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 (范例推荐)浅谈如何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时间:2023-04-11 08:20:05 来源:网友投稿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 ,供大家参考。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数学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提了出来,这对每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理解数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小学教学的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感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意义

  1、培养数感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标志

  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标志之一。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学会“数学地”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观点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以往的数学教育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应用,在学生中往往出现一张床的长2厘米、一个鸡蛋的重2吨、学校操场的面积1平方米等笑话。《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目的就在于克服数学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倾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感能让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认识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例如,一位学生去文具店买练习本、铅笔、墨水等学习用品,就要考虑购买每种文具的数量、单价,应带多少钱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可以逐步地学会用数学思考的方法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利于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数感直接影响到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效率。在日常的教育数学活动中,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去培养、去呵护学生良好的数感的建立和形成,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遇到的各种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数学地”思考,进而促使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二、如何培养儿童数感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数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

  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具有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数感。但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1、体验生活,萌生数感

  数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逻辑顺序,使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就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摄取生活素材,让学生感知数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处处充满着与数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具有量化的意味。因此,在认数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根据所学数的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数、体察数、感知数,让他们感到数就在身边,而且每天都离不开数。如在教学认识数时,开展了“天天和数交朋友”辨论会,有的学生慷慨陈辞:“早晨要看手表几点起床;打电话要看电话号码;进教室要看几楼几班……我们每天不和数打交道就不行”。再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学号、生日、身高、体重、鞋号;自己家的门牌号、电话号码、邮政编码等等;到商场购物要看商品的标价付钱,这些标价、购物的钱款都是有具体意义的数。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2)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表达数

  抽象的数学符号不是表示数的唯一方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会使学生切实了解数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数感。如通过数学故事向学生介绍古代人们用“结绳记数”方式表示数、用算筹进行计算等。

  2、重视估算,培养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事前准备好一袋100粒的花生让学生看,估计有多少粒?学生答案不一,相差很大,体现了学生对数量原有的感知水平。通过几次抓、估、数,逐步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一把大约抓多少”的直观感觉,体会估数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感知和体验过程,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数感。

  3、构建操作平台,培养学生数感

  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关注知识的形成,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数感的培养与发展,又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通过以下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自感受,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培养了学生的感知能力,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4、构建交流平台,培养学生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与学生的个性密切相关。在同一数学情景中,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同学百思不得其解,这些表现都直接指向于人的数学气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就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合作交流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由,能够各抒己见、开放思维、充分地交流,共同启发、共同进步。在交流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不同数量间的关系,还从不同角度观察了同一现象,得到不同结果。使学生感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

  总之,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数感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数学活动,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在小学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找出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把数感的建立与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把符号感的建立和初步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起来,将对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推荐访问:浅谈如何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 浅谈 培养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