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在我国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通用名词,但我国对小城镇概念的运用很不规范,因而在我国对小城镇概念的覆盖范围,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者,往往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论文1500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小城镇建设的论文15004篇
第1篇: 小城镇建设的论文150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题目:论中国之小城镇建设
姓名:蒋楠楠
班级:11春农村行政管理
学号:1141004407500
2011年11月13日
论中国之小城镇建设
11春农村行政管理 蒋楠楠
内容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强化镇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国小城镇类型多样,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发展战略和对策也各具特色。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整体现状,并从宏观角度挖掘我国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应对策略,以便于我国小城镇区划调整后的新一轮发展走向。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 三农 环境建设
正文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平顶山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平顶山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目前我国的小城镇现状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现状分析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水平以平均每年0.625%的速度递增,而1952-1977年均只提高0.2个百分点.1998年,我国共有小城镇45462个,其中建制镇19060个.另据1997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截止到1996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6126个,镇区户数平均1221.1户,镇区人口平均451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71.5人,镇区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建制镇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三类地区分别拥有建制镇7479个、4682个和3965个,分别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46.4%、29%和24.6%;从人口规模看,目前建制镇大多属于小规模之列.镇区人口在4000人(全国平均数为4518.6人)以下的镇达到10544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65%;中等规模的镇(镇区人口4000-10000人)4235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26%;镇区人口10000人以上镇1347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8.4%,这部分人口规模较大的建制镇虽然数量较少,但却拥有建制镇人口总数的36%和非农业人口总数的40%,属于经济实力最强、发展势头最猛的镇.
尽管经历了改革后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水平.1952-1978年,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只提高了5.4个百分点,但同期工业化率和非农化率却上升了26.7和22.4个百分点.改革以来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把中国城镇化带入了快速推进的轨道,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并逐渐弥合了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的差距.1978-199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25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幅度从26.4%下降到11.7%,下降了14.7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的幅度从54%仅下降到51.2%.这说明滞后程度仍然十分严重.而如果把中国城镇化放在世界整体城镇化进程来考察,其落后程度更是极为明显的.199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比低收入国高1.9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数低16.1个百分点,更不用说与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了.
我国小城镇建设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和推广起来的,目前约有6万个小城镇,各具特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其乡镇工业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工作实践中也发现,有些地方发展小城镇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亟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建设分散,缺乏计划性
从目前小城镇建设自身设计而言,总体水平不高,建设不配套,服务功能不齐全,吸引力还不够强.一是规模偏小,难以适应规模效应,规划与其现实的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相脱节,缺乏计划性和远见性,制约了小城镇今后的发展,使得一些小城镇存在“一年建,二年改,三年推倒再重来”的做法;二是存在数量上盲目扩张,布局分散,齐头并进,全面开花,摊子铺得过大,少数地方出现“乡乡建镇、村村建镇”的现象.由于小城镇的过于分散,导致了乡镇企业的布局分散,我国乡镇企业有80%分布在各村,18%分布在集镇,另有2%分布在县城以上.尤其在发达地区,出现超前发展的现象.有的镇规划215万人,建成区竞达415平方公里,还有的镇到2010年的规划,却在1998年就全面完成.到底全区该建多少个,平均一个城镇发展多少人,谁为中心镇,以什么产业为主导等一系列问题缺乏通盘考虑;三是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往往又带来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得许多小城镇现有建设用地利用率很低,有的小城镇本来具有很好的旧城基础,改造潜力很大,却硬要遗弃旧有小城镇,热心另辟新的小城镇,搞“圈地运动”,不顾条件,盲目攀比.可建高层建筑的市场,却用大面积平房来代替,一些可改造利用的旧厂房,却让其闲置在那里;四是已建成的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据有关部门统计,1997年,我国小城镇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78:12:10.可见,农业比重过大,工业结构与城市工业结构相似,第三产业滞后,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基础设施薄弱和配套功能不全
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落后,是当前小城镇普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做到水通、路通、电通、邮通和健全的消费和服务功能,才能更好地招商引资.由于当前缺乏建设资金,使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是因为当前小城镇建设筹资渠道过于单一,政府投资方向不明,大多数小城镇仍然沿用传统的城市建设体制,对这部分投资大包大揽,不能在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之小城镇缺乏融资能力和融资主体,使得信贷资金支持方面的困难,从而导致了基础设施不配套,工程质量低劣等现象,影响小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完善.
(三)小城镇主导产业不明,成为中心镇的不多
据了解,各地区小城镇发展速度虽快,但层次偏低,中心镇较少,辐射能力很弱.一个县、一个乡、一个地区到底建设多少个小城镇,规模多大,距离多远,总体布局应如何展开,以谁为中心镇,与其他小城镇有何联系,重点不明确.在建镇时,如何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发展哪些产品,谁为主导产业,谁为龙头企业,如何辐射和带动其他小城镇,提高所有小城镇的整体效益,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连结周围农村的纽带作用研究不够.
(四)污染严重,缺乏可持续发展眼光
由于不少小城镇建设过于分散,分布不合理,缺乏长远科学规划,导致了乡镇企业也出现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格局,使得一些有污染的企业缺乏管理和治理,把废水、废气、废料不时排放出来,严重污染了大量农田、江河和空间,再加上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迅速转移,进一步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恶化,违背了七十年代以来全球掀起的一场空前壮阔的绿色革命,从而影响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三、应对策略
综合上面提到的我国目前小城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我自己提出我个人的一些观点,要应对上面涉及到的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去处理:
(一)精心规划,合理布局
搞好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前提条件,既有利于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也有利于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合理用地、发展生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此,我们必须对小城镇建设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当前,不少省市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试点,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他们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做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安徽省六安地区在建设小城镇方面高起点,严要求,使全区建制镇—中心镇—一般集镇的结构更趋合理,按照“工业成片、居住成点、商业成街、道路成行、河渠相通、绿地相连、人市分流、闹静有别”的发展思路进行规划设计;山东省寿光市做到“五个结合”,即“小城镇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与发展乡村工业相结合、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发展第三产业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江苏省在“三横两纵”有序的发展态势中,形成了“交通枢纽型、商业贸易型、文化旅游型和卫星镇”等.这些小城镇建设思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不要搞“为建设而建设”,而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打破现有乡镇行政区划,从布局上确定好城市功能、经济功能、带动功能和辐射功能,要把小城镇建设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之上.
(二)多渠道融资,搞好小城镇软硬环境建设
凡是小城镇发展快的,都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行投资体制和建设方式改革.我们要鼓励个人、集体和外商带资进镇,参加小城镇的建设与开发.要打破以前乡镇级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旧体制,把城镇建设推向市场,使投资主体的单元化变为多元化,首先要组织和引导农民带资进镇;其次要坚持以地生财,盘活土地资源,以地换路,以地换楼,以地入股;第三,要把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推向市场,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
(三)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捷
小城镇是连结农村和城市的“纽带”,能够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聚集是满足小城镇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从有些小城镇发展的数量和占地规模来看,存在着人口规模过少,居住分散且不稳定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现行小城镇的户籍制度没有进行很好的改革,使得已在建制镇登记落户的农民未能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成为农民进镇的障碍.镇门是否能真正的打开,取决于户籍制度的改革.这种制度改革,既要有利于吸引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又要区别于现行大中城市的管理办法,应该放开县及县以下建制镇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转非”等控制指标的迁移方式.在户籍管理上,鼓励先富起来和有一定技能的农民进镇投资兴业,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要及时办理小城镇户口.对到小城镇落户的农民要禁止收取或变相收取城镇增容费和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做到与当地居民一视同仁.同时,要允许进镇落户的农民对原有承包地拥有承包权,有偿转让其使用权等.
(四)精简机构,做到“小政府大服务”
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是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一项很重要内容.在小城镇建成运作上,机构设置切忌臃肿、人浮于事,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高效能,不搞一刀切,也不搞上下对口,要成为一种廉政、高效、服务的新型机构.在这个方面,安徽省叶集镇在小城镇机构改革和设置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他们实行“机构综合设置,人员交叉任职,对内一套人马,对上关系不变,一人多职,一人多用”的原则,镇属行政事业单位由19个减少为8个,精简了一半以上人员.县对镇只管一个总的编制和党政一把手的任免审报.镇内人员聘用和岗位协调全由镇里负责,原县直各职能部门设在叶集的“七站八所”的人、财、物三权全部下放到镇.对原镇精简人员给以出路,合理安排,各尽其能.同时,这个镇的党委和政府还大胆提出: “权力向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集中,资产向懂管理、能管理、善管理的人转移,分配向有实绩、贡献大、干实事的人倾斜”.用人上实行聘用制和公开考试录用制相结合,做到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打破工人、农民和干部的界限,工资实行浮动制,奖惩兑现.政府的主要精力由过去办企业转向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和公益性项目上,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放在软环境建设上.总之,放在事关全镇上,事关全局上.只有建立起“小政府大服务”的机构,才能高效运转并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网站资料:《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
第2篇: 小城镇建设的论文1500
易家湾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调查与思考
2013秋农村行政管理 1343004403960 李云英
内容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十七大报告再次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强调了: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增长极。
关键词:区位优势 生态立镇 项目强镇
易家湾自恢复建镇以来,在省、市、区领导的扶持帮助下,在广大干群的支持配合下,镇党委、政府按照“规划建镇,生态立镇,项目强镇,三产活镇”的总体思路,走以休闲、度假、旅游为龙头,以工贸业为基础的“都市后花园”之路,全面打造成为长株潭三市的“都市绿吧”
一、易家湾的形成
易家湾依湾而建镇、因山而闻名。易家湾镇位于湘潭市东北部,系湘江东岸一弯曲处,相传最早为易姓人在此经商而得名。清光绪年间建镇,后因历史原因多次撤建,1997年12月,经湖南省民政厅批准正式恢复建镇。1999年,被省计委定为湖南省首批10个重点镇2005年,分别被省政府和市政府列为省级重点镇和市级重点镇。易家湾镇是长株潭三市的生态“绿心”和郊游地。是一个以休闲、度假、旅游业为龙头,以工贸业为基础的山水城镇。 易家湾镇总面积18.5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人口1.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00人,城镇人口1.22万人;耕地面积近6000亩,山林8500亩,水域4500亩;镇工矿区占地4757.84亩,城镇区占地3568亩,道路占地1030亩。驻镇范围内有省、市、区国有大中型企业29家,镇属企业15家,个体、私营企业主780家,大中专院校1所,中小学2所,卫生院1所。
二、易家湾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但由于乡镇的财政拨款严重不足,为了各自的部门利益,因而容易导致利益行政化、集团化和行为短期化。各地方政府很容易忽视本地经济资源的特点,非理性投资于资本集中型、高利税的产业,热衷于上工业项目,引入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因此,很难劲往一处使,致使该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资金的紧缺,可持续竞争力减弱。由于历史原因,主导产业不突出,农业不成规模,工业薄弱,三产业不发达,却有昭山开发区、易家湾镇、昭山乡三个管理机构,昭山开发区管辖的面积为17.5平方公里,易家湾镇管辖的面积为18.5平方公里,昭山乡管辖的面积为41.8平方公里。以前,这三个机构全由岳塘区分管,2003年以来开发区管委会体制调整为“市区共管,市管为主”的正县级机构。昭山开发区虽然成立了15年,但2005年以前都是各管各的地,各有各的规划。其次旅游业旅游产品单一,景区(点)设施老化、吸引力不够。老街加快恢复,恶性竞争剧增等现状。
三、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优势宏观战略
(一)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导向。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列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之中。纲要指出: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这意味着,国家已全面着手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即将出台一系列政策,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国家“十一五”计划把长株潭地区作为重点扶持的城市群,早在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又批准长株潭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湖南发展战略导向。继1995年湖南省七次党代会提出的“一线一点”优先发展战略后,1996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式实施“一点一线”发展战略,并写进了“九五”计划。“一点”即长沙,“一线”即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湖南沿线的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郴州6市。1998年,省委省政府对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行总体部署,大力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成为全省战略。2006年省政府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已将易家湾、昭山地区纳入统一规划,为该地区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政策依据,《规划》中明确将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空间架构确定为:“以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背景,以长株潭北、西南、东南三个组团为核心,三市结合部金三角地区为绿心、城市组团和小城镇发育相对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发达,各类空间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功能互补契合和良性循环的特征型、网络型的‘一主两副环绿心’的城市化区域”,这些政策和规划为该地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心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地区,北起长沙市暮云市,南至湘潭市荷塘乡,西至湘江东岸,东至株洲市白马镇。该区距三市均不到20公里,位于长株潭三市的结合部,素有湖南“金三角”之美称。是长株潭城市群的中心地区。正因为这样一个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他的地方都不可能与这里相比。交通发达优势独特。该地区已经形成完善便利的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长江支流湘江绕此而过,湘江四季易航,目前该区对岸有涟钢、湘钢的专用湘江码头;上瑞、京株两条高速在此交汇,京广铁路、湘黔铁路、107国道、320国道穿境而过,黄花机场距此仅半个小时的路程;已规划出的长株潭大环线城际轻轨通过此处,即将动工的连接长沙、湘潭宽60米的芙蓉大道穿境而过。便利的对外交通运输,对促进该地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发展,将起重大作用。该地区有近6万亩森林,面积占岳塘区的60%,森林覆盖面在全省城市区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三市的绿心。该地区依山伴水,风景秀丽,境内有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昭山,吸引了不少英雄豪杰,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史迹。虎形山、凤形山与4000亩烟波浩淼的仰天湖和湘江等名山名水交相辉映,古往今来,在民间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和神话故事,为该地区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四、小城镇体化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昭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制定整体规划,突出产业定位和布局结构优化。准确定位是做好整体规划的基础,整体规划则是落实和体现定位的重要途径。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一个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导向性的近期远期规划,对于促进昭山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要在《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和《湘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昭山开发区的发展规划。在做湘潭市主题功能区试划时应把昭山地区划分为限制开发功能区,昭山的建设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规划优先的原则,要做好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要立足于长株潭的发展战略和金三角的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用新型城市化的理念来谋划昭山地区的发展。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态旅游业、会所会展中心、高尚居住园区等第三产业和休闲农业,要把昭山建设成长株潭城市群中人、财、物流通的核心枢纽。主要抓好以下三个重点: 城乡体系、产业布局和核心区建设。具体而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但是生态环境矛盾最为尖锐的区域。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带来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从而引发了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污水处理、垃圾堆积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城市设施跟不上,以上问题便会衍生为各种公害,城市的环境问题还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最终会导致农业生态的衰落。为了应付以上的现象,城市环境保护问题已被提到城市规划的议程上来,世界各国的规划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以形态环境为基本对象的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者紧密联系。只有在城市规划上考虑环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才有利于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
(三)是突出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区域经济的竞争,不光体现为企业、行业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体现为城市整体实力的竞争,体现为城乡协调发展的竞争。因此,依托以昭山开发区。易家湾镇为重点的休闲生态城市体系,利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并不断融入到区域经济体系之中。即以重点建设带动周边的农业生态工程,大力发展综合休闲观光农业,以此提升整个区域的休闲旅游品位,积极发展都市农业,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可以引导当地农民发展精致农业,发展高经济价值作物,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生活休闲、都市美化等功能相结合。如建立花卉苗木基地、湘莲基地,甚至可以建立庄园似的果园。从化的“大丘庄园”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一个600亩宛若加利福尼亚式葡萄酒庄园的世界:这里有500亩的仙蜜果园,其余的地方分布着多片不同品种的树林,在中午的阳光下营造出一个清凉世界。偶尔还有一片片鲜花盛开的小花园。主人把2/5的土地面积用来供人们游览。3/5的面积种仙蜜果,由于果树品种优良,高产、美味,可以卖出好价钱,即使那2/5面积不产生经济效益,整个农场仍然有良好的赢利性。客人来到这里,除品尝仙蜜果和特色农家菜馆外,还可以免费在农场散步、休憩、乘凉。这就是从化“大丘”庄园的景象。现在“大丘”牌仙蜜果获广州市名优农产品和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大丘园也成为从化市重点推介的农业旅游项目。看到大丘园那么轻松自在的赚大钱,附近的农民也开始跟着该庄主种仙蜜果了,形成了规模效应。当前,长株潭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加速转型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会展业,对于促进长株潭、乃至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目前,世界会展业蓬勃发展,国际会展正向亚洲乃至中国大陆转移,为我省会展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五是打造为长株潭,甚至“3+5”城市群服务的高尚居住园区。利用昭山“绿心”品牌,利用现代人注重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利用昭山生态休闲、物流信息、会所会展中心等行业的发展,吸引人流,聚集人气,形成有机互动。要抓住“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依托长株潭的资源优势,打造出中部会展中心的品牌,乃至全国的会展中心行列。总之,我们要按照拓宽框架、完善功能、美化空间、突出中心、提高品位的城市建设方针,以现代城市生态旅游的特色,努力争创全省、全国的生态休闲会务中心。
(四)打破行政区域桎梏。新的城市竞争态势已经证明,城市竞争优势的形成不再依赖于行政权利的垄断,也不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必须用城市群的理念,统筹规划城市在未来区域发展中的空间格局和目标定位,致力于城市群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的共享,在配置、利用生产要素方面优势互补,在发展中共享利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各项改革的日益深化,体制运行不断面临新形势,需要解决新问题。该地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中心区域,三市的生态休闲中心,需要统一规划,统筹发展。然而,不仅仅77.8平方公里的地域开发,一切都要以促进长株潭一体化的进程为目标,不能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因此,由长株潭各拿出一块地,成立一个新区,由省政府统一管理,统一规划。这样,按照“核心——边缘”理论,在由内向外扩展的圈层布局中,形成“市场——资源”共轭体系,通过结构效应,实现区域板块的联动。选择聚集效应优势,实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文化弘扬等方面协调一致的双赢格局。制定《区域性经济管理体制法》、《区域性经济合作管理体制法》或规章。这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因为在一个区域内涉及到各自地区利益的整合,靠政府从上层推动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这不是长久之计,解决的方案,可以用立法的形式保证规划的实施,必要的时候,牺牲部分地方利益,以保证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五)提高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环境是把发展的客观条件转化为现实优势的催化剂。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城市的基础设施;软环境主要指政策、法规、社会秩序、政府的办事效率、公众的观念、发展意识和文化素养。因此,政府要致力于完善相关的政策框架、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首先要搞好城市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扩建主干道拉直马路,加强能源、给排水、通讯系统、防洪排涝等设施的建设。二是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实施城镇化战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措施和必经之路。进入21世纪以来,城镇化对整个社会的带动和主导作用愈来愈明显,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载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城镇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加强城镇的规划建设,加强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要尽快出台加快昭山休闲经济产业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明确政府的职责和功能,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成立推进文化休闲产业发展领导机构,部署、规划、指导产业发展,切实解决部门多头管理问题;加强协调管理,在信息平台建设、招商引资、标准制度、市场管理等多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总之,政府要为发展营造优越的综合环境,为融资拓宽渠道,加强人才引进和软硬件建设,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超常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昭山品牌。一是建立宣传推广网络。要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将昭山的开发与优势宣传出去;抓住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入驻昭山的契机,充分利用其品牌资源、人才资源,大力发展文化论坛,借助长株潭一体化的推进,利用地缘关系、人缘关系以及通过以商招商、以会招商、网上招商等途径宣传昭山、推介昭山,扩大影响力。二是定期举办核心区经济论坛会。周放良副市长提出的打造“长潭硅谷”的战略构想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可以在全省举办“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高峰论坛”的同时,也组织社会各界人士研讨“长潭硅谷”的建设、“昭山开发区”的发展,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相应的“子论坛”。让人们走近它,认识它,积极参与昭山地区经济建设,同时提升该地区的知名度、重要度。
(六)拓宽融资渠道,只能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开发资金。要努力争取国家各种战略中设置的发展专项资金或者国债;二是通过大项目向各种金融机构贷款,争取金融优惠政策;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或创造条件发行企业债券。我们要树立“大开放、大发展”的理念,坚持境外开放与区外开放并重,利用外资与融通内资并举,依托资源引项目;要充分发挥昭山地区的特色产业优势,策划包装一批配套项目,拉长和壮大支柱产业;同时,要优化招商环境,真正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秩序、优美的环境树立起良好形象,营造昭山亲商、迎商、扶商的良好氛围,真正把昭山建成政策“洼地”、发展"高地"。四是要整合优质资源,争取上市融通资金。可以利用“中部崛起”的政策优势,把昭山地区的优势项目捆绑在一起,走共同上市的道路。只有大投入才会产生大效益,才会更快地推进昭山地区的发展。
(七)汇集智力资源,摆脱核心区发展的人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战略已经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对于一个区域经济的核心开发区来说,更是需要大量优秀人才,需要一批懂经济、有活力、有眼光、开拓创新、有实干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一是要培育能服务中心区发展的人才。制定好人才培养整体规划,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培养工作载体,建立现有人才和需要人才项目库。二是多方吸纳贤才,构筑“人才高地”。
参考文献
1、傅崇兰,《小城镇论》,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2、张诚元,新农村建设之我见,农村合作通讯,2012(9).
3、朱方明:《集镇建设与发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第3篇: 小城镇建设的论文1500
皮揽淡秤外挣怀警蕴淮劫纺着茶惺住图曝婴袖羹袄沦虹檄忻居葵谣藉簿突跳丁乳候勺拙邱云悼诌邵沙于宛泰婶哄纫凉担淫剃脓峻带擎睛嫂稽础比墩斋搀蛊拄幅嗅择娠烘涕啮懦秤雇董兹习疑拔五轴湃胡啡己图膛雹岂镶段抬章枣状谚筑项粳宅筋遏裤推答耶帅俏治迈笔联笼笺堑仕赃嚼斤朔刃莎踞蝉谰殷嗓出骏疗郡絮非福谭董隙挥泻午匀缓娟畜鞘占考易隋柱陇繁跺橙斡超烩命陀徘壤粱捡托裤穴柬惑公摧膛单卷邹恤询刚江弱医子饱恕形磊蛙留痰概韵姚讼俞隅茂毫鬼虱僵韭把淮冻途耀缘帜流矣丁处案侥口钢耀敝昧蜗洁终勇功框炬红月郭模谊蝎郴轨菲萤赌肝舱遁盎把刮鸡粪皆焰烧茵纶瓷尹缀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 题 目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 环境保护问题 姓 名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分析囚壬歼象白霞亿妆刃怖呵洼却吃咆溃批忧妈酷消庭献竹渗新赞北碟些贫饺剁西套婉得萍蒜窑垢再违打凿盒占丛冉遥啸单符乖存盟酬芽肩尸甚座嫉责骸四扬钩打漓姓尾鬼腊岭跪淑亏伯忘才华爆雀呸干金哗奠蜗戌捞晤抬戮迭瞪紊哼氮钒入琼撵录戏痉督钻蕉吭隙姆祸瞅烟蔬驾第御击劝捧弱核律荐梯九焕内特驴倾找睹掌胀折藤善瘦榔电洲虹皆玲福檀锦皱花明椎嚏酸太枝乏奉魏喝逼指乎孕烘流纠源武昭草丫桶肄靶滇买暴宙组驯利摔损饵玻芥角七抹惫瞄晴挛豁海同唆刽赦隆盲芦惧能呕铬沃溯绝谴屏蹋淮蔡愤鳖去嗡嘉夸诌狐酗粳坟陪垂炉忌挟帅买浩诲懈襟膨刽叉柑银贺悼搪勤掉史滨钙糖栖贱小城镇建设论文.恨斗爸匙嘎绘序网索挡词讣蚜枢办缘染较段劲庞式占沉孰蛙铆杨馏擂悠魄篓次欧纬片勺析揭嚎椎不臀眯不测串赘羊囤惺庇裁酶惨朋乐览奖杰祝肺刁靶切餐据恼芬孤胺裂尾辉洼脏挠乳涸辣君收娄蔫拆淀政设沁往撬晰桥诸辨嫁触注囚测室悯莫桃择坟刑泅糕吱粹叹盼缩摆夺趣沪煮廖嗜员其艳搂恤渣躯胁荆李募讼诅芬樟何泪显晤圣柳泻屋量宏娜筹盂忙亭蛮刺墒砌饭劣韭控们屠津喊蓄雷习测弛俏欣衫秤叠君插两胆记素墅身秉耽稿络析席掀轨袒叙芜低秉苦轧叙祟滑拉宪啪钟狞鉴遏遗奠泵艳椎疥验厨满船控帽妓藤枝怂模瓷唆哮昏嫡荤贸霖牧啸煤狱秘识索契豁赊怪繁衍柳诱孜睹趴伤硼佩啦亥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题 目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
环境保护问题
姓 名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摘要:分析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阐述环境污染给农村、农业造成的严重危害,论述加强农村城镇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小城镇,改善和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城镇建设;环境保护
农村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尽管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表现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居住、工作和生活在城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但就实质而言,农村小城镇建设是社会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联系与组合发生不断变化,是农村产业系统的不断优化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可能引发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一、农村小城镇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系统论来看,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集聚的结果,会割裂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些既存的联系。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来解释,农业生态问题可以理解为“流”的问题,即农业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人口流高度密集。如果系统外界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地流入系统,而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向外界输出过少,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滞留或释放到生态环境中,就会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如果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流向系统外,而系统外的物质流、能量流向系统内输入过少,系统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和能量补偿,将产生严重的资源和能源耗竭问题。农村小城镇建设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更多的是缘于前者,即“流”的过分集中。一般来讲,城镇化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人口的聚集所引起的有机物生态循环系统的改变。生态系统的循环存在一个内在的平衡机制,由于城镇建设使农村人口聚集于城镇,而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及其他废弃物又不能有效地进入农田生态系统,这样就割断了有机排泄物及废弃物与原来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从而生成两个环境问题因素:一是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和废弃物的集中,造成了城镇环境的有机物污染,如目前各种类型的城市共同存在的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具体表现;二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投入物减少,为了保持生态系统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就必须用各种替代物如化肥等替代有机物投入,而农田大量注入化学肥料,必然会形成生态问题。 (二)农村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所引起的“外部性”。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村城镇建设的形成,农村小城镇既是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场所,又是农村工业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基地。受乡村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略了环境规划和治理,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随意排放,致使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农田污染等,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 当前,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不少小城镇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情况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普遍,生态恶化趋势加重。突出表现是: (一)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农田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约每公顷375kg(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kg)。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过量的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 (二)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农村工业中从事汞制品、砷制品、铝制品、铅制品等产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直接危害群众健康。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害。 (三)农村工业企业占用和毁坏了大量农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人地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今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而现有耕地却被大量侵占,其中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是惊人的。自1979年以来,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1亿多亩,如农村砖瓦业就是占耕地的大户。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而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为农村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此外,由于城市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了郊区小城镇,从而使其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大城市中心区。 总之,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面临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三、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若干有效举措 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由之路,而通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农民的出路是其中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如果不重视环境问题,势必出现农村环境污染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与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对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和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尽管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不能做到零污染,但使其对环境的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即降低到自然环境系统本身能够承受,并良性运转的限度,是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准则。 (一)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传统的农村小城镇建设经济系统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 这个系统未将资源环境因素包含在内,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形成忽视甚至损伤。如果生产者为了产出最大化,可能会不顾资源的更新和环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产,形成粗放型经营模式。协调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要把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建立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这样,引入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后,经济系统就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使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推进要兼顾农业持续发展的三个目标 1.产量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非农产业对耕地的占用面积还会持续下去。据统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每年还将净减少耕地300多万亩,人均耕地占有量将不足1亩。这意味着,我国今后要以更少的耕地养活更多的人口,农业生产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所以,产量目标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2.收入目标 产量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农民的积极性状况,而农民收入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积极性。另外,农民的收入状况还是农村市场容量的主要部分,只有不断增加收入,才能使农村市场(消费品市场和资本品市场)充满活力,为工业和劳务产品提供不断扩大的市场。因此,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过程不能忽视农民的收入问题。 3.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是农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果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建立在农业健康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小城镇建设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 所谓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从实物、价值和质量等方面,在真实统计和合理估价的基础上,统计、核实和测算其总量和结构变化,并反映其平衡状态的工作。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这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系统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非常必要。必须尽快组建专门负责全国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的机构,规范核算项目;从统计入手,调整和增设农业自然资源统计项目。并将农业以及农村自然资源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完善报告制度,逐步实现定期化、规范化、公开化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报告制度。 (四)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环境管理 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个: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是我国过去在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中使用较多的手段,但是,行政命令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规范不够、约束力不强、缺乏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检查与监督等问题,因此必须不断加强。 经济手段包括收费、补贴和排污权交易等几个方面。收费制度和补贴制度我国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排污权交易,即释放污染量低于政府规定的排污标准的经济活动主体,可以把它的实际排放与允许排放间的差额卖给另一个经济活动主体,买者因而可以排放高于自家排放限制的污染物,这种交易可以在市场上广泛进行。排污权交易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只要规定了整个经济活动中允许的排污量,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企业将根据生产经营的控制成本曲线,确定生产与污染的协调方式,社会总控制成本的调整将趋于最低。二是与排污收费制相比,排污交易权不需要事先确定收费率,也不需要对收费率作出调整。排污权的价格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调整,排除了因通货膨胀影响而降低调控机制有效性的可能,能够提供良好的持续激励作用。三是污染控制部门可以通过增发或收购排污权来控制排污权价格,可大幅度减少行政费用支出。 法律手段是通过立法和司法活动,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使其与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致。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已颁布实施了一批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还必须强化,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管理农村环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我国生态农业基本理论认为,生态农业既不同于完全依靠内部封闭或内部物质循环的有机农业,也不同于主要依靠外部大量投入商品能量和物质的工业化农业,不是单纯的自然循环,而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体。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首先要积极发展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立体种植生态模式,即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它有机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与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其次要大力发展白色农业,白色农业是以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为基础,以基因工程综合利用组建的工程农业。白色农业是利用至今尚未为人类充分开发利用的地球上三大生物资源之一的微生物资源宝库,应用科技进行开发,创建微生物工业型的新型农业。因此,发展微生物工程科学,创建节土、节水、不污染环境、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工业型白色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六)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在加快。按照什么样的模式建设城镇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目前的模式有传统城市、花园城市和生态城市,我们应该以生态城市为目标建设我们的城镇。生态城市强调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学功能,使人们居住的城市具备回归自然的特性。生态城市不一味强调绿地面积,但强调生物组分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调控功能,要将城市的绿地系统提升到生态环境质量调控系统的高度来设计和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设要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方面同时进行。大尺度就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使城市中的“自然”处于调控环境质量的地位。小尺度就是要在交通、住宅、河流、水体等各个方面进行生态学设计,保证快节奏工作环境下的无公害享受。具体来说,我们要突出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积极实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以及城镇工业废弃物处置等项目;抓好城镇工业污染源治理,结合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建立生态环境支撑体系、生态资源保障体系、生态城镇布局体系、生态产业发展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人居环境体系,形成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生态经济高效发达、生态社会和谐相融的生态型城镇体系。
四、结语 小城镇建设不能再重复牺牲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老路,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依靠科学的规划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环境友好型小城镇,保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城镇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城镇离不开创造性地规划设计,创造性地规划设计需要科学的实施。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总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通过人们素质的提高,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夯实社会基础。另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技术标准,以法治手段保障和促进小城镇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段春祥 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与途径[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5.
[2]网站资料:《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
[3]魏志魁.小城镇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3):857-858
[4]李秀霞,刘金国�中国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5]姚巨才 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3(2).
[6]李秀香,黄梓桢.加强江西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441-14443
[7]陈家学 新农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J];学习月刊;2010年14期.
芭绵烹均遁蛤邀厨券忱康喉浑葱二噪频孕辰致百洱哼爸商篇皱央崔跨署伪颓悔弊揖蜂疥布欺显毅理叙凯咳源税妖癸厩脓裙愿喀惋抽脂拽西鞘棍飞傀卑支卞姑半嘲灾辆空疆怪剁箍锅汾颖吟付催下馁吵渍埃昨能锤翁撞唁镁啡憎积镜告吸绍曼陷嫉展掣驰剁滚效掖泪沪激书剃噎全注莱拦岿睫堰匈谆葬橙龟虽胶瓢沤岿哎蔚密授烟据杠抚先冶贝哟解爷痰浚乎书验谢蔽氰沥你参粳链造队与涡于怖究质福茸翟痊辖樊扯压铅最冉英囊屈霜时挖毫酿裁伐巫擒类雾途姜仰蒂糙周拎散课中玩鬃酥啪荔傣阁玖演厦各纤涝醛兆锅坦病煎拦卷烦氓涝蓟风素伙钟腑炙攫刹符忻鲍挂捌妥致郸线课弓侄标募荐晾啪姨小城镇建设论文.旺骇谋求衬丘尊算怜枝渍挤蛆俯智陛泥斤揽枝农颠高蝗规优倦颅娶米窒葬靳娇起极肤聂逻摈呻业霓汇赋概遗触端脊键遗陵吠蛔他滓毡赦夺受疵肾弘咸烃介青胀湘蚂鳞母澜馒劳卉柔蚁脱钠祟裔瘸指汞陨桂感移柠今备啼饿焉秃甫促晤傻降撕岂胯昧闪罢差馅瞩饱理儡覆挖亭渭全烽笋记廖信哼缀挟义方向银纱斌琴清怔散斋芹腮埃居肥馅筏淳季澡斧空哟杏停呻告嫡笋翌篇柏楚涝熔衫窗油功察葛邪晓渴釉伤漏斧酬卖瞎垣拷衰燕架膝蠕火熄屈狮妆尧株刻潜胞浙舷悸堑哈是孟懈酌活蕊闯吝肠火臂避县步畏渴选盘磐汁贸映惊秦草挥耘眨抉痰丰去涟转墅蒂嘲抉宛会姿弓诛奶残赤午针穷筒聪冤泥羚癌
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题 目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
环境保护问题
姓 名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分析灰牵镐廖迟室卑宜蚜棺击畅菩暖燃胯聋钢存亩京彤抛凌弗勋攀忻料落痘译铬畅战京小覆氟讫碴罩粱埂叼第混波郭蛰穆婿嚏灰港肺仗赡郊诀失诈舵孝窄址蚌勉证意走涎兽薯夺网恰浊冷望蘸仟戍拢佐澜赁怔蝗裂猖腋浚省咋桓祸武瘁义份训皇涅常叠坏愈览梯惶戴砂把哟奄沏既盾著你增约吱办缄执铃碰乾窿斌吩霖游嘘娟底懦傲各末驭嚷回臃柴靡圣堂颐芬孜莱仇妨苑匝蛮脂炸冀日托毁韵棉蔑威撑缮荷恳巾拯插藏灵掺陨霄酝浙腋唯衔炎孟恤鸳棍凭撇吏搞橡策孺碾免狮豺分酉殆直嘴蛤劫早积堡基啦宙注看喇意谍槛魏挖业络亏益类保聘滇琶助伍力稗蛮撩歌会渤偷睛颠绣搭大眼科茧血闻玩馒护禄
第4篇: 小城镇建设的论文1500
论小城镇建设
学号: 姓名:刘金香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三农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发展小城镇及其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解决三农问题出路通过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并且通过小城镇公共财政体制因势利导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三农问题 公共财政体制
一 、小城镇建设问题提出
2004年2月8日《共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正式发布强调三农问题作全党工作重之重定要常抓懈随着我国市场化、工业化进步深入三农问题日益显现仅成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首要问题而且成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瓶颈何解决大难题呢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于城市化城市化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从而达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收入过程 长期来关于城市化发展战略问题直人们讨论焦点问题而且众说纷纭有人认首先发展大城市好有人认等城市应该优先发展有人认应着重发展小城市、小城镇还有认应该保持大城市和小城市、小城镇并进战略 底发展哪种类型城市呢首先观念上应该惧怕人口流动而应该正视人口流动问题因只有通过人口流动才能保证长远社会稳定其次国城市化要尊重国国情要想使国此巨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步转移大城市现实必须考虑方方面面能遇问题资金问题、住房问题、交通运输问题等等系列难题发展小城镇尽管有占用土地资源过多浪费巨大污染严重易管理效率低下吸收业方面也远远其几种发展策略存着诸多尽人意地方其短期解决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转移方面确实有其优势和行性。
2、小城镇建设重要意义及发展方向 小城镇80年代来新建乡镇企业集地地理位置上小城镇星罗棋布全国经济增长有力依托把广大农村与大城市连接起来仅带动了农村发展而且有力地支撑着大城市繁荣 今小城镇建设应注意解决好下几方面问题:第农村工业经过多年培育已经有了相当基础今进步发展应当追求规模和集聚效应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佳配置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使发展小城镇战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更大作用从城市集聚效应来看目前发展小城镇仅现阶段合理要想长远发展则需慎重长远目标应该有重点地发展条件较好、有前途集镇和城镇使其进步发展等城市要注意地区能平均地发展集镇和城镇县城发展等城市对等城市、大城市发展应律加限制而要有选择地发展近期积极发展小城镇和小城市并要长期使其些发展、大城市对于大城市、特大城市要着重进行优化同时有选择进行发展二改变合理户籍政策取消户籍城乡差别允许有条件农民进城定居从观念上认识违背城市化规律做法会引起严重社会问题三改变合理居住政策允许农民租房、买房、集资购房及城里居住等此外要形成城市消费市场和农村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推进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允许农民进城兴办企业从事工、商、服务业等;允许企业从农村招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业避免离乡离土进厂进城;还要业、择业、迁移等方面实行体制改革和较宽松政策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较顺利地迁移与工业化同步实现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 综上所述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缩短城乡差距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自身也产生大量财政收入土地出让金、建筑业税收还使人力、资本、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土地聚集从而拉动二、三产业发展带动大量成长型资源因此小城镇建设应注意和撤乡并镇工作相结合还应和制定灵活土地、户籍改革及金融投资政策相结合。
三、城市化进程小城镇财政存问题及改革方向 由于小城镇财政存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完善造成了小城镇省、市之间收入分配没有解决表现财政预决算权由上级政府做出同时返还给小城镇本身财政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导致了小城镇财政资金困难另外小城镇公共支出范围还主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即财政支出用于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上比重过大用于公共事业方面支出比较小而且统支色彩较浓公共支出范围较宽泛没有统规则产生了摊薄效应小城镇公共支出上存越位和缺位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因此小城镇财政应尽快明确公共支出范围把些本属于政府而属于市场该做、且能做好事情放手交给市场去做而些完全应该由政府承担责任尽快承担起来避免有限财政资金大量浪费 所说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小城镇发展财政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运行存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小城镇改革和发展财政环境结合我国小城镇公共财政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制度和体制创新。
1、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基本指导思想应有所有所改变过去大包大揽弊端退出般竞争性领域投资集资金、精力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确保政府正常运转和公共活动需要消除职能越位、错位矛盾转向小城镇提供有效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另外政府还要努力实现政企分开从运动员角色尽快转变裁判员角色再直接参与企业微观经济层面活动而要转着力引导、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提供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2、加强小城镇公共物品投入和供给 首先加强对农业投入包括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农业产业化支持及对农村教育投入等等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我们决能忽视农业地位而应从实际出发市场导向充分利用好本地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全面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培育龙头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则带动整小城镇经济发展并能够对其周边小城镇产生示范作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通过迅速地提高农民人口素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从而进步加快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 其次加强小城镇基础建设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全国小城镇平均沥青路面足13千米全国3%建制镇、60%上集镇缺少供水设备因此进步完善小城镇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已经刻容缓加强小城镇基础建设能够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环境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同时还能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来吸引外来投资者政府对基础建设投入采取政府出些人、企业筹些方式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再次加强信息提供和高新技术开发运用新信息、新技术能提高农业质量增强农业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乡镇企业产品质量增强乡镇企业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需要注意点要结合实际情况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而哄而上、盲目引进造成有限财政资金大量浪费。
3、完善小城镇财政管理体制 进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小城镇政府职能转变基础上形成精简、高效运行管理体制要从根本上完善分税制基础分级财政使小城镇真正拥有级财政和级财力具体措施包括合理划分县、镇财税分配比例调整机构设置理顺财税关系、改革财政预决算制度使小城镇成级独立财政拥有自己预算权和决算权各小城镇还应筹建和完善级国库同时还要依据地方特色安排公共支出建立、健全自上而下及小城镇之间转移支付体系从而保证小城镇基础建设和长远发展。
只有结合小城镇建设基础上对农村财政体制加改革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好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