规模,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普遍提高,同时乡土史教学的课程时间较短,一学期只有近十个课时左右,考试的压力也不大,因此可以全面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这种实验与研究将不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从而能在实践中获得及时反馈、总结、处理有关数据和问题的条件,推进教学和研究的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以《安徽历史》、《可爱的安庆》、校本教材和学生为对象,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以教案、课件、论文和实物成果展示本课题研究成果和实用价值。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实验实施之前、之中及完成一个阶段或周期的实验后,组织对实验对象的综合“前测”、综合“后测”以及各种单项测试,借此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指标达成情况。

2、个案研究法。从实验对象中选择具有不同侧面代表性的典型样本(学生),建立个性全程发展档案、积累素材,借此从个体样本上摸索现代教育技术与乡土史教学整合的有效方法。

3、实验研究法。群体上确定实验样本和非实验样本。其中实验样本为七、八年级各抽取一个班,其它班级为对比班。实验班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外,还着意发动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

4、以上方法的使用,是在教师撰写有关教材教案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等形式进行。实际操作时,不拘泥于以上方法。

技术路线:

1.加大投入,完善硬、软件建设,创设学校现代化教育环境,为信息技术与乡土课程整合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我校根据《省中小学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设备及教材配备标准》、《安庆市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和本校的财力可能,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做到有超前意识,高起点装备,逐步建成了校园广播系统、校园通讯系统、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每个教室和教师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和多媒体小平台;建成了各学科实验室和仪器室、计算机教室、音乐、美术教室、多媒体语音教室、综合电教室、电子备课室,更进一步完善现代教育环境。信息技术软件建设应与学校管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相配套,努力做到成套化、系列化、多媒体化,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不断搜集积累完善各学科的教学资料,并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开发、应用和研究;建设安庆十四中学网站,开设教学科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性学习等栏目,并建立了各教研组、班级网页,这样既促使教师在实践中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同时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学习交流的园地。

2.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教育改革,观念先行,我们首先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理念,为此我们邀请专家作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讲座,使教师认清信息技术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教师具备这样一种素质:解放思想,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的新技术,能将它有效地用于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创造能力。通过学习使我们的教师具备这样一种观念: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教育手段改革的问题,而且是学校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实现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现代化,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3.加强校园网络的建立,促进了教育信息的交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丰富了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的经验。教师能够通过网上查询,下载大量的有关学科发展动态、国内外教改信息、名师教学经验等,使教师通过查询解决备课中参考资料不足的缺憾,使网络进入课堂,实现了交互式的教学。

4.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层次培训。每周规定时间,对课题组成员分层次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校园网络使用、power point、authorware等动画制作技术的培训、渗透新理念的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要求大家都能在网络环境下查询、阅览和开展教学活动,更有效的实施信息技术与可爱的安庆学科的整合。

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XX年6月——XX年8月)

(1)召开筹备会议,组织课题组,确定实验方案,向安庆市教育局电教馆申报课题。

(2)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制定学期研究计划。

(3)培训实验教师,建立目标检测指标体系,购置教学软件,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确定实验课例。

2、实施阶段:(XX年9月-XX年8月)制定实施方法与策略,开展实验课教学,并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资料,检验实验效果,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

3、实验总结阶段:(XX年9月-XX年12月)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资料,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推广实验成果。

推荐访问:课题 通用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