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一等奖【四篇】

时间:2022-05-19 13:40:02 来源:网友投稿

《可能》是一首由潘源良作词、王杰作曲,陈志远编曲,王杰演唱的歌曲,收录在王杰首张粤语专辑《故事的角色》中,由华纳唱片与飞碟唱片于1989年02月28日发行。歌曲改编自王杰的国语歌曲《安妮》。2000年01月18日,王杰重新演绎的《可能》收录于,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1篇: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性格特点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并体会作者的爱猫之情。
三、练习围绕一个意思,举两三个事例,把一段话写具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老舍先生语言的条理性、准确性、生动性,增强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审课题,揭示学习要点
(一)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猫的可爱?
(二)文章是怎样表达爱猫之情的?
(三)学习具体明确的表达方法。
二、理思路,认识结构特点
(一)指名读课文。
(二)根据本文总起分述的特点,给文章分段,画出中心句,写出小标题
三、抓古怪,品大猫之三怪
(一)大猫第一怪
紧扣教材泡泡:“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呢,我要好好体会体会。”指导学生阅读。
1. 理解“古怪”。(推测 、存疑,进一步结合课文理解“古怪”。)
2.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猫的性格的。
(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3. 课文中是用哪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把这三方面的性格特点连接起来的?(可是)
4. 每一方面性格后都用了一个语气词,把它圈出来。
5. 读课文感悟“可是”“吧”对表达“古怪”的作用。
说老实话吧
它很老实
比较
(“说它老实吧,可是有时贪玩,说它贪玩吧,可是有时又很尽职。”这里两次用“可是”转折,表现出了猫的性格让人捉摸不透。句末用“吧”使语气不十分确定,更让人感到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

 板书:

可是     可是

老实 ———— 贪玩 ———— 尽职

吧       吧

6. 通过品味、感悟,悟出“古怪”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令人难以捉摸”。       

7.分层品味作者遣词造句之妙。

(1)老实:老实的突出表现是什么?(读:说它老实吧……无忧无虑。)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听话。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到“乖”不但有听话的意思,而且让人读起来觉得“猫”像个活泼、机灵的小孩十分可爱,同时也表达了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

(2)贪玩:贪玩的突出表现是什么?(读: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要不怎么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比较

(“任凭”写出了猫要玩就尽情尽兴地玩,“不管”谁,“无论”谁怎么呼唤都不会回来。)

(3)尽职:怎样描写尽职的?

填空练习:想一想各组成什么词语,再想

一想为什么要填写这些词语?

它屏息凝视( )心

—连就是几个钟头( )心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心

听到老鼠响动

(猫在捉老鼠时尽职的表现是:“憋住气,聚精会神”是专心;“一连……”表示有耐心;“非……不可”表示有决心。)
8.感悟“古怪”的猫最可爱。
如果只允许你从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这三种性格中,选独有一种性格的猫养,你选哪种?(成天睡大觉的猫是“懒”猫;整天不回家的猫是“野”猫;整日逼老鼠,纹丝不动的猫是“呆”猫。只有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性格“古怪”的猫最可爱。)
(二)大猫第二怪
1. 从猫的情绪上看,写了两个方面,找出词语概括。(高兴:温柔可亲;不高兴:一声不出。)
(板书: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2. 用了几个细节把“温柔可亲”写具体
的?(用身子蹭你的腿;伸脖子让你抓痒;在稿纸上踩印小梅花;丰富多腔地叫唤。)
(1)老舍先生家的猫独有的“温柔可亲”的表现是哪个细节?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2)听着猫的丰富多腔的叫声,老舍先生仿佛在欣赏什么?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3)发现下面加点的词语,用 词之 妙了吗?(“不同”“各异”“多端”都是“不一样”的意思,可想象猫的叫声“丰富多腔”,可见作者词汇之丰富。)
(三)大猫第三怪
1. 学习第三自然段从猫的胆量上看,又写了两个方面,用短语概括出来。(板书:什么都怕——那么勇猛)
2. 依板书,小结大猫三怪
大猫古怪
可是    可是
老实 —— 贪玩 —— 尽职
吧     吧
温柔可亲 —— 一声不出
什么都怕 —— 那么勇猛
引导学生小结:紧紧围绕“大猫古怪”写了“三怪”让我们觉得“古怪”的猫,实在是可爱。
四、抓可爱,品小猫三淘气
(一)齐读中心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
(二)分清层次: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小猫可爱、淘气?(概括小标题)
(1)耍个没完没了。
(2)撞疼了也不哭。
(3)抱花枝打秋千。
分述
(三)你发现“耍”“撞”“抱”三字之妙吗?(都是动词,都写淘气,都当孩子来写。)
五、回全篇,总结全文特色
(一)你发现老舍先生仅用哪一字就把“大猫古怪”与“小猫可爱淘气”衔接起来了吗?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用“更”衔接起来的)为什么不用“很”呢?(“更”不但写出小猫十分可爱,而且写出小猫比大猫更可爱,并且将前面写大猫古怪与后面写小猫淘气可爱的内容连成了一体。这些都是“很”不能代替的。)
(二)老舍先生写的猫非常可爱,他是怎样表达爱猫之情的?
1. 把猫人格化。2. 抓住了猫的性格特点写。
3. 结构上。大猫“三怪”与小猫的“三淘”用“更”连成一体;不但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使我们看到了猫的多方面的性格,更觉得猫可爱。
六、小练笔,动笔写小动
​围绕一个特点,举两三个事例,写一个小动物。

第2篇: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一等奖

《背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赏析词句的思路。

2.学会以抓住关键词句、填补文章留白等方式,品味赏读文章的方法。

3.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蕴含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表达深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解读课文,采用整体感知──深入剖析──整体把握。

2.采用朗读品味的方法,体会文章情感。

3.采用先自读文本,再补充背景的方法,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

2.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含蕴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 表达深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背景,深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民族传统伦理美德,并能迁移到对自己生活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潜移默化,渗透科学的阅读方法:整体──局部──整体。 2.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表面义──品味深层义。 3.重视情感熏陶和文章现实意义的理解:课文感悟──生活拓展。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导入

导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享誉文坛的人物,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他清贫而有气节,他曾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同志称颂他为“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就是朱自清。这样一位在民族大业面前不屈不挠、极有骨气的男子汉,面对亲人时,却另有一番细腻的情感。下面我们跟随朱自清的笔触,走进《背影》。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老师、学生、名师(孙道临)一起配乐朗读课文。 老师:第1~3段;学生1:第4、5段;学生2:第6段;名师:第7段。

2.思考的相关问题:

(1)老师、同学、大师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 (2)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请你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事件的方法:谁,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重要的时间、地点不能丢。) 学生概括,教师总结:奔丧之后,于浦口车站,父亲送儿子。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巩固事件概括的方法。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分段讨论。

1.作者眼里,他的父亲好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 (1)“父爱”这个大情感中,你能将它细化成更贴近我们的情感吗? 举例:体贴、关心、担心、宽容、担当、牵挂、不畏艰难、依依不舍…… (2)请你抓住文字、词语等细节描写,从表面到深层,品读父亲细腻的情感。 举例:爬月台的动作“攀”“缩”“倾”,父亲还是“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爬得辛苦艰难的样子,正表达父亲深厚真挚的爱子之心。 (3)文字往往不能把所有情形都写出来,其中会有留白。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填补留白,体会父亲的情感。 举例:父子初见,见儿子簌簌落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此处可以补充父亲的心里活动,理解其实最艰难的是父亲安慰儿子时的坚强、体贴、担当等特点。

2.能写出如此感人至深的父亲的儿子是怎样的人呢?请你从文中找到依据,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寻找儿子在送别之时和写文章时的表现和心理活动,也可以寻找作者的议论抒情句,体会儿子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将情感逐渐细化,培养学生的赏析文字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父与子的情感是双向的。

(四)主旨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1.分析理解最后一段。 (1)你如何理解父亲心中所说“膀子疼痛厉害”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2)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的感叹“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掌握的朱自清父子的实际生活,体会父子之间的想念与依恋之情。

2.联系写作背景,深入挖掘主旨。 (1)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背影》?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站在时代的特点中品读文章。 (2)引发了人们怎样的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当时人们的反响和现代人读《背影》的思考。

3.出示季羡林先生读《背影》的感言,与学生共读品味。 教师引导学生:联想迁移到从古至今的其他名言或作品,体会到父爱子、子爱父的伦理亲情,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社会和谐的基础。 【设计意图】1.卒章显志,从文章结尾的剖析引向创作背景。2.本文与背景、大家解读和其他文字的互文阅读,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写法探究

1.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这样感人至深而又含蕴丰厚的文章,是怎样用文字传递这种深情和含蕴的呢?

2.教师小结:

(1)善于从生活的平凡琐事中提炼,福橘送吉祥、背影喻离别等,让文章意蕴丰厚。

(2)四个“背影”,两实两虚,反复呼应,首尾呼应,让深情在文中回环往复。 (3)在叙述和描写中含蕴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二者结合,感人至深。

【设计意图】讨论并总结本课写作手法,为以后的写作指导作铺垫。

(六)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你的父亲和文中的父亲相似吗?结合生活事例讲讲你的故事,谈谈你的感受。 2.播放学生家庭的“父与子”温馨照片,讲经历,谈感动。

3.播放卜劳恩《父与子》中的几幅漫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看到的父子之情。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七)布置作业

1.有选择地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文本素材“《背影》同步检测”。

2.在“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中品味生活。 课外阅读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背影》,然后写一件父母让你感动的小事。 【设计意图】1.基础检测练习。2.引导学生做课外阅读,发现身边亲情并练笔。

第3篇: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一等奖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落花生》是许地山的散文名篇,以其淳厚朴实的风格著称。因原文的行文不易于小学生读懂和理解,所以在选入课文时做了“翻译式”的改动。这篇散文的文字本就不见功夫,所谓“无技巧”,修改后更是显得简单平易,学生对课文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困难。另外,文章的抒情性不强,主要部分是以“实录”的对话形式出现,主要通过父亲对花生的谈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如何在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挖掘这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是这课教学首先应考虑的。

 

  《落花生》所在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一单元在要求学生“把握主要内容、领会作者所受到的启示”的基础上,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为训练重点。考虑到初升五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课设计力求引导学生提出真问题,并教给方法帮助其解决问题,以此品析关键词句,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以及行文的好处、妙处,使学生真学、真想、真收获、真提高。对谈及做人的两句话,为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同时体现一二课时的特点,本课设计将其放在第二课时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

 

  3.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4.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5.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准备

 

  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查资料了解花生果实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猜我的姓名。知道名字寄托着希望。

 

  2.猜谜语(花生)。介绍花生,了解为什么叫“落花生”。

 

  3.这还是许地山的笔名。介绍许地山。对这笔名有疑问么?

 

  4.引出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板书课题。进入课文学习。

 

  (二)检查预习。

 

  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读两组词语:1、多音字;2、轻声词(本课出现较多)。正音。

 

  3.读一个句子:“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考察“后园”、“茅亭”的读音、含义;检验是否掌握轻声的读法(吩咐),是否能读通本文中较长的句子。

 

  (三)初读,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多音字、轻声词,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2.指名回答。

 

  (四)再读,品词析句,领会道理。

 

  1.默读课文,就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质疑,做标记,把想法简单写在空白处。

 

  2.自由质疑。简单的随机解决,较难、有探究价值的,整理归纳于黑板上。

 

  预设:

 

  (1)收获后为何用“居然”?

 

  (2)父亲来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

 

  (3)为什么父亲说花生埋在地里“最可贵”?

 

  ……

 

  引导学生就父亲谈论花生的话发现问题,并作为重点问题留待解决。

 

  4.合作解疑。提示: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其他资料;大胆猜想。问题较多时,重点问题必答,其他问题可选择讨论。

 

  5.全班交流。

 

  预设:

 

  (1)居然?空地、荒着,年幼的我们,种出花生实属意外惊喜,同时也显出花生的生命力强。指导朗读。

 

  (2)很难得?父亲忙于公务。指导朗读。来不是为吃花生。为下文埋下伏笔。

 

  (3)最可贵?──是说什么可贵?为什么“最可贵”?最,有比较。和之前我们兄妹说的比:有诸多好处,却深埋土里;和桃子等比,平凡、不起眼,默默孕育果实,供人挖掘收获。点出“借物喻人”。明白父亲前来的良苦用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此外,结合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简略处不简单,朴实处却深刻。

 

  这一环节放得开,实际形散神不散,重点仍在理解父亲的话,同时又使学生学得活、学得真。

 

  (五)存疑,结课。

 

  父亲说“你们要像花生”,可不可以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我”到底有没有理解父亲的话?又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简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含义,懂得不能只讲体面,而要对他人、对社会有用。

 

  2.了解“落花生”笔名的含义,对许地山用生命践行理想感到钦佩。

 

  3.能将自己从身边事物受到的启示用一两段话写下来。

 

  4.能规范、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可否像桃子等?可让学生讨论,说真话,讲理由。

 

  教师可做类似小结:如果只是外表好看,不做正事,什么用也没有,可取么?

 

  ──不可取。过渡:我们来看看少年许地山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这句话的。

 

  (二)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体面”什么意思?讲体面有错么?只讲体面呢?不能,要有用。怎样就是有用?举例。

 

  (三)了解父亲的话对许地山的影响

 

  结合课文结尾及许地山生平,明白许地山为何以“落花生”为笔名以及这笔名对他做人的影响。产生敬佩之情。并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写字。

 

  观察“吩、咐”及“榨、榴”,指导书写。学生自己观察仿写其它字。

 

  (五)课后小练笔。

 

  附件一:课文

 

 

 

第4篇: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一等奖

设计·物理·初中

《浮力》

黄冈市团风县实验中学 郭海燕

一、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既是前面所学二力平衡、压力、液体压强等力学知识的加深和拓展,又是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本节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难点是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浮力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并探究其中隐含的物理规律,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2.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直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学生及教材实际,采用“边探索、边实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学习形式更富吸引力,课堂具有更多的生成性。在每一环节中均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准确、恰当、即时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自信,使整个课堂生动、活跃起来,充分展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参考教材编写意图,针对学生实际水平,本节课以期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浮力(单位、施力物体、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学会三种测浮力的方法:静止漂浮和悬浮的物体F浮=G物;在液体中会下沉的物体F浮=G物-F拉;压力差法求浮力F浮=F向上-F向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浮力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2)通过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联系生活实际的习惯。

(3)体验探究过程,会正确评估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验证浮力产生原因的器材改进,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验证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由物理现象探求物理本质的求知欲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

1、认识浮力的方向和产生原因。

2、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四、教学难点:

1、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及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五、教学资源:

1、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冰块;烧杯;验证浮力产生原因的流行器材及改进器材;弹簧测力计;大钩码;透明水槽;水;色拉油;圆柱体铜柱;橡皮泥;吸盘。

2、分组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大钩码、食盐、铜块、铝块、细线、橡皮泥、透明水槽、水共10组。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将冰块放入空烧杯中,传来“当”的一声,冰块掉入烧杯底。

2、往烧杯中倒入适量清水,冰块浮了起来,直到漂在水面上。

3、PPT展示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不远处有大轮船,衬托出冰山的体积巨大。师:瞧!这么大的冰山照样可以浮在水面上。

4、请画出这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的受力示意图。

5、故意“提醒”学生:水对冰山的压力呢?

4、两位同学上黑板作图,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画出。

对冰山受力分析,学生较容易画出重力和浮力,且二力平衡。

5、学生会疑惑地添加一个向上的水压。

在学生迷惑时不给出正确答案,设陷阱,留疑惑,吊胃口。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一、认识浮力

1、请画出悬停在海面下的潜水艇的受力示意图。

2、潜水艇受到的水压可以合为一个力吗?

3、水对潜水艇的合压力向上,这个力是谁对谁施加的?其反作用力是谁对谁施加的?

4、浮力是谁对谁施加的?其反作用力是谁对谁施加的?

5、潜水艇为什么会对水施加两个力?这两个力有没有可能是同一个力呢?如果老师告诉你们,浮力就是水对物体的合压力,那么刚才这两个物体的正确受力示意图应该是怎样的呢?

6、同学们觉得浮力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若答“向上”,则提醒学生回忆二力平衡的知识,根据重力竖直向上推出浮力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上。)

7、为了证明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演示左图:将一个底部剪掉的矿泉水瓶倒置,放入乒乓球后注水,虽有少量的水会从乒乓球与瓶的缝隙中流下,但随着加水水位的升高,乒乓球一直被稳稳地压在近瓶口处。)此时,乒乓球受几个力作用?(引导学生回答出:重力、压力、支持力。)

8、(演示右图:盖上瓶盖,不一会儿乒乓球就浮上了水面。)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乒乓球上浮了呢?

9、如果乒乓球是因为受到浮力而上浮的话,则说明盖上瓶盖后,一定要等球和瓶盖间积满了水才会令乒乓球上浮。请同学们仔细再看一次!(请一位同学上台重做一次实验,教师用连接到电脑上的摄像头将实验过程放大投影到电子白板上)同学们知道球上浮的真正原因吗

10、(PPT展示教参对该实验这的介绍画面。)这是权威教参上对这个实验的介绍,同学们已经发现这个实验的错误了,能动脑筋改进一下实验器材吗?看谁敢挑战权威!谁有能力挑战权威!(引导学生想办法消除气体压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只要有学生能想到将乒乓球下端空气部分与大气连通便大力表扬并出示已改进的实验器材)

11、(用改进器材重做实验,同样用放大到电子白板上,使学生观察到乒乓球的确是在球下方和瓶盖之间完全充满水的瞬间上浮的。从而验证浮力是由于物体受到的上下压力差生的。)

12、刚才通过受力分析和实验证明了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和悬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呢?(演示:将钩码放入盛有适量清水的透明水槽中,钩码沉入水底。)

钩码此时一定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呢?

13、若不受浮力作用,重力和支持力应该有什么关系?

14、若受到浮力作用,重力和支持力应该有什么关系?

15、我们能想办法测出支持力吗?

16、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维?(用手提起钩码,使之完全浸没在水中)如果这样,支持力换成了什么力?

17、拉力怎么测?

18、(用弹簧测力计挂住钩码,并使钩码完全没入水中,请学生读出示数。)这个力应该与重力比较才对呀,重力又怎么测呢?

19、(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提出水面测出重力,请学生读出示数。并提醒学生,这一步最好放在测拉力之前进行,否则就应该将钩码上带出的水擦干。)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我们能发现什么?

20、能否总结一下求浮力大小的方法呢?(引导学生回忆这半堂课所经历的学习过程,总结出各种求浮力大小的方法。)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浮力是一种力,它的符号和单位是什么呢?

2、学任何一种力,我们都是围绕它的三要素来进行的,如我们前面学过的重力、弹力、摩擦力。那么浮力的三要素我们学完了吗?(引导学生套用“力的三要素格式”法进一步对前半堂课进行小结)

3、我们看似学习了浮力的大小,其实并没有。那三种求浮力的公式有的不具有共性,有的不够直观。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或者说公式呢?以前我们是怎么做的?

4、(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猜想:

①将浮在水面上的冰块捞出,放出装有适量油的透明烧杯中,冰块下沉——冰能浮在水面上,同一块冰在油中却会下沉。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是否与液体密度有关?②用弹簧测力计钩住一个用细线系好的的圆柱体铜柱,将此铜柱慢慢浸入水中,引导学生观察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示数不断变小——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是否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是否与物液接触面积有关?)

5、(带领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继续猜想:③乒乓球可以浮在水面上,铜柱却会下沉,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自身的密度有关?④橡皮泥团会沉入水底,但是用这块橡皮泥捏的小船却会浮在水面,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6、(将同学们的猜想写在黑板上。)每组认领1——2个猜想,迅速设计出实验方案,派一个代表进行阐述。全班通过的可以开始探究。(只要是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方案都是优秀的,应立即给予表扬。)

7、(观察学生实验,并给予指导。)

8、(组织实验结果汇报及评估。对学生的陈述给出及时、公正、正面的评价。)

9、(汇总全班实验结果,得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的正确结论。)

10、(半堂课小结)有的小组经过通力合作,在很短的时间内经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并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的确值得恭喜。实验未成功的小组也不要气馁,你们的实验方案是正确的,虽然暂时没有成功,但是经历也是一种财富。找出失败的原因避免下次重犯同样的错误才是最重要的。也许是因为选择的猜想太难?也许是因为实验过程太复杂?也许是实验过程中配合不够默契?也许……如果愿意的话,请课后找出失败原因并重做一遍。器材可以留给你们,做完了再连同实验结论一起交给我。行吗?

1、两位同学上黑板作图,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画出。

学生可能会画出四个力:重力、浮力、向下的水压、向上的水压。

2、学生可能会画出潜水艇的受力示意图与刚画的冰山受力图一样: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浮力、水压

3、答:水对潜水艇;潜水艇对水。

4、答:水对潜水艇;潜水艇对水。

5、画出正确答案:

6、生答“竖直向上”。

8、生答:浮力

9、学生观察到,在瓶盖和球之间还存在一大段空隙时,球就上浮了。

学生讨论并给出正确答案:瓶盖与球之间有段被封闭的气体,这段气体对球造成的压力起了作用。

10、学生思考、讨论

11、学生仔细观察。

12、生答:重力、支持力。

13、生答:相等。

14、支持力小于重力。

15、学生经过思考会发现测支持力有难度。

16、生答:拉力。

17、生答:用弹簧测力计。

18、生答:提出水面。

19、生答:在水中下沉的钩码也受浮力。

20、生答:静止漂浮和悬浮的物体F浮=G物;在液体中会下沉的物体F浮=G物-F拉;压力差法求浮力F浮=F向上-F向下。

1、生答:F,N。

2、学生讨论并盘点浮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力学知识。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小组讨论、猜想。

4——5、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自认为有根据的猜想。

6、每组认领1——2个猜想,迅速设计出实验方案。

7、学生分组实验

8、各组给出实验结论,并陈述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得出实验结论的理由。

10、学生反思本组实验。

在上题教师的“提醒”下,学生对合金块的受力分析容易产生困惑。

目的:激化矛盾,就地解决,加深印象。

带领学生质疑权威,培养学生的求真态度和质疑精神。

在学习浮力的同时复习了气体压强、液体压力的知识,体现了物理知识间的关联性。

鼓励学生改进实验器材,培养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创造的乐趣,进一步保持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己想出测下沉物体所受浮力的方法:称重法。使学生体验成功感。

半堂课小结。将教学推向高潮:学生自主总结求浮力的方法。

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浮力大小的学习。

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学生明白学任何力都要以基础的力学知识为支撑。

实验的目的是要使学生经历“有根据的猜想”、“设计合理实验方案验证猜想”的过程,实验的结果并不重要。

培养学生敢于正确认识自己的求真态度和不惧失败、继续探索的科学精神。

小结巩固

小结巩固

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重物,在空气中称量时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把重物浸在水中时的示数如图乙所示。重物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是多大?

2、将吸盘吸在干净的空烧杯底部,往烧杯中倒入适量水。请画出此吸盘的受力示意图,说明为什么吸盘没有受到浮力。

3、打赤脚的人在底部有鹅卵石的小河中涉水过河,由岸边浅水处经过河中较深处再到达对岸的过程中,脚底感受到的鹅卵石所给的痛感大小变化应该是怎样的?为什么?

1、学生作答:1N

根据称重法可求。

2、学生作答:

吸盘未受浮力是因为水对吸盘的合压力向下而非向上。

3、学生作答:先变小后变大。因为痛感是由于鹅卵石对人的支持力造成的,而支持力的大小等于人的重力与所受浮力之差。整个过程中人排开水的体积先变大后变小,故所受浮力先变大后变小,重力不变。因此……

三道巩固题分别考查了称重法求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和V排影响浮力大小等重要知识点。

体现了 “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实践”的新课标理念。

板书设计

10.1浮力

一、认识浮力:方向 产生原因 

二、求浮力的方法:漂悬条件法 称重法 压力差法

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排开液体的体积 液体密度

七、教学流程图:

八、教学反思:

1、整堂课以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目的,于此同时,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与技能”目标。

2、整堂课内容安排紧凑,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既有教师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分组实验,师生互动良好。

作者信息:

姓名

郭海燕

工作单位

黄冈市团风县实验中学

通讯地址

黄冈市团风县实验中学

电话

134********

邮编

438800

电子邮箱

1342645602@qq.com

推荐访问:上册 教学设计 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