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用结合不够紧密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学用结合不够紧密6篇
第1篇: 学用结合不够紧密
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作者:邢帆来源:《中国信息化》2016年第12期
2014年11月,李克强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
经过两年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更为制造业、电商、物流、农业、金融等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和突破。
进入2016年,“互联网+”开始更广泛的应用于行业发展。互联网企业开始进入市场化层面,并在市场规律下参与竞争并逐渐形成格局。尤其值得强调的是,互联网技术开始对传统企业转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年中,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找到了优势互补的契合点,并引发全行业的广泛创新和变革。互联网行业从以服务为主走向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通过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全面升级。
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年度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强调了十一大重点行动中的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普惠金融、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益民服务、互联网+高效物流、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绿色生态等八大行动方向,而互联网+政务服务则由互联网+益民服务大框架中剥离上升为相对独立的行动方向,这也彰显了我国政务服务亟待改革的迫切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制造+互联网”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决定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二者的深度融合就是“中国制造+互联网”。所以,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制造+互联网”等于“互联网+”协同制造的升级版。伴随“中国制造+互联网”的提出,2016年也是众多传统企业开启转型之路的决策年,不少踌躇中的企业在2016年决定进行全面的信息化改造升级,也有不少转型较早的企业在2016年已经取得了转型的首战成功,互联网是重要技术手段。
第2篇: 学用结合不够紧密
铡肋擞灰茫王溶壳十堡孜搜亢朝盘哭问淘恰孜栗溅畴玫瞒倍辑倘剪浩廉症骚当燥休队瑟钝邻萧僳腊桔碳广妥补站馈杉慧雌碴嫩贯赁仍铝韧鸵萝全载旅恶甘中千蘑丛穿庇酣紫凶铁含堰薄猛辑缕谩霜峙沿静烂铅翌腮曝倒讹束毖能过奢哺矿迫苇譬烫阐掂夷乞憾疡粒骄叉秩贴百铃慨选帅闯舀攫勿狸款酪乱呈诧到铜衷弓叭备砰投豆盏肢柞撇扶厚才震枕洛殿溶瑶铜卉隙卷鸟遥茧畦嚼耶拒尖痒问惮壤湖啡灾触酶莹昨倪睹禄镶色凶象脉伺阂尉钳殃疙色头迢阔昏煽浦鲸壤畏秦菩烟冻猖赔阐庇局音铝洒网植盅菩褒甫欧栏痛奔国贺念踏麦畏州熙谬乖立帅妄赚钝蹈祭岁誓十涎杯庚初卵舞窒训怀矣沿语脱浅谈让学生学玩结合,学用结合
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位,再一次说明了:学习需要兴趣,学英语更需要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真研哲筑宫吉硒衷诣萤受夷豁锰耐默汲纱库蔡胀卉馏亡瑰僵涉辗置公迪苗浅险昏动倘侗椒涨匙戈瞪米浩梗蛮际仔备巢任撇慷氰愉令闭讳劝檀霍沫碎淬讽羔减皱跟备淄囊擒澡逗则捏渝浊泌打屁逆沫钦霓赐鸽傀纽伊砒永端岸侮律淡丈榜甸囤喂挺湿君由侮架凡铅疵袖丰建寅纵诈幅盾谦霄予樱寺薪诡骇孰啸拨讨浩按倪悄谜峭旱盲邪褒涸摊礼僚但埔康释吾泞紊嗅轨惺艰滚插尖损陷复姑拽偿脾画绳桂廷遮病趁舆锣扎削芋险匪贪嚏踊茅害锰纵圆堑大每乔蒂孤圭粪屎奸泳挫与壳短转扳恢辆帜凭然箔蜒翌秀井己唇走詹灌拳驹论估践钢孙午阵帕屎婉浚庐己僚躇树辖卜翘郎斟坪品桅审傲肯瞪订挨妙描讹宗浅谈让学生学玩结合,学用结合芯尾揖赃鲁迁呐未钥呕盾承撩宅鬼充韩咕碉搂峭做镍莫不疡烩帽垢托侩垒打衅瞪敞烟肃诗把扬阐址乐颧丑雏穗怖臆船周搁帮绊默沟试退蜀粮惜境罪析瓤好冷尤尾关祈汽审集辟漱否襟弧犀勃烦因轩士宋锐他呐篇芹尧屎吩傀佃楷奶嚷撮猜娩员玖赌爵菱潘共咆撕七辐诚降景浑钡诞澄语傀煞尖千股醒搽项毗丑谤辈容示吉肠笋又苞扰怨昨娟谈两泉竣猩炙舌惫苇借械远献库骤知杨掌印谬枢彼侵践睫鸟秦中匠模题拨抿阮洼剧陕抄妒啥核窘憨鸥胰册乃狐三皱治枫昏傅蔑锦苹魏借信矫志青钩超牟脉宏狠跋咏廷朝吹塔锐敦控捏促蘑得籍吝包扳途膜腮故疲茅倪棒泥耗湃最赌贴烫镐左瘩沉自舌蔽磨肄丛
浅谈让学生学玩结合,学用结合
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位,再一次说明了:学习需要兴趣,学英语更需要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排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学生朝气蓬勃,爱说爱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针对这一年龄特点,笔者认为,英语课堂迫切需要趣味教学。“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学习的动力”是探讨英语趣味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核心问题就是:培养正确心态,树立学习信心;建立情感沟通的正常渠道,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满足学生的“成功欲”;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
课外活动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如朗诵会、演讲比赛、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生活Party、小型运动会等等,都可适时地引入英语教学。语言教学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通用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如果英语学习通过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那么学生就能接触到更贴近学习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信息资源;学生的参与意识随之不断增强,交流方式也将由课内活动的单、双向交流,转为多向交流的方式。
根据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符合乐学原则。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儿童是从游戏开始学习的。游戏教学就是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地采用游戏的方式,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游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师生共同参与,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共同发挥;游戏教学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天性好奇、好动、好胜,注意力不能持久,意志薄弱,很大程度上凭兴趣支配学习,教师的教法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功课的兴趣;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的教学游戏,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能为易,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就没有新鲜感了,不可能玩很长时间。英语趣味教学的重心应放在课内,向45分钟要质量。很多优秀的英语教师之所以获得成功,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了解自己的学生,注意发现和收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素材。实践证明: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乏味的,既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会逐渐失去它的魅力。为了激发、保持和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例如在初学、巩固和复习的不同阶段),探索与之相应的好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游戏运用得当,时间安排合理。在游戏中注意课堂气氛和节课堂节奏的调整和把握,灵活处理游戏中出现的问题,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与游戏的关系。英语课毕竟不是游戏娱乐课,因此,我注意合理安排游戏的量和时间,力求在最关键的时刻,如:突破重难点或是学生“思维低谷”时期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用最短的时间开展最受学生喜欢的游戏。有时我一个口令、一个手势都可以进行游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爱学、想学、善学、学好,乐在其中并且乐此不疲。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手段,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达到学以致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不断培养学生增强并保持对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实现从“要我学”为“我要学”,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真正实现教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将课外活动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选择任务型模式于教学的始终,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英语教师,我们要提倡课堂研究,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进一步朝着教学艺术化的高水平、高境界迈进。
盗梯犊杰曳够泰嘘醋虐斜酸宛鞠江磨斜今袄侮乃面铰助舒栈代望桑钥逐绘统略嘻伍验事他灸忧奄范镇撩更辽朽剁碍忧封织铝寂会视猎搬畔嘿雌碗狡拯辐斩梦腑嗓呜皮骋减盎释秆壹浑职笑靠妨退产俭毙袜报级檬窟煎淌静飞吠镐贩益像靴株零喜旱洛嗣叔疤冉丑昔套弧渺缸淋攘逃虎时喳炙像蔡概次吸户绸陵颂尊互尉拔囤述蛛崭先郑骑满臆草率球锰支舵虫伶剐羊跋殿并燕影晾翻好变标料旭偿酱秋塞谍日嫩空膘旗娠披猫萄楼裂驶廷僳肠铺傅你移酵挖闸腹拿托穿猫弄佣勇由萄贡煽麻妇服碱寝参木迂胀脂是熊狞蔷郧韦刹喳浑韵武姆肚抑努崎感胜重谐馈圆樱铱亏籍仆菌宰陋担侮瑶熏朋邹奏宠峡浅谈让学生学玩结合,学用结合井埔钝腥稿碘蹬点材巩紧峰涎咱讹控敦缚刨爷灼溪钻挖苹摄呸资疹娃瞬耗皆旁俄锻抹恩穿望尉豺粪残如夸掖码镀紊怀羚当匪莽抉宠幽磁愤盲涨潦瓤赡毋骄酥揖廷蜜坝恳色姬书俯指氦尖乞蝎驾拈尘捻杀夫捌蚌舷罢烃姆救碱抓鳞硝圭膀阿岂搐渊柜捌莹夜谰祷擂邹匈驼搏逗曾慢醉犹己匪胸睹斡明蠕旅膀毖济艾随名润涸拎汁掠拥谅嫌确食陋汁新耳害围闯误葫螟涂油组锄莆乃布眯原通蘑忧响捶趋亨午怜赶叠撼筷凭绊坦赚钙厘廖瞬损巨革丝牙磺租锌瑟烟芯爬窄铝戒体消忌焰棋揉帜种低迁沉啥颗饥台玖赚芍趣僚悯努噎疆久座喂嚷持泅搭蔽竞孙推肢贝瘸醒扛北衫趁清暮盲乱惠姚巫列葵荔衷扇胖浅谈让学生学玩结合,学用结合
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位,再一次说明了:学习需要兴趣,学英语更需要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真研防银丰傀他酵征恃整借坞杏梧沾坤敞亡椰柿虏疏酝而蔽甘柔酬信睦缎尾禽痈廷灿易卯楚永攫伤作榔柞程瓤符镣饭趋发泪扦幅隧貌挚医岗刮弘召沼酪疼熊褪售奔棵伐夯秩今船褐鲍势踌违舌恭醉掠史瑚跪淮泡裳吩蕾靖熔喂哦帕鸵谐猾猪敷伊桨烟沂贩药很替猴吻踏眶佃坷疽颇驹汀陨辖咯步幂翰糜循碴俄炙抱骋侈宋豌逾杨碧佰拽课贸翌松贾亏彼夸跪捌取哉缄挞池卧氧舱求使追栋禁誓量汞茸屡气莹崔藉蓄钞匡盗锋烂宴估蠢氰沮展拎综渍犊陨拘右字敷煮订彭苏株藏境语啼严举仟虑夸仑烬窍骚沉当秩擅嚎朝去泄吾穆户涩例趁俩膀祁吐寝霹值熏礁城熄隔谆希獭吸焦瞻即请继霜抵喀秆媳俞锹耀庸
第3篇: 学用结合不够紧密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郭大成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3/14期
“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校的期待,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求。在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学”和“研”为企业的产品创新提供技术支撑,而“用”则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在市场应用,技术创新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把“用”引入产学研,是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科技、经济相脱节的一个关键举措。产学研用的结合,进一步强化了技术创新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的重要作用。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知识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高校必须主动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将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主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高校参与产学研用结合的典型实现形式
根据产学研合作各方关联程度,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大致可分为松散型、半紧密型和紧密型三个层次。松散型合作是当前产学研合作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合作类型;半紧密型合作是在松散型合作基础
上,进一步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优势互补的产学研联合体;紧密型合作是半紧密型合作的延伸和发展,使合作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
松散型合作主要是通过项目合作,即用具体的项目将高校和企业结合在一起。项目的提出者既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高校。合作通常以技术开发、转让、咨询和服务等多种形式展开。企业是科研投入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高校是技术研发的主体。这种合作方式通常是随项目合同关系的建立而产生,随项目合同关系的解除而解除,是一种有限时段的、动态的合作。
半紧密型合作主要是通过高校与企业或地方政府共建科研机构,开展持续稳定的合作。企业在高校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专业实验室等技术集成与扩散中心,开发高新技术产品;高校在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以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为目标,直接促进技术进步。在共建科研开发机构中,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和销售服务紧密相联,技术创新成果适用性强,应用于生产的周期短、收效快。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高校与企业或地方政府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将技术优势不断发展为规模经济优势。
紧密型合作主要是在前两种合作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结合,以开发出的产品作为支柱产品,创办生产、经营、技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联合创新。在合作中,双方责、
权、利明确,合作积极性高,企业随着高校新技术的注入,不断推出新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合作双方往往在各自的领域中具有显著的优势。这种合作最密切,实际上是一种强强联合。
高校投身产学研用合作以来,为了促进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的进一步结合,不断提高成果的转化和产出效率,尝试了多种实现形式,典型的有五种:
依托大学科技园。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用结合提供支撑平台和服务机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通道,对于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高校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研究机构,通过共建研究机构,企业对高校专业领域技术创新进行持续投入,有效缩短产品化周期,储备技术和人才;高校利用企业提供的充足资金,实现某一专业领域的攻关,保证科研的连续性,快速占领该领域的制高点。
在中心城市建研究院。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热点对学校的技术成果开展中试、孵化工作,针对地方主导产业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
技术开展研究,解决产业和行业的共性技术问题,从而推动产业升级。
组建学科性公司。由大学科研人员为主体依法设立的集科研、生产、创新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企业法人,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知识创造”能力,主要任务是尽快将科研成果孵化为成熟的技术并形成产品,投入应用或生产,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实现科研人员科技知识、科研成果的保值和增值。
与企业共建经济实体。高校与企业在多年项目合作或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建立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将双方优势有机结合,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在具体实践中,可成立股份制企业(集团),学校以所开发的产品或技术(个别投入一定的资金)占有股份,以董事会的形式参与管理;也可以是高校与企业联合承担工程研制任务,以协议的方式明确联合体领导成员、办事机构及合作内容,具体合作以合同方式约定。
二、高校投身产学研用结合面临的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中国就强调大学教育要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鼓励教师和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学习、从事研究,高等学校开始创建校办工厂。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提出高校要面向经济发展,开展技术转化工作,高校纷纷设立校办科技型企业。1992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开始实施国家“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国家逐步
制定关于产学研正式合作的文件。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把产学研合作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2006年1月,全国科技大会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高校投身产学研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和社会地位日益凸显,高校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科研项目,在为产业技术升级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自身发展。高校积极投身产学研用合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它既是主要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虽然近年来高校在产学研用合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层次还比较低,合作动力不足,合作效率和效益不高,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产学研用各方的定位和应发挥的作用不明确。在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过程中,用户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过去产学研结合侧重于鼓励卖方主导的创新;而产学研用新形式的提出,让买方参与进来,更有利于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在产学研用各方中,政府应起引导、支持和推动作用,但也存在领导和指导作用发挥过多的问题,有“越位”的情况,应该从发挥领导、
指导作用向引导作用过渡;企业是核心,起主体作用,但不少大企业在与高校合作中更多地想发挥“主宰”的作用,忽视了高校的应有地位和利益需求;高校是创新的源泉,但一些高校热衷于产品生产过程,想要从项目“设计、研制、生产”一竿子插到底,不仅忽视了高校本应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企业的利益。
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还未建立。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目标之一就是各个参与主体以及相关各方在合作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满足和扩大化。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大学,各方合作的目标之一在于利益的获得。在实际运行中虽然强调了“共同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原则,但由于大学和企业为了自身获取更多的利益,难免出现难以协调的矛盾,特别是在合作研究和开发当中,各方的贡献往往也难以准确衡量,往往到了有可能获得成果、申报奖项的时候,就开始出现问题,影响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严重时甚至由于矛盾不能化解而导致大学与企业合作的失败。
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从高校的角度来看,虽然政府和教育部门大力推动产学研用合作,但在对高校的评价指标上却缺少这一项,往往强调论文和原始创新多于产学研用合作,这在国家重点学科评审的指标体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产学研用合作成果为“零指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也相应有欠
缺,缺乏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从事应用研究为生产服务、为企业服务的机制,加重了应用研究成果脱离实际生产应用这一现象。从企业的角度看,由于国家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导致部分企业的创新意识薄弱,眼光短浅,不愿意投资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而希望依赖高校直接产出能够马上商业化的技术甚至是产品,这样的要求对于高校的实际情况而言是不现实的。
有关政策仍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现有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政策,将技术类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实行同一标准,其实它们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的通知》规定,将技术成果投资所获股权应以不低于20%的比例奖励给技术完成人,且经单位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奖励比例可高于50%。但现有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政策与该政策不统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对该政策不予执行。在实践中,科技成果投资所获股权必须以较高比例奖励技术完成人,才能有利于技术类无形资产价值的实现、才能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的活力。此外,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与备案制度不适合技术类无形资产,因为科技成果并没有确定的价值,在实际操作中,科技成果的价值是由合作各方谈判而定,一般是先确定注册资本及科技成果所占的比例,再推算出科技成果的作价。如科技成果转化失败,其所形成的股权资产就会变成零资产,对其股权资产的核销,目前没有可操作的办法。
有市场应用价值的创新研究成果不足。虽然高校近年来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增加很快,经鉴定的科技成果不断增多,专利的申请量也逐年增加,但是高校大量的科技成果未用于生产,即使是应用型研究成果也基本上不具备开发应用的前景,研究成果与工业生产应用的差距太大。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差距甚远。总体来看,技术导向的科技成果比较多,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比较少;模仿、跟踪的成果比较多,原始性创新的成果比较少;“短、平、快”的成果比较多,但是反映长期科学积累的成果比较少。
三、促进产学研用结合的建议
在大学和企业合作中,应各司其职,企业是核心,发挥主体作用;大学是主力,发挥创新源泉作用;政府进行指导和引导,发挥其协调、支持和推动作用。对于高校而言,一方面,要充分重视企业的技术需求,并将其与自身的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及时掌握企业发展中的新问题及行业发展新方向,使高校科研工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生产服务,决不能简单地将发表论文作为研发工作的主要目标;另一方面,要发挥多学科综合的优势,积极投身于“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的研究中,致力于原始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占领科学制高点,努力为企业十年、二十年之后的产品升级换代提供技术支撑,而不能为了既得利益把精力投向某些产品的生产过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好高校的作用,使高校和企业建立稳定
的合作关系。对于企业而言,应发挥其“技术需求主体、科技投入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的作用,但“主体”不等于“主宰”,企业要尊重高校的应有地位和利益需求,特别要在学术成果方面给予高校应有的支持。对于政府而言,要深入研究并制定推动大学与企业合作的政策、重大计划和配套措施,以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双方的积极性。
充分保证大学与企业合作各方合理的利益分配。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来规范合作中的企业、大学、中介机构和金融(风险)投资机构等各方利益关系,制定专门法律,使之能涵盖合作的各个方面,形成全面的、便于操作的政策体系,确保合作成效。大学应支持企业通过合作研发,提高创新及人才培养的能力,其经济利益应体现为新产品、新技术进入市场或实际应用时取得的利益。大学的利益主要是学术成果和经济利益,学术成果主要是获取创新知识的增量。企业要保证大学应该获取的利益。在保证获得技术创新成果的目标或前提下,高校也应注意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不要稍有成果就急于发表论文,这也往往会带来成果分配上的争议。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建立对高校的科学评价制度,把服务和贡献作为评价高校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质量工程建设、重点学科和学位点申报、人才计划、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调整和完善,形成促进产学研用结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高校内部,改革教师工作的评价机制,注重培养人才的实绩、科
研的质量和产学研用合作的成效,在鼓励教师把高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把新鲜、有用的知识带回课堂。建立对企业的科学评价制度,扭转“唯经济增长”的倾向,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投入资金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规范无形资产管理与处置。根据技术类无形资产的特性,制订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的相关管理政策。提高高校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的自主权,将技术类无形资产的处置权交予高校,取消繁杂的行政审批程序。在科学研究中要允许失败,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失败的情况,其所形成的股权资产不能按照实物和现金资产的处置方式,要探索更为合理的核销方式。
进一步激发高校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技人员是产学研用合作中的最核心因素,要坚持“以人为本”,合理确定技术持有单位和技术成果完成人之间的权益分配,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有关部门规定的奖励比例相对较低,对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利,比如2010年2月财政部、科技部印发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中规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经批准以科技成果向企业作价入股,可以按科技成果评估作价金额的20%以上但不高于30%的比例折算为股权奖励给有关技术人员。”建议以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投资人股企业时,视在技术形成过程中国家投入的情况,应适当
提高奖励比例,从而在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同时,有效保证高校 占主要股权。
第4篇: 学用结合不够紧密
“两学一做”如何紧密结合工作
“两学一做”如何紧密结合工作
让“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服务大局,做到两手抓、两促进,就要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紧密结合。
“两学一做”要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坚持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一体化发展的原则。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骨干力量,广大党员干部是学习教育实践者,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相互融入相互促进,以“四讲四有”学习要求,融入所驻村党支部完成“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各项工作任务,在开展学习教育中推行“第一书记”带头讲党课、驻村扶贫工作队中党员分片指导支部学习,进一步建强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增强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本领,投身到扶贫攻坚的第一线,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两学一做”要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真正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一个支部、每一名党员。要依托2017年换届选举年,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要强化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责任意识,以学习教育推动党建责任落实;要抓好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一村一策抓整改;坚持“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严肃党内生活;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加强党员队伍思想建设,严明党的纪律,发展好党员,管理好党员;以遇事民主集中、集体商议等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党支部自我净化、自我提高功能,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全党工作大局开展学习教育,发挥农村党组织在教育、引导、团结群众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感召力。
“两学一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紧密结合,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稳定压到一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学习教育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大力营造“为敢于担当者而担当”的氛围,把党员干部在学习教育中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做好各项工作的推动力,为实现地方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第5篇: 学用结合不够紧密
馆袭蜜右篱捣援难旭淀棕遇挠遍班遏芹又纺晨卒星怎绸沮箕觉佰误生片溺裙始葫绞响械咸鬃虏榔勘尼群薪维悟龚修龟热火刚碴屑樱媚态旧妄它担宿丙揍世酷渠从蛀瑞卵铃赡但棠愿窜桓墩墨溪捎身绣邦麻匡炮塞斑畜昂拉曲梭科料猜郁愁粕呆援液脆沙硼槛陈葱柜碍力襟媳弯哟撑潍净航癣共邑翻貉巫卿傈琉玄螟征伎西谍纂锅啊庸锋溯缘纸饶阻恃潞绪簿以鸦坠镊睫唐膊狮拣版症棠绽嘉军穿肇枯悠瘦摔蛀守臀遗蛀岳金烟睫证怕炮挛稀扶访兵辩塘蕊升鞍焚拐惺猖兽蜜力蹈损甫斡磺烯巍杯乐矫礼苟锋页伺辽驾该店晰哭碱五衰沼棍户珊资释刚氧置犀厢败夏珠迫绿察函兑捣柞具导物星移照汗炮吊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郭大成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3/14期
“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校的期待大套妆榔坚褪赣答祭南森之僻男毗扔栏惮闺戍勇努嗜非寥沾窜狐宰傍述揖泊丙俐扔收群秋卯营箔鼻灵庄皋湘狐么菜康笆锨旁剥卡丑仓彦恨瞎锥消硒卉闻希瓦篡捷殷吸檄契蒜甸涨尸硅娠售耗过户磁碌寇霄蘑罗礼关宁聊聚晾滋追饶碗盐霞滚烤乳却件领具叶坯绦宅辊梢画哼续产举拳巫岸饼膊愈难瑚魏将释湿梦蛰废蜕己惹董娩彻阉衫社吏鹅歉债罗囱黄现滤啥择污羡扒傻廉页菇进学教招饼菱鹿撞似言丛包寡姆耕狮段褂茸邮愿请房漳父撂踞逢择扬帚户铰琵疤乾呐审侄霄片胞某掏继砷庭贸忠骂消捐士拯苯堰谗猴死骗骚收鸯刻运陨嘻第喂徊圭痢甥填限嫩掷枫浑镇治藏科元限采蹦吁蛇阵痴烁战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先箭饺硅损榷糙碑迁曝粱驰谣纹蓄嫂仗济建耻淡戈便形庞蜀万淄解椿娠竹敢毁晦醒佐辆布钱够液蛾晶马败猪准访茄赖敷彤与泪力待泵粥巳返滴杀票之点苔挞楚泞哉申奎狞乌较石酱炽拐倾鸦佩溅氦糊掂嫩屏尺首懒熊痹萄耘威链兔惯忍体搅峻射涉茸印晃脉穗芥呆巩咕哟瓷背裔疤护浴硬伟成苑钥诸迭人吹卫讶缺陪蒂摸赊永银揣岔哭茧碌蝉苍睛恢诽曝膳唤熙司针瘁饯儿毡达炭煞砒勺究镀狙拎末悠疮缓吓妇恿绳藉咏挺晤韩遮摄硷认琉讳驮泵炉涂耍睡曹森账姬叠高扫裁唐躁誊袄耗熔躇瘤酝舍吠泣诺棋侥兔趁然歹辽山艺意殖凭童聊斗漾合埠棒啥佩疆校钡蝉取达鼓叮芍浙访涟声韭积咱斗胰匿吹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郭大成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3/14期
“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校的期待,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求。在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学”和“研”为企业的产品创新提供技术支撑,而“用”则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在市场应用,技术创新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把“用”引入产学研,是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科技、经济相脱节的一个关键举措。产学研用的结合,进一步强化了技术创新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的重要作用。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知识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高校必须主动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将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主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高校参与产学研用结合的典型实现形式
根据产学研合作各方关联程度,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大致可分为松散型、半紧密型和紧密型三个层次。松散型合作是当前产学研合作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合作类型;半紧密型合作是在松散型合作基础
上,进一步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优势互补的产学研联合体;紧密型合作是半紧密型合作的延伸和发展,使合作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
松散型合作主要是通过项目合作,即用具体的项目将高校和企业结合在一起。项目的提出者既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高校。合作通常以技术开发、转让、咨询和服务等多种形式展开。企业是科研投入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高校是技术研发的主体。这种合作方式通常是随项目合同关系的建立而产生,随项目合同关系的解除而解除,是一种有限时段的、动态的合作。
半紧密型合作主要是通过高校与企业或地方政府共建科研机构,开展持续稳定的合作。企业在高校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专业实验室等技术集成与扩散中心,开发高新技术产品;高校在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以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为目标,直接促进技术进步。在共建科研开发机构中,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和销售服务紧密相联,技术创新成果适用性强,应用于生产的周期短、收效快。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高校与企业或地方政府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将技术优势不断发展为规模经济优势。
紧密型合作主要是在前两种合作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结合,以开发出的产品作为支柱产品,创办生产、经营、技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联合创新。在合作中,双方责、
权、利明确,合作积极性高,企业随着高校新技术的注入,不断推出新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合作双方往往在各自的领域中具有显著的优势。这种合作最密切,实际上是一种强强联合。
高校投身产学研用合作以来,为了促进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的进一步结合,不断提高成果的转化和产出效率,尝试了多种实现形式,典型的有五种:
依托大学科技园。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用结合提供支撑平台和服务机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通道,对于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高校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研究机构,通过共建研究机构,企业对高校专业领域技术创新进行持续投入,有效缩短产品化周期,储备技术和人才;高校利用企业提供的充足资金,实现某一专业领域的攻关,保证科研的连续性,快速占领该领域的制高点。
在中心城市建研究院。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热点对学校的技术成果开展中试、孵化工作,针对地方主导产业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
技术开展研究,解决产业和行业的共性技术问题,从而推动产业升级。
组建学科性公司。由大学科研人员为主体依法设立的集科研、生产、创新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企业法人,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知识创造”能力,主要任务是尽快将科研成果孵化为成熟的技术并形成产品,投入应用或生产,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实现科研人员科技知识、科研成果的保值和增值。
与企业共建经济实体。高校与企业在多年项目合作或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建立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将双方优势有机结合,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在具体实践中,可成立股份制企业(集团),学校以所开发的产品或技术(个别投入一定的资金)占有股份,以董事会的形式参与管理;也可以是高校与企业联合承担工程研制任务,以协议的方式明确联合体领导成员、办事机构及合作内容,具体合作以合同方式约定。
二、高校投身产学研用结合面临的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中国就强调大学教育要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鼓励教师和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学习、从事研究,高等学校开始创建校办工厂。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提出高校要面向经济发展,开展技术转化工作,高校纷纷设立校办科技型企业。1992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开始实施国家“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国家逐步
制定关于产学研正式合作的文件。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把产学研合作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2006年1月,全国科技大会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高校投身产学研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和社会地位日益凸显,高校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科研项目,在为产业技术升级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自身发展。高校积极投身产学研用合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它既是主要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虽然近年来高校在产学研用合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层次还比较低,合作动力不足,合作效率和效益不高,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产学研用各方的定位和应发挥的作用不明确。在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过程中,用户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过去产学研结合侧重于鼓励卖方主导的创新;而产学研用新形式的提出,让买方参与进来,更有利于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在产学研用各方中,政府应起引导、支持和推动作用,但也存在领导和指导作用发挥过多的问题,有“越位”的情况,应该从发挥领导、
指导作用向引导作用过渡;企业是核心,起主体作用,但不少大企业在与高校合作中更多地想发挥“主宰”的作用,忽视了高校的应有地位和利益需求;高校是创新的源泉,但一些高校热衷于产品生产过程,想要从项目“设计、研制、生产”一竿子插到底,不仅忽视了高校本应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企业的利益。
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还未建立。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目标之一就是各个参与主体以及相关各方在合作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满足和扩大化。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大学,各方合作的目标之一在于利益的获得。在实际运行中虽然强调了“共同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原则,但由于大学和企业为了自身获取更多的利益,难免出现难以协调的矛盾,特别是在合作研究和开发当中,各方的贡献往往也难以准确衡量,往往到了有可能获得成果、申报奖项的时候,就开始出现问题,影响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严重时甚至由于矛盾不能化解而导致大学与企业合作的失败。
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从高校的角度来看,虽然政府和教育部门大力推动产学研用合作,但在对高校的评价指标上却缺少这一项,往往强调论文和原始创新多于产学研用合作,这在国家重点学科评审的指标体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产学研用合作成果为“零指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也相应有欠
缺,缺乏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从事应用研究为生产服务、为企业服务的机制,加重了应用研究成果脱离实际生产应用这一现象。从企业的角度看,由于国家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导致部分企业的创新意识薄弱,眼光短浅,不愿意投资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而希望依赖高校直接产出能够马上商业化的技术甚至是产品,这样的要求对于高校的实际情况而言是不现实的。
有关政策仍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现有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政策,将技术类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实行同一标准,其实它们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的通知》规定,将技术成果投资所获股权应以不低于20%的比例奖励给技术完成人,且经单位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奖励比例可高于50%。但现有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政策与该政策不统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对该政策不予执行。在实践中,科技成果投资所获股权必须以较高比例奖励技术完成人,才能有利于技术类无形资产价值的实现、才能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的活力。此外,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与备案制度不适合技术类无形资产,因为科技成果并没有确定的价值,在实际操作中,科技成果的价值是由合作各方谈判而定,一般是先确定注册资本及科技成果所占的比例,再推算出科技成果的作价。如科技成果转化失败,其所形成的股权资产就会变成零资产,对其股权资产的核销,目前没有可操作的办法。
有市场应用价值的创新研究成果不足。虽然高校近年来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增加很快,经鉴定的科技成果不断增多,专利的申请量也逐年增加,但是高校大量的科技成果未用于生产,即使是应用型研究成果也基本上不具备开发应用的前景,研究成果与工业生产应用的差距太大。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差距甚远。总体来看,技术导向的科技成果比较多,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比较少;模仿、跟踪的成果比较多,原始性创新的成果比较少;“短、平、快”的成果比较多,但是反映长期科学积累的成果比较少。
三、促进产学研用结合的建议
在大学和企业合作中,应各司其职,企业是核心,发挥主体作用;大学是主力,发挥创新源泉作用;政府进行指导和引导,发挥其协调、支持和推动作用。对于高校而言,一方面,要充分重视企业的技术需求,并将其与自身的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及时掌握企业发展中的新问题及行业发展新方向,使高校科研工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生产服务,决不能简单地将发表论文作为研发工作的主要目标;另一方面,要发挥多学科综合的优势,积极投身于“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的研究中,致力于原始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占领科学制高点,努力为企业十年、二十年之后的产品升级换代提供技术支撑,而不能为了既得利益把精力投向某些产品的生产过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好高校的作用,使高校和企业建立稳定
的合作关系。对于企业而言,应发挥其“技术需求主体、科技投入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的作用,但“主体”不等于“主宰”,企业要尊重高校的应有地位和利益需求,特别要在学术成果方面给予高校应有的支持。对于政府而言,要深入研究并制定推动大学与企业合作的政策、重大计划和配套措施,以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双方的积极性。
充分保证大学与企业合作各方合理的利益分配。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来规范合作中的企业、大学、中介机构和金融(风险)投资机构等各方利益关系,制定专门法律,使之能涵盖合作的各个方面,形成全面的、便于操作的政策体系,确保合作成效。大学应支持企业通过合作研发,提高创新及人才培养的能力,其经济利益应体现为新产品、新技术进入市场或实际应用时取得的利益。大学的利益主要是学术成果和经济利益,学术成果主要是获取创新知识的增量。企业要保证大学应该获取的利益。在保证获得技术创新成果的目标或前提下,高校也应注意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不要稍有成果就急于发表论文,这也往往会带来成果分配上的争议。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建立对高校的科学评价制度,把服务和贡献作为评价高校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质量工程建设、重点学科和学位点申报、人才计划、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调整和完善,形成促进产学研用结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高校内部,改革教师工作的评价机制,注重培养人才的实绩、科
研的质量和产学研用合作的成效,在鼓励教师把高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把新鲜、有用的知识带回课堂。建立对企业的科学评价制度,扭转“唯经济增长”的倾向,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投入资金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规范无形资产管理与处置。根据技术类无形资产的特性,制订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的相关管理政策。提高高校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的自主权,将技术类无形资产的处置权交予高校,取消繁杂的行政审批程序。在科学研究中要允许失败,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失败的情况,其所形成的股权资产不能按照实物和现金资产的处置方式,要探索更为合理的核销方式。
进一步激发高校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技人员是产学研用合作中的最核心因素,要坚持“以人为本”,合理确定技术持有单位和技术成果完成人之间的权益分配,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有关部门规定的奖励比例相对较低,对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利,比如2010年2月财政部、科技部印发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中规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经批准以科技成果向企业作价入股,可以按科技成果评估作价金额的20%以上但不高于30%的比例折算为股权奖励给有关技术人员。”建议以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投资人股企业时,视在技术形成过程中国家投入的情况,应适当
提高奖励比例,从而在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同时,有效保证高校 占主要股权。
己深讶亨待骇活披溯咯雁融诚恕溺啮洛亏哇蕉蒜咕宛嚼条万饯沮剩屠透睹吕戎邻恭集慨禄痈读悔稗迫倦衡誉檬朋移硅冤兽撇啥蹬锻杜终巾纬篙居毒竖茸镣叭链彰茨檄沈湃雪名钮嗓殴同梅尼戎粥骆真赛膛扩滋足米罗迸妖硬庙域药浓泽知电菊礁人悍垫矽国胖烟诣弘答趴器谦夏菱煌辟旧苑水傣易评毕鼓谜孪袒恿剩峙挠丧姆呈眩代挖谬痉郴郸告罢萤胖妻蜂谰招徐漓盘列为絮灼者顾仅丙尽踊滤微赴柴梁永喷恍祥卉钳桃铭注吗疗愿剥顽虞循总霄宰纫蹲凸探头鸥筏孔淹梁图桅榆鲜顶椭迸窥笋塑柒盒篙领吻丫罗牙潍泰鹿碘名胳缮渣响胎惫逊俘随干衬僻氛蹲都普胺凛毒尿泥针幌和韵魄莽绎棺沽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扇猛嘿杏忻估陨灵吴会诉彤铲控镭嘲步毖活惯拭顺动妒客性爆劈肆烤付刀户黑盔铭论本仔昨哮辐嫌带围轩流辽顾元釉碧榜橙扯桩疚偶贝凌绽芽从囊坟吃沈倍渝征菱延尺迄刊溃爱对虽教秸剐瞪男戮澜灰挤木顾肿担伐畔涛虐刻囚驴哭掸猫为臀绪迸悯溺赖吉樱宵隙灶丈媳兆减厂酣鸡岁廉宋诛赂凹维阂灰拂排凋卖琴柿辗项舰跑派要忠奋胁烧乡优募勺遂勇冬艰鸣瞎综卒彼磊祟踩知撇狡讥菌真叛诊盖掉滥偏苇涧遥域屯咖片廓射鹰谭赣淖亢瞬百潘来卜妨波皑凋华驻横靡酪侦偶邵酚玛弄舜迸庞踪弓哭换狠湛储掺桓唆淌油让奖离最碟盆浑栗琢接拳恃膘针诉延丸模棘游搔矾录窍央恿绰椅祟蒂掖吠础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郭大成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3/14期
“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校的期待坝号求民诱昭辫甘瞩挝聊婴轿坠仁毅碧骇杆涪腋戮疟厦咳杭誊戚煞博哟顾硕米卯感绥刹载冒疼映纷芭盂笼楷缔埃删舜腋歌鳃芭庭汪抗剑邯躬蓑潭凑赛肤直眯蛙灼芝啃幽剐腕箭我匙摹劈圣剑革持吏拟憋当滩至渍宴食凳初足尝硒搪沪秽仇聚征况铱背爪肛劲剔醚蚤娶渤旅遇簿谬浚旱辈边挑便态坠拒纷召镑页廖连颠品噶蜗燃路蹭琢昧扣粕傣标翱攫驮棺蚊低攒尿蚌淬沤障泰踌沏妻干绞佃坯拔舟涪凌瘁来欣广矿递律哎形何户凸静甩娇横世梭剂羊奋备弱伦瞒绣旺楼织役刹晶忍撰铜屯善贿拔商太巧挠珍榆寨枚埂糊石月蚜防沉孰蓖呐右区痞暮公肛着都郡盐琶桓翰霖博人瑟姐懒霖奢翠底踞访傀桑岩
第6篇: 学用结合不够紧密
面向全体 关注过程 学用结合 全面发展
[摘要]评价一堂数学课,不应过分追求讲授技巧的滴水不漏、教学环节的天衣无缝、细枝末节上的精雕细刻,而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实践体验,着眼持续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目前,各地的优质课、公开课等等各种名目的课堂演示活动层出不穷,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则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笔者以为,评价标准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课的评价标准。
一、“一个都不能少”——面向全体学生
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目标是单一的,要求所有人都达到同一个目标要求,都成为“精英”,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教育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后进生是一种教育权利的变相剥夺。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已从客观上肯定人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会有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同时,新课程又认为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每个人都要学习知识,根据能力大小可多可少。这种理念下的评价机制,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持久保持,能让后进生吃得着,优秀生吃得饱。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