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广东省辖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扼东江、韩江上游,地处粤东最大盆地兴宁盆地,东连梅州市梅县区,南邻丰顺县,西接五华县、龙川县,北界平远县、江西省寻乌县,总面积2105平方公里,下辖17个镇、3个街道。为粤、赣、闽陆路交通,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兴宁市林业局森防检疫站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兴宁市林业局森防检疫站5篇
第1篇: 兴宁市林业局森防检疫站
林业局植物检疫工作总结与林业局民生工程建设自查报告汇编
林业局植物检疫工作总结
一、加强森防检疫法规宣传及信息报送
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大力宣传《森林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发放宣传资料100余份;在搞好森防检疫法规宣传的同时,积极做好森防信息编报工作,全年共报送业务信息3篇、简报5期。
二、加强春秋松材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
为加强我县松树林木的监测、防控工作,保护现有松林
资源安全,按照我县松林资源分布现状,我县组织开展了春秋两季松材线虫病及其疑似松树的调查工作。在全县以松林集中分布区域为调查线路,从各乡镇、林业工作站、森林管护站、森防检疫站等股室抽调技术力量10人,负责春秋两季松材线虫病及其疑似松树的调查工作,着重对松林病害常发区、偶发区、安全区的公路沿线及旅游景区进行调查。经调查统计油松枯死株数37株,枯死原因初步查明,油松赤枯病、松针锈病以及天牛和小蠹虫的危害是导致油松枯死的主要原因。经排查无松材线虫病发生。
三、严格检疫执法确保林木安全
(一)调运检疫:依照《森林植物检疫条例》的规定,进一步加强森林植物调运管理和进出县管理,严防危险性病虫的传入和传出。木材检查站负责检查过往车辆的验证工作,严格执行“两证”(运输证、检疫证)查验制度。
(二)产地检疫:根据生产种苗单位的报检,实施产地检疫苗圃基地1处13亩,出圃苗木2.9万株。其中:核桃1.7万株、香花槐1.2万株。经实地抽样检疫,未发现检疫对象,并按检疫规程签发了《产地检疫合格证》,并换发了森林植物检疫登记证5份。
(三)复检:春季以来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调入各类造林、绿化树种,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复检制度,做到一批货物一份《植物检疫证书》的验证核实工作。全年共复检林木种苗50.3万株,其中:香花槐1.3万株、刺槐8.8万株、榆树2万株、油松营养袋10万株、核桃15.9万株、岷江柏10万株、美国竹柳0.9万株、红枫0.08万株,在复检过程中未发现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第2篇: 兴宁市林业局森防检疫站
抚州市林业局
毛竹灾后恢复竹腔(蔸)施肥技术实施方案
今年我市出现历史罕见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全市毛竹林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受灾面积199.33万亩,占全市毛竹林总面积的91%,倒伏或折断毛竹总株数1.45亿株,灾后恢复任务十分繁重。开展竹腔(蔸)施肥,补充恢复毛竹林地力,是落实好省林业厅赣林科[2008]73号文件精神,尽快恢复毛竹资源,促进我市毛竹产业和林业经济发展,全力打好林业生态恢复硬仗,实施林业科技救灾减灾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
毛竹竹腔施肥技术是根据毛竹生理特性、生长与笋芽分化特点及出笋成竹对土壤养分“三要素”、微量元素和林分系统内源激素含量的需求,利用竹腔封闭及竹壁、竹隔、竹鞭易吸收、传导快等特点,研发的一种新型配方生态施肥技术。经多年配方筛选与施肥技术研究试验,省林科院与省推广站联合课题组已成功选出了能有效促进笋芽分化与提高成竹率的优效配方“BNP毛竹增产剂”,并创造出了一套完整的以竹腔(蔸)生态施肥为主的毛竹林丰产培育新技术。比常规施肥提高工效10-40倍(10-20亩/人.日),降低施肥成本4/5以上(30元/亩左右),解决了毛竹林大面积施肥的难题,具重大推广应用价值。并且该成果于2005年通过了省级鉴定。
毛竹竹蔸施肥技术是用钢钎(或尖嘴锄或钢镐等)将毛竹砍伐后竹蔸中的腔节打穿,每个竹蔸放入0.1kg的尿素(或0.15kg碳氨或0.25kg毛竹专用肥),并用土盖紧压实,使化肥不易受自然条件影响而流失,肥效保持长久,且可加速竹蔸腐烂,培肥地力,对促进灾后毛竹恢复效果明显。
一、目的意义
毛竹是我市重要森林资源,全市现有毛竹林210万亩,立竹量29420万株,平均立竹134株/亩,竹产量一般年产10—12根/亩。毛竹资源加工利用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全市现有毛竹加工企业144家,主要加工竹地板、竹胶板、竹模板、竹工艺、竹拉丝、窗帘、竹凉席、卫生筷等。毛竹产业已成为我市林业主导产业之一,不仅带动了山区竹农致富,而且还促进了当地林业经济的发展。这次灾害不仅严重影响今后几年林农增收致富,而且还成为严重制约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给我市绿色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创伤。抓好毛竹竹腔(蔸)施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省政府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决定今年在全省推广500万亩,安排5000万元专项补助经费,开展竹腔(蔸)施肥工作,进行毛竹灾后恢复重建。其中我市就安排了94万亩,经费投入近800万元,实施的面积之大,投入经费之多,都是林业建设史上少见的,我们务必抓实抓好。
二、建设任务2008年,一是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和现场指导等措施,把竹腔(蔸)施肥丰产技术推广到各县(区),使负责该项推广技术的林业技术骨干和林农、林业大户掌握有关的技术要领和操作规范。培训技术骨干每个县(区)50人以上,培训林农2万人次以上。二是每个县(区)建设毛竹竹腔(蔸)施肥丰产技术示范点3个,分别是竹腔施肥示范点、竹蔸施肥示范点、竹腔及竹蔸施肥示范点各1个,每个示范点面积300-500亩,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效应,同时,设立对照点,面积不少于50亩。资溪、宜黄、崇仁、乐安、黎川、南城、临川7个重点县(区)要建设21个示范样板点,营建推广示范样板林面积2.5万亩以上。示范样板点要布局在林农积极性高、离县城20-30KM且步行不超过1KM、有一定规模的地方,并竖立示范宣传牌,落实技术负责人和行政负责人。三是落实并完成省下达的计划任务94万亩,其中竹腔施肥面积56.4万亩,竹蔸施肥面积37.6万亩。资溪、宜黄等7个重点县(区)在任务安排上,都要以海拔300米以下,国有林场和毛竹经营大户的竹林为主,要按照营造林施工设计规范的要求,编制竹腔(蔸)施肥简易施工设计文件,将施肥任务分解到山头地块,落实到林农、毛竹经营大户、国有林场及经营主体,并勾绘在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上,力争用3-5年时间把我省毛竹资源恢复到灾前水平。各县(区)计划任务见附件;四是结合示范样板点建设,设立标准地或固定样地,制定并实施竹林灾后恢复重建监测计划,开展本底调查和对地力与肥份元素变化、林分变化与林农增收等技术推广社会经济效益情况进行观测、分析与研究,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研究,推进竹腔(蔸)施肥技术创新。各县(区)要组织林业推广站、林科所相关技术力量,制定分析研究方案,在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法,如照像、标准地调查、数理统计等,进行观测与分析,掌握第一手实验数据,收集相关的科技资料。
三、实施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竹腔(蔸)施肥是省政府实施林业抗灾救灾及灾后重建的重大举措。各地要按照省委、省政府“保绿色生态优势、保青山绿水品牌、保林农持续增收”的灾后重建工作总要求,认真贯彻全省毛竹灾后恢复现场会议的各项部署,把竹腔(蔸)施肥列入当地党委、政府抗灾救灾的重要内容,作为当前林业灾后重建最紧迫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灾后重建恢复农业林业果业生产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严格落实理论领导责任制。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搞好宣传发动,组织专门力量,指定专人,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尽快落实劳力和专业施工队伍,精心组织实施。
为实现好此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市成立“毛竹灾后恢复竹腔(蔸)施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科教科。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组长、副组长及成员如下:
组 长:市委常委、副市长黄牡香
常务副组长:市林业局局长魏建平
市林业局党委书记曾福根
市林业局副局长黄荣辉
副组长:市林业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黄武贤
市林业局副局长曾洪龙
市林业局副局长傅明
成 员:市林业局副调研员、林政科科长张娥
市林业局办公室主任修胜良
市林业局计财科科长陈仉金
市林业局防火办主任傅香兰
市林业局造林经营科科长傅家科
市林业局政策法规科科长陈文
市林业局资源监测中心主任周国才
市林业局木材检查站站长常承建
市林业局森防站站长曾珉
市林业局主任科员、科教科副科长吴德有
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饶国才
各县(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由县分管领导掛帅,组织专门力量,精心组织实施。
(二)超常举措,确保取得实效
竹腔(蔸)施肥时间紧,任务重,季节性强,各地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采取超常规举措,确保竹腔(蔸)施肥取得实效。一是包干负责。市与县(区)、县(区)与乡镇场、乡镇场与村组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二是市林业局挂县(区)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所挂县(区)指导和督查工作;三是要建立肥料管理台帐,安排专人负责,严格肥料的收接、入库和发放工作,严禁挪用、串换和变卖,确保肥料真正用于竹林灾后恢复重建。;四是实行检查验收制度。省、市将适时对各县(区)肥料管理和施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实地抽检核查验收,检查结果将作为年终考核评选的重要依据,发现挪用、串换和变卖肥料的将按违反救灾物资使用规定追究责任
(三)培训指导,强化技术保障
1、宣传发动与技术培训
利用标语牌、宣传单、广播、简报、网络信息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宣传与推动,编印相关技术资料和培训教材开展技术培训,举办市级技术培训班2-3期,主要培训宜黄、资溪等毛竹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7个重点县(区)的技术骨干、竹农和竹业大户,同时开展科技咨询、现场技术指导等活动以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扩大项目示范辐射范围和项目实施的社会效果。各县(区)要象抓林改一样,大力举办相应的培训班,培训各级党委政府、政府分管领导及一批中坚技术力量,为实施此项工程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保障。
2、示范样板林营建
参考气候因子、土壤类型、立地条件、资源现状等因素,根据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地方竹产业发展基础和农民经营竹林资源的积极性,合理选择示范样板林建设地点,营建高标准等示范样板林,以起到较大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四、进度安排
2008年 3月中旬,参加省林业厅举办的毛竹竹腔(蔸)施肥丰产技术培训班,4月初前,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发放技术宣传资料,开展科技咨询、技术培训,完成培训。
2008年4月上旬:确立推广示范林地块,设置样地、资源调查。示范样板林和推广应用林分全面实施推广BNP毛竹增产剂及幼竹竹腔(蔸)施肥技术,营建示范点21个,营建示范样板林2.5万亩。
2008年4月中旬—5月上旬:开展毛竹林竹腔(蔸)施肥技术推广应用,全面完成施肥任务。
2008年5月下旬-6月上旬:完成示范林调查,组织力量对县(区)推广本项目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2008年10月-12月:进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及年度工作总结。
第3篇: 兴宁市林业局森防检疫站
国家林业局林业工作站管理总站 工作要点
2012年林业站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着实现林业“双增”目标,以服务林业改革和发展大局为中心,以提高林业站服务保障能力为重点,以充分发挥林业站职能作用为核心,健全机构,改善条件,全面加强林业站建设,规范管理,强化服务,为全面开创现代林业发展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林业站管理
(一)明确公益性定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明确林业站公益性定位,指导各地采取措施,切实保障乡镇林业站履行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职能。尽快下发《全国林业工作站建设“十二五”规划》和《乡镇林业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理顺经费渠道,抓住“十二五”期间国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的有利因素,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林业站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政策,保障人员工资待遇,落实工作经费。
(二)稳定和健全机构队伍。全面了解乡镇机构改革动态,掌握林业站机构变化情况。针对部分省区开展的乡镇机构改革,积极开展相关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应对。按照中央1号文件关于 “加强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要求,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林业站的地位和作用,争取理解和支持,力保林业站机构独立设置,队伍稳定,专业技术人员不流失。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指导林业站机构科学设置、合理布局,逐步健全完善,形成履盖乡镇农村的林业管理服务网络,全面提升乡镇农村林业管理服务工作水平。
(三)积极开展建设管理模式研究。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2012年利用财政专项资金,在河北、吉林、广西、四川4个省区开展林业站建设管理模式研究,指导四省区做好模式建设方案的编制工作。深入探索研究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林业站在科学管理、合理布局、编制核定、队伍优化、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职能发挥等方面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做好分类指导工作,提高林业站建设管理水平。
二、继续加强林业站基础设施建设
(一)继续抓好林业站重点县建设。2012年要继续安排部署好林业站重点县建设工作,同时根据重点县建设的相关要求,对2011年度实施的重点县进行抽查验收,认真总结建设经验。通过重点县建设,不断改善林业站工作条件,使林业站达到“管理规范、设施完善、队伍精干、办事高效、保障有力”的建设目标。
(二)推进标准化林业站建设试点。标准化林业站建设是新时期加强林业站建设的新举措,与林业站重点县建设相辅相成。2012年将进一步推进标准化林业站建设试点工作,根据标准化林业站建设试点的有关要求,对近年来组织实施的标准化林业站试点进行检查验收,认真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做好2012年标准化建设试点的各项工作。通过分期分批推进标准化林业站建设,努力打造硬件与软件全面过硬、机构始终保持稳定的核心样板林业站。
(三)抓好林业站管理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对2011年实施的24个管理服务能力建设试点林业站进行检查指导,认真做好2012年30个试点林业站的方案编制和实施工作,开发林业站管理服务触摸屏查询系统软件。
三、加强林业站队伍建设
(一)抓好行业培训和站长能力测试工作。一是继续组织开展林业站关键岗位培训和专题培训,指导地方结合实际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知识技能更新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完善林业站站长能力测试的相关政策,抓紧完成《乡镇林业站站长能力测试实施办法(试行)》的修订工作,探索建立能力测试检查制度,制定《2012年乡镇林业站站长能力测试检查指导方案》,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规范。三是开展乡镇林业站站长培训测试题库建设,编撰印发《乡镇林业工作站站长应知应会1000题》,不断提高培训和测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一是抓好信息员队伍建设。在加强省级林业站信息员队伍建设管理的基础上,着手建立地县级林业站信息员队伍,进一步拓展信息报送网络的覆盖面。二是提高信息报送质量。筹备办好林业站信息员培训班,进行相关业务培训,规范信息报送程序。三是做好信息报送通报工作,按季度进行信息通报,对信息报送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通报表扬。
(三)加强行风建设。一是认真落实《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十九不准”,修改下发《关于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廉政建设的若干规定》。二是指导各地深入开展林业站创建“文明窗口”单位等主题活动,加强林业站职业道德教育和警示教育,预防涉林渎职犯罪。三是开展林业站考核考评标准机制研究,研究探索加强林业站行风建设的有效机制、措施,促进林业站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大力推进森林保险
(一)抓好森林保险试点。对森林保险试点工作的覆盖变化、投保理赔、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等进行跟踪调查,掌握试点工作情况,开展课题研究,不断完善森林保险试点方案和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森林保险灾害评估技术规程和灾害损失认定标准,推动构建健康长效的森林保险运行机制。
(二)争取扩大试点范围。配合有关司局,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继续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提高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比例,加大对林农的扶持力度,研究制定森林保险的政策、规章、制度等。
(三)深入开展合作。加强与保险公司、保监会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深度合作。按照与人保财险公司签订的《共同推进森林保险的合作框架协议》,探索建立森林保险基层服务体系,推进森林保险在宣传培训、协助承保、查勘定损、联系理赔、防灾减灾等环节取得新进展。
五、全力保障林业重点工作
(一)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强化乡镇林业站科技推广职能,指导林业站开展林农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做好“新品种、新技术”与“林农”的对接,改进林业技术推广服务手段,探索符合林农实际的技术信息获取机制,促进林业实用技术进村入户,努力提高广大林农的增收致富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加强林业站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提升林业站技术推广和服务水平。
(二)大力支持林下经济发展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指导乡镇林业站充分发挥熟悉基层林业工作、贴近农民,并掌握政策、技术、信息方面的优势,加强对林下经济和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引导,积极主动提供业务指导和培训,重视培育典型,发挥典型带动示范作用,及时总结经验,推动林下经济和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
(三)积极推动森林抚育经营。森林抚育经营是提高森林质量、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林地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指导林业站开展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技术服务等工作,认真总结适应实际的工作模式、方法和经验,不断加强林业站推进森林抚育经营的力度和效果。
六、继续做好林业行政案件稽查和林权纠纷调处工作
(一)加强稽查督办工作。在做好林业行政案件日常受理、接待来访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稽查督办工作,及时下发督办函,定期督促检查,对重大案件和久办不结案件派出督办组,落实和监督案件查处情况。
(二)加强队伍业务建设。加强林业行政案件稽查和统计分析人员培训工作,举办全国林业行政案件稽查人员业务培训班和全国林业行政案件统计分析研讨班。做好半年和年度林业行政案件统计分析工作。针对2011年全国林业行政案件统计分析数据反映的问题,对同类案件高发地区,特别是违法占用征收林地案件多发地区,开展专项调研,举办研讨活动,集中力量分析案件高发具体原因,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三)切实做好林权纠纷调处工作。加强省际间林权争议调处力度,做好省际间林权争议调处工作。配合有关司局做好《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条例》相关立法工作。
七、深入开展宣传和调查研究
(一)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围绕2012年林业站重点工作,继续做好国家林业局政府网“工作总站”子站的信息编辑、审核和加载工作。加强与《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林业》以及《绿色中国》等媒体的联系,开展林业站系列宣传活动,突出抓好林业站在职能发挥、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强化基础保障和提高人员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宣传。深入基层挖掘典型,联合有关媒体深入基层林业站,以媒体的视角、全局的眼光,对林业站的重要性、职能作用的发挥及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全方位报道。
(二)开展重大问题调研。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林业站实际情况,总结林业站建设经验和做法,掌握林业站建设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研究新时期林业站的发展模式和建设重点,为全面加强林业站建设,深化林业站改革,实行科学管理、分类指导提供决策依据。
(三)调查掌握护林员队伍情况。乡村护林员是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加强护林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对于更好地落实各项林业生产建设任务十分重要。通过调研,着手研究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管理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发挥护林员在林业政策法规宣传、护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和制止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4篇: 兴宁市林业局森防检疫站
兴宁市卫生局领导班子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
(评议稿)
按照市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阶段工作的统一安排和要求,卫生局通过进一步深入学习,广泛征求意见,开展谈心活动,召开民主生活会和梳理反馈意见,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总结回顾过去的工作,深刻反思和剖析领导班子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认真查找不适应卫生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应对措施,现就卫生局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如下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实践活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形成共识
自从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深入基层调研,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带头查摆问题、剖析问题、制定对策,让全体干部职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形成共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卫生工作发展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实践,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动卫生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创新卫生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做为新时期的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更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着力提高卫生部门服务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力,着力提高领导班子**难题的能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推动卫生工作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制度机制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真正使科学发展观在新时期卫生工作中落地生根。
2、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思想理论武器。新时期卫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行业监管能力,做好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等都时考验着我们的工作能力,如何进一步全面面**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机制,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只要紧紧把握住科学发展观发展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就能够从根本上把握新时期卫生工作的前进方向。
(二)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来,我市卫生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管理,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公共卫生体系得到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和应急能力不断提高,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卫生事业呈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态势。
1、医疗卫生环境进一步改善。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变医疗环境落后面貌。市政府将原海关大楼划拨给卫生局办公使用,改善了卫生局的办公环境;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拨款以及社会各界捐资,先后兴建了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和沐彬楼、中医院春辉楼、市疾控中心办公大楼以及第三人民医院新院;征地23亩扩建了梅卫职校;投入1000多万元,对10间卫生院进行了改造,兴建了门诊住院大楼;黄槐卫生院用200万元购得原四望嶂矿务局医院;对新陂卫生院进行了整体迁建;10多家医疗单位添置了救护车,并购置了医疗设备一大批。目前,争取省改薄及中央拉动内需项目的5间镇卫生院门诊或住院大楼也正在兴建当中。
2、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狠抓医院班子建设,采取轮岗、调离、选拨、轮训等形式,着力建设一支团结、能上能下、战争力强的医院领导班子;积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就医流程,强化岗位培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注重加强卫生队伍建设,依法依规清理挂靠和停薪留职人员,并加强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的管理,对财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为医院的科学运行提供保障;广开门路录用医学类本科毕业生,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录聘(用)欠缺医技人才,努力提升医疗救治水平。
3、农村卫生站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加强。以落实省政府“一村一万元”乡医补贴政策为契机,加强农村卫生站服务能力建设,先后多次对全市600多名乡村医生进行了集中培训,并安排了为期2年、120个学时的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同时,制订了全市村卫生站管理细则和考核办法,每年实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落实省财政补贴挂钩。与此同时,积极争取澳门宣道堂先后在14个镇捐建卫生站26间。
4、社区卫生服务在探索中发展。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以及梅州市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按照“以点带面、统筹规划、逐步推广”的指导思想,整合和优化现有卫生资源,并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至目前,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个,并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要求逐步完善,初步构建了符合群众需求和区域发展要求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格局。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长足发展。实行以大病统筹为主、逐年提高保障水平、兼顾受益面的保障工作机制,不断探索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即时兑付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以及门诊统筹补偿制度,有效缓解了广大农民“因病至贫、因病返贫”问题。同时,切实加强资金监管,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新农合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009年参合人数80.5万人,覆盖率达98%,住院报销封底线也从最初的1000元提高到2009年的5万元。
6、卫生执法监督不断加强。初步理顺了卫生监督体制,卫监所被确定为参照公务法事业单位。加强执法队伍管理,强化执法培训,提高执法能力。建立并坚持卫生监督工作日志制,加强日常监管,并多次联合工商、药监、公安等部门,积极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行动,有效净化了医疗市场,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完成了卫生部部署的县以上城市餐饮经营单位的三个100%和量化分级管理95%的任务。
7、无偿献血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一是建立健全了无偿献血激励机制,从2007年起,将无偿献血工作纳入镇(街道)、市直单位领导年度考核内容,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并落实相关的奖惩措施;二是在文化广场设立爱心献血屋,方便群众献血;三是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四是严格规范采、供血,确保了采供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从2007年4月起,医疗临床用血首次全部来自无偿献血。多年来,我市从未发生过血液质量安全问题。
8、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一步巩固。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全面落实,手足口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计划免疫工作保持高水平,新生儿建卡入册率在98%以上,儿童“六苗”接种率在98%以上,两轮糖丸强化服食率在99%以上。今年3月,顺利完成了全市8月龄至14周岁所有儿童(含流动儿童)强化免疫接种工作,全市共接种17.5万人,接种率达98.8%。性病监测、精神病、麻风病防治稳步开展,我市被国家卫生部列为国家级性病监测点,共有79名贫困家庭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免费住院治疗。积极培训镇村结核病控制督导医生,强化访视工作,结核病归口管治率和治愈率不断提高。圆满完成了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婴幼儿患泌尿系统结石筛查诊治工作,
9、妇幼保健水平逐年提高。重视医院产科建设,加强督导检查,住院分娩率逐年提高,消灭了新生儿破伤风;继续加大对“一法两纲”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加强基层妇幼保健网络建设,为全市538位乡村保健员健康体检。顺利启动“032”项目,全市育龄妇女免费接受妇科病普查普治。
10、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卫生村镇创建活动,有1个镇被评为省卫生先进镇,5个村被评为“省卫生村”,38个村被评为“梅州市卫生村”;积极开展以灭蚊、灭鼠为重点的除“四害”活动,努力改善我市卫生环境;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取得新进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1.2%,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51.8%。顺利通过了全省城市卫生检查。
11、抗震救灾成绩显著。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局充分发挥了市红十字会牵头作用,快速反应,精心组织,积极动员社会各界为灾区献爱心,全市通过红十字会向灾区共筹得善款209.9万元,居各县(区)之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困扰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些困难和矛盾,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思想观念依然存在:
(一)对卫生事业科学发展认识不足,思想解放不够。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发展质量总体不高,仍未跳出“以药养医”的传统思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靠、要”思想。工作中仍然存在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综合统筹的意识不强,解决主要矛盾的能力不强等问题。
(二)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政府投入不足是当前制约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受此长期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转仍然困难,基础设施难于得到大力改善,部分乡镇卫生院的急危重抢救设备及基本医疗设施显著不足,设备日渐残旧和老化,同时也导致卫生服务中管理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行为不规范等不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
(三)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城区综合性或专科医院相对集中,存在无序竞争、重复建设等现象,且医院专科特色不明显;乡镇卫生院发展极其不平衡,区域性差异较大,部分卫生院医疗保健功能不够健全,无法满足当地群众“中病不出镇”的需求,群众异地看病突出。另外,村卫生站建设有待进一步规范,素质参差不齐,管理和考核制度不完善,落实省财政补贴后,农民没有真正得到实惠。
(四)卫生人力不足。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卫生人才严重短缺,尤其是乡镇卫生院,护理、放射、检验等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及职称均偏低,而人才培训、晋升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医务人员“充电”的紧迫性不强、积极性不高。部分医院在绩效分配上不尽合理,影响了医务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也导致了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
(五)医患纠纷调处机制不健全。群众维权意识提高但法制观念又不强,少数病人因治疗效果不尽人意,表现出一些过激行为,不是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或程序来解决医患纠纷,而是纠集不明真相的群众到医院缠闹,甚至形成“医闹”;个别新闻媒体在报道医患关系上为求轰动效应,对医疗纠纷不是进行分析和疏导,而是常有炒作之嫌;医疗保险机制不健全,束缚医务人员发挥水平。
(六)血液供求矛盾仍然突出。首先是血源紧缺。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受传统观念影响,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无偿献血大部分仍然依靠行政下达任务来完成;其次,我市属人口大县,我市的医疗业务大,手术比较多,用血量大,供需矛盾异常突出。
(七) “120” 急救中心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市“120”急救中心挂靠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不能有效调动全市医疗卫生资源。而人民医院用于“120”的医疗资源十分有限,救护车辆仅有2辆,出勤人员少,无力单独承担重特大紧急医疗救治任务。另外,我市地缘较广,没有建立“120”指挥中心,无法统一协调指挥全市医疗救护资源,以最快速度完成救治任务,极大影响了对危重伤病患者的救治,错失了救治的良好时机,给医疗安全带来隐患。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班子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点:
一是科学发展观学习不够扎实,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精髓理解不够深刻。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重要思想”等重要理论一脉相承,又继承发展的科学理论,其内涵博大精深。由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时间有限,学习方法、形式不够优化,造成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不够扎实、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理解、领会还不够全面;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趋势,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科学履职、形成合力等方面缺乏新观念、新方法;如何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方法不够成熟;如何总结经验教训,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作用,扩大卫生工作影响,为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考虑不够。
二是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现阶段卫生系统总体上还是底子薄、基础弱、缺少技术和管理人才,而保护人民健康却责任重大,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又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观点、方法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难题。而在现有的条件下,一方面领导班子忙于抓工作,忽略了对相关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制度的完善,忽视对队伍人员的知识化、专业化的培训;另一方面卫生部门职能不断增加,医疗技术日益更新,队伍中却存在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的瓶颈,制约了卫生队伍科学发展能力的提高。三是服务群众、服务民生意识还不够强。
四、今后努力方向和主要的工作措施
对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局党委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提出了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必须把握的四个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二是根据兴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建立与其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的发展,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统筹规模扩张与内涵充实和谐发展,统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发展,推动医疗服务步入科学发展轨道。四是把握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协调好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关系,正确处理政府、卫生机构、医药企业、医务人员、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
围绕以上四个原则,结合卫生工作实际,我们通过认真查摆,感到当前卫生工作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还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其症结集中反映在目前运行的医药卫生体制上面。国家医改方案已经出台,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改善民生步伐,着力保障人民健康,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促进全市医药卫生事业上台阶。具体措施:
(一)加大改革力度,**发展难题。改革是**卫生事业发展难题的重要推动力量。要围绕新医改出台后国家、省、梅州市制订的一系列改革的政策措施,落实好改革的各项政策,善于把上级的政策同我市实际相结合,尤其是要同解决长期困扰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难题相结合,在充分借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着力保证我市卫生事业和谐稳定的原则下,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出台全市医改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发挥好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善于抓苗头、抓方向,牢牢把握市情,切实形成具有兴宁特色的卫生发展模式。
(二)改革卫生人员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强卫。一是加强在岗人员的进修与培训,制订缴励政策,鼓励医务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等形式取得文凭和职称,重点选拔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注重加强基层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人才的定向培养;二是开展对口扶持,建立市直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制度,落实医务人员在晋升晋职前到农村服务的政策、待遇,并逐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三是引进人才、技术,放宽具有特殊医学技术人才的引进条件;四是优化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加大向一线人员、特殊人才倾斜的力度,让业务骨干安心基层,扎根基层防止基层技术骨干流失。
(三)整合城区卫生资源,加快城市卫生发展步伐。合理规划、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逐步将老城区过剩的医疗资源调整到相对缺乏的新城区,支持市直医院做大做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推进市保健院、市中医医院东迁规划;围绕社区卫生服务大政方针,科学将街道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其服务功能,建立社区卫生与医院双向转诊制度和相互支援制度,促进资源共享。
(四)加大监管力度,提升保障水平。增强卫生执法队伍和医疗卫生人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管理,规范从业行为;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按精简、统一、效能要求,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理顺关系职能,尽快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改善执法条件,完善保障措施,提高执法能力;加强农村卫生监督和食品、药品、餐饮卫生、职业卫生监督,规范食品卫生许可和准入管理;继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及采供血机构血液安全监管;会同有关部门整顿医疗广告市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医疗广告,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五)提升中医药发展水平。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市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专科建设,努力探索中医治疗疾病的新技术、新方法;积极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加强城乡基层卫生人员的中医药培训,促进中医药技术的广泛应用。
(六)加大新农合推进力度,提升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提高补偿比例,扩大受益面,增强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加农村卫生费用,切实加强费用管理,有效控制农村卫生费用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加强对新农合定点医院的监管。加大新农合直补的力度,方便农民看病就医,保护农民利益。对弱势群体和老年人、婴幼儿以及孕妇等人群制订惠民政策,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健康水平。
(七)加大行业作风建设力度,提升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卫生文化建设,对内要增强医疗卫生机构的凝聚力,树立信心,对外要提升医疗卫生人员和卫生系统的整体形象。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继续治理商业贿赂,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水平,提高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效改善医患关系,形成全社会尊重医学、尊重医务工作者的良好氛围。加大新闻宣传的工作力度,不断提升医疗卫生工作的社会影响。
(八)提高疾病防控水平,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着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增强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好国家各项公共卫生政策,减少疾病发生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产品。建立和完善以市疾病控制机构为中心,乡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枢纽、村卫生室及各级医疗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为终端的疫情报告、疾病监测信息网络体系。
(九)加强急救体系建设,提高辖区应急保障能力。充分认识建立和完善建立急救中心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以医院急救、保健网络系统(“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科技计划项目)为平台,建立先进实用、适应现代医疗急救需要、调度快捷、科学合理的绿色急救通道,完善医疗急救体系。对承担急救任务的医院,开展医务人员应急急救能力培训和演练,提高医疗紧急救护应急处理能力和救治水平,保证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治和日常医疗急救的指挥调度,提高应急救治效率,保护群众生命安全。
(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造整洁卫生的城乡人居环境。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经常化管理,提高城乡卫生水平。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努力带动农村改水、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积极搞好健康教育宣传,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
五、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措施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于我们卫生工作来说,科学发展观也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方针。在当前卫生工作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改革发展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推进卫生改革创新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具体有四项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学习和研究。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研究是前提和关键。在下一步学习实践活动和今后的工作中,要把深入学习贯穿始终,集中精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进行学习,力求学深学透学精,做到深刻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进一步夯实思想基础,提高理论素养,更好地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具体措施,一是带着问题学。重点围绕如何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如何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如何强化政府责任和创新体制机制等卫生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深入学习研究来提高认知水平,寻求**难题的途径和方法。二是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如何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积极发展中医药服务,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等等。深入开展调研,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奠定基础。三是进一步理清思路。在深入学习、认真查摆问题、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切实解决卫生系统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全市卫生工作水平的提升。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牢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改革创新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来抓,力求通过改革创新使科学发展观在全市卫生系统落地生根。具体措施,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政府主导筹资投入的职责,形成规范合理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编织好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改革创新的决心和信心,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敢于向“痼疾”和“积弊”开刀,在国家医改政策框架下,大胆尝试,大胆改革,积极推进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好医药卫生体制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好地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三是从搭建改革创新的框架体系。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把国家的医改政策与市情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搞好政策对接,找准工作切入点,健全医疗服务和保障体系,在全市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有效缓解我市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创造力。要落实更有力的举措,打开我市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一是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政治环境。核心是选好人、用好人,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二是营造有利于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到说话算数,待人以诚,处事以信,摒弃衙门作风,用好公共权力。三是营造有利于改革发展的政策环境。我们必须学会协调关系、争取政策、赢取支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努力协调相关部门出台有利于卫生工作的政策和规定,积极争取建立由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卫生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赢得各方面对卫生工作的大力支持。四是营造依法行政的法治环境。通过领导干部的模范行为,带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切实提高运用法律手段发展和管理医药卫生事业的能力。严格规范卫生行政许可,深化卫生许可制度改革。加强卫生法制化建设,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法制环境。
(四)进一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坚持自觉地把卫生工作放在民生大局中去思考和推进,切实把心思集中到科学发展上来,切实把力量凝聚到深化医改上来,着力加强领导班子自身能力建设,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具体措施,一是进一步提高把握大局、促进发展的能力。坚持以全市民生发展大局为己任,站在全局的高度研究谋划工作,特别是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加快发展步伐。这是我们卫生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也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切实提高的领导能力。二是进一步提高科学谋划、开拓创新的能力。培养宽广视野,树立战略思维,准确把握卫生事业发展大势。多谋打破常规的思路,多干突破一般的大事,多抓事关全局的重点,强化薄弱点,寻求突破点,打造新亮点。针对长期积累的难点问题,突破旧的思维方式、传统经验和习惯做法,寻找新的**办法。三是进一步提高廉洁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能力。切实履行好反腐倡廉的领导责任,以班子自身廉洁带动队伍廉洁;同时,按照《惩防体系工作规划》要求,强化对权利运行的监督制约,加强对项目招投标、药品及设备采购、资金使用等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的监督,规范行使权力。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真正把卫生工作置于社会监督之下运行。
第5篇: 兴宁市林业局森防检疫站
兰州市林业局关于做好2013年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林业管理
【发布部门】兰州市林业局
【发布日期】2013.03.06
【实施日期】2013.03.0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兰州市林业局关于做好2013年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工作的通知
各县区林业(生态)局,局属有关单位和处(室):
2013年全市绿化造林工作即将全面展开,为了防止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传入和传出。现就抓好今年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工作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防范林业有害生物的意识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松材线虫多个新疫点的相继出现,再次暴露出一些地方对松材线虫病疫木及其制品的监管仍存在漏洞,因疫木流失、疫情不明等造成疫情传播扩散的隐患仍十分严重。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局属相关单位、机关相关处室要高度重视,利用春季造林绿化的有利时机,扎实深入地组织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疫病疫情等宣传,进一步加大防控及监测检查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林业有害生物预防、控制、和监测工作,为全市林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切实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纳入到绿化造林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