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调查报告 >

体育课题开题报告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1-09 14:15:04 来源:网友投稿

体育课题开题报告1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适应时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课题开题报告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体育课题开题报告五篇【精选推荐】

体育课题开题报告1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与帮助。”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鉴于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人文的关怀,情感的呼唤,心灵的震憾,形式的互动和求知的自主,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除了班集体合作学习外,“小组合作学习”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这种模式有利于将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与双向交流转变为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形成学生之间健康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发掘学生个人内在的潜能,照顾学生个体差异,能让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去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集体、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由此可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组成员选定了《培养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课题进行探索与研究。

  二、研究假设

  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把传统的单向性教学模式改变为师生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教学原则,有效地发展学生合作学习素质,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索中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课题界定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和互动来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它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有效的教学理论的策略。由于它在改变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成的教学活动,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而有效的合作学习则是人人参与、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认真倾听并概述和吸取他人的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观念、发展审美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研究目标

  (一)提高教师素质,深化教育改革

  1.思想素质: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团结协作、勇于创新。

  2.业务素质:

  A提高教育理论水*,实现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B教育科研能力明显提高,科研成果突出,熟练掌握研究的全过程。

  C体育教师与班主任老师配合默契共同研究,给学生以潜移默化、良好的人格魅力的影响。

  (二)发展学生能力,促进教学质量

  1.通过研究,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五个学习领域方向,大力提高。

  2.师生信息交流方式由单一的注入式转变为师生间多向式的交流形式。将学生注重对结果的学习转变为注重学生对过程的学习,教师与学生有相互的呼应和信息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相互的呼应和交流。人际关系,社交能力突出,小主人翁意识浓厚,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强烈的团队精神。

  3.学生在五个领域方向的学习成绩力求高于同年级其它班。

  五、研究对象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

  (1)采取询问调查:主要是通过询问的方式收集有关信息;

  (2)观察调查法:主要亲临所要调查的现场进行实地调查,或在被调查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对他们的有关行为、反应进行调查;

  (3)问卷调查:建立访问式问卷与访问调查表。

  2.经验总结法: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3.正常教学实施法:利用有效备课、提问、课堂驾御、多元职能教学、差异教学及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

  七、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理论积累、落实研究队伍、由课题组组长负责带领并组织研究人员加强学习,深入了解新课程理念与体育教学方式以及本课题有关的文件、资料和政策,统一思想,确定研究对象,拟定其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目标。

  (二)调查阶段:对学校、学生与该研究有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进行调查和考查。对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采用口头问答法和个别访谈法,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在各年级随机抽了30名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三)实施阶段根据实验目标和调查情况,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实施与研究,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去克服在小组活动中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学生没有掌握合作的技巧;教师未能有效调控、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等等这些障碍,促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然后积累资料形成论文。

  (四)总结阶段汇总实验数据资料、经验总结和研究报告。展示课题研究成果,迎接专家组现场评估验收。

  八、研究措施

  1.加强教师理论学习:为了帮助研究教师有效、有序地搞好这项研究,学校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的方法,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提高。大家自觉学习,自觉研究,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身的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为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优化和加速研究进程。

  2.自身业务强化训练:学习先进的体育教学方法,达到教育科学化,扩大知识面,社交面,做到教学多样化。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力求教学高效化。

  3.学生实验循序渐进,具体措施如下:

  (1)学生分组:例如:打破以往的从高到矮的排列方式改变为根据身体素质、体育能力、运动水*等情况,恰当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即6—10人组合)选定各组小组长来完成教学活动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组长可经常更换。组长根据本组成员的意愿和学生的能力情况推荐产生。

  (2)小组活动安排在向全班授课之后或学生自己活动时进行,由小组长组织。例如:在游戏教学中,对低年级学生教师把游戏的方法讲一讲,再示范一下或抽学生模仿动作、示范路线,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就引导学生看挂图,同时讲解一下,教给学生的游戏方法,学生练习就有各小组合作学习练习,小组长组织。由如:在授新课后,在小组长带领下进行模仿练习,课中同学们之间出现了问题,先由组长解决,解决不了后,再由老师解决。

  (3)将激励机制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4)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众多活动尽量启发学生人人争当组长,组长组织自己编排,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

  (5)合作学习实验范畴不仅在课堂教学体现,亦可在课外加以研究,各项评比均以小组为单位。

  九、研究成果

  通过三年的实践,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实质性合作,实施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1.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分组模式。

  从2005年9月开始实验,课题组成员在体育活动中,为了便于小组合作,适时调整了分组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分组模式,按照学生的健康、性别、体能状况等因素进行阶段分组,划分了“稳定小组”和“灵活小组”。

  例如,低段的“立定跳远”,这一练习合作时间较长,殷红萍老师采取“稳定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因为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已基本掌握,而有些学生则一点都不会)。每次课中殷老师制定不同的目标——跳的次数与远度,对掌握程度好的学生创设合作交流、互帮互助的场所,学生之间合作、竞赛,勇登高峰;对参与有难度的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同伴的帮助下自主加强练习,尽快掌握动作。

  再如,在学习韵律操教学,合作时间较短,殷老师采取“灵活小组”的教学模式,按技能水*好坏搭配分组,有意把已经掌握的同学和尚未熟练者编成一组,让会的教不会的,发挥学生之间的帮带作用,使小组内的学生间互帮互学互评。这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缩短了教学时间,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合作精神,改善了学生的人际关系。

  2.建立了小组合作规则,保证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在体育活动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李亮老师遵循了小组合作的规则,并受到规则的制约,保证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有序性与有效性。

  例如,在组织有团体活动中,李老师事先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每次合作都是合理分工,并让学生明确个人责任,对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采取轮流制。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统计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作为小组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再如,在高段进行排球教学中,李老师把学生分成了6—10人一组的.合作小组,小组中设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职位,学生在练习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并适时进行轮换。先由一名学生评判,一名学生记录,一名学生帮助捡球,其余学生做练习,练习4—6次后,进行角色互换;最后各组报告员向全班展示小组练习的成果.教师通过对比各小组练习的记录情况,对完成任务的小组和超过上次课的练习成绩的小组进行奖励。

  3.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养成习惯

  (1)培养了学生从小养成积累良好的习惯

  蒲文娟老师在这一实施过程中,做到了“两手抓”,一手抓训练“早”,另一手抓“牢”。因为孩子认知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积累动作技术时如果不给他指引方向,学生就无从下手,或者只知道模仿,形成的技术运动只是表面的(或是变了形的),这样很不利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蒲老师还设计了“看谁做得最标准(评价)大行动”。有了这根杠杆,学生从课外(借助网络、电视、图书)、课内(教师的指导、挂图、多媒体)全方面的对技术动作的掌握。

  (2)培养了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操作的好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小学低、中段的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

  蒲老师在体育活动中重视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看一看、仿一仿、做一做、讲一讲来获取新知。

  她在低段教学"立定跳远"时,让学生想青蛙是怎么跳的,模仿青蛙跳的动作,各小组同伴之间进行探讨与交流,结合蒲老师的引导,最后达到正确掌握技术动作。以后她常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体育课题开题报告2

  一、本课题的依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学科体系的构建已经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已发展成为一门有着完备的理论体系,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的运作方式与方法的独立学科。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毕竟又是一门与多个学科在培养目标、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共同与相似点,并以多学科为载体和实施途径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所以,综合实践与不同区域,不同教学资源条件下的多学科实践活动的整合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体育是全日制大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体育课及与其相关的体育活动为大多数中小学生所喜爱,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这些相关的体育活动又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户外的群体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群体性和社会性。事实上,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广大体育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与体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已占据学生个体实践活动的重大份额,特别是后奥运时代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和广泛参与更是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实践的舞台。体育学科教学与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已经呈现出一种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我们又不能否认学生们的体育实践活动毕竟处于一种自发的盲目的状态,作为一种有着完备的系统的理论为依据,有科学合理的运作模式为依托,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具体的操作方式与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活动形式尚不够成熟,尚待进一步深入实践和系统研究。《综合实践与体育课整合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两学科在培养目标、学科性质、特点、方式方法方面的共同和相近点达成两学科的有机融合,使体育课与社会综合实践课课程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达成两学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整合目标:一方面使综合实践课借助体育实践活动这个载体实现综合实践课相关的课程目标;另一方面又使广大中小学生借助社会综合实践这个*台,把有限的体育课教学,向广泛的校园群体活动领域和无限的体育社会实践领域延伸,使广大学生获得更多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在达成强身健体益智目标的同时,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得到培养,以创新精神、合作和竞争意识为主导的体育实践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一整套为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体育教育教学与实践的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解决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实践活动开展所遇到的难点问题,使之更好的为新课程改革服务,以成为当前学校体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本课研究的条件

  1、本课题得到白山市教育研修院杨国华(体育教研员)、贺永军(综合实践教研员)两位学科专家的大力支持,他们将为课题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持。

  2、近年来,我县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长足发展,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为学科整合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课题研究占据大量内容详实的文献资料;课题组的绝大部分成员,来自体育及综合实践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相应的课题研究经验,他们熟悉课题运作方式方法,能够很好的把握研究的方向和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本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条件。

  3、课题组长,中学高级教师,师大体育、政治双本科学历,曾于2007年在长春接受过省级综合实践活动培训。该同志是我县省级骨干教师,我市中学体育学科带头人,省、市体育“十佳”教师和我县教师进修学校体育教研员。他曾任实验小学、靖宇三中体育教研组长,具有二十余年的体育教学、校内外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学生课余运动训练的经验和主持(或参与)多个省市体育教科研课题研究的经历,他的教学论述和文章有十余篇在《*学校体育》、《吉林教育科学》、《吉林体育科学》、《白山教育》等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4、进修学校对课题研究极为重视,校领导亲自参与课题研究,他们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资金,设备、人员和时间保证,提供充分的科研指导和财力物力支持。

  三、本课题研究的问题

  (一)对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必然性研究;

  (二)对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可行性研究;

  (三)对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策略即整合的方式方法的研究;

  (四)对整合效果评价的研究。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方法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形成关于农村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丰富体育综合实践课的课程内容和结构。

  2、形成体育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纲要,形成关于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方法的系统表述。

  3、指导中小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是:

  (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论证体育与综合实践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探索综合实践与农村学校体育学科整合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3)运用实验的方法论证和检验学科整合的效果得出最后的结论。

  (三)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站在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高度,以开放的胸襟,前瞻的眼光,积极的态度,立足于本地区体育教学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以两学科所具有的共性为切入点,谋求两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使之实现最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发挥整合优势,最终达成两学科共同具有的学科教育目标。

  突破学校体育重体育课教学轻学生体育实践活动的现状力图通过与综合实践学科的整合,构建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体系,引领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体育实践行为,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提升活动质量,使之真正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发挥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学科教育目标。

  五、本课题的研究阶段

  本课题计划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

  (1)深入学*课题相关文件,确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子课题,完成课题申报工作;明确课题研究基本方向和重点内容,制定课题研究的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人员分工。成员包括,学校相关领导、综合实践教研员、体育教研员、实验校综合实践课教师、体育教师以及其他相关统计和信息技术人员;组织开题会议。

  (3)组织实验教师的培训,使参加课题研究的领导和实验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

  (4)搜集和整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文献资料。筹措课题研究必须的资金,购置必备的体育实践活动所需器材,印制各种调查表格。

  (二)实施阶段

  (1)确定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和实验基地,对实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和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实验班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及体育实践活动原始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2)组织各实验学校、实验班级和学生的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对实践过程获得的理论认识、方法和经验进行整理归纳,在科学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得出初步结论。

  (3)通过实验的方式论证和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与体育课整合的策略,形成相关理论。

  (三)总结阶段

  (1)系统归纳和总结综合实践与体育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撰写出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

  (2)整理有关实验的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的迎检、验收和结题工作。

  (3)进行课题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和转化。

  六、本课题拟定研究成果

  1、形成关于农村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丰富综合实践课的课程内容和结构。

  2、指导中小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3、形成体育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纲要,形成关于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方法的系统表述。

体育课题开题报告3

  一、合理开发教师资源,实现学科资源整合。

  老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老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大课间体育活动除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各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例如,活动期间,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教导;在编排民族舞蹈的时候,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掌握,也离不开舞蹈教师排练;大课间期间,对于班级秩序的管理,离不开班主任老师。可见,开展这些活动光靠体育学科是不够的。此外,还要积极开发校内场所和设施,如图书室、实验室、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热情参加体育活动。

  新课程强调,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自己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很好地利用了学生这一重要资源。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增进师生情感,团结奋进,丰富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同时对发展学生体能,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学生积极向上和豁达乐观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开拓课外体育活动,创造活动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养成锻炼的习惯,我们安排了长短跑,篮球、羽毛球、踢毽、乒乓球、体育游戏等。通过参加活动学生得到了锻炼。小型竞赛是非常适合少年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不仅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活跃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荣誉感及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根据季节变化开展比赛,以单项分散为主,有班级队列比赛,小足球比赛,跳绳,长跑比赛,广播操比赛等。同时,创造性的开展一些有特色体育活动。

  四、合理安排校园场地,严格监督学生安全。

  每班班主任必须到本班活动场地,选择、设计分散活动内容,组织安排本班学生站队和活动。分散活动时以推荐内容为主,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操作,尽量做到顾全点面,让每个学生活动起来,并注意安全。体育老师负责本年级班级的场地安排,并对学生的站队、广播操、分散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活动必须由班主任到场负责管理,做必要的技术指导。加强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参加活动。如果遇到小型体育竞赛,体育老师必须提前到达比赛场地。各班快速、有序地进入比赛场地进行比赛。遇到阴雨天不能进行正常室外活动时,各班由班主任自行在教室进行室内游戏(器材自备)。

  以上所述是我的一些见解。总之,开发校内课程资源,要遵循实效性、因地制宜等原则,尽可能多地用最少的资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有效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在和谐、*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创新精神;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体育课题开题报告4

  一、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认真备好没一节体育课,写好教学设计,备课做到了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我们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量的教材。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各种姿势的走,队列队形教学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投掷或竞争游戏等内容组合。合理安排学生体育课的密度,尤其是学生的练习密度。确定任务时新教的知识、技能我们做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且必须富有趣味性。

  二、合理的掌控与调节运动负荷

  在教学中我们根据人体生理机能能力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合理确定。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如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是集中练习立定跳远,孩子初步掌握动作后,可结合快速奔跑加两次立定跳远约1.5分钟,后半部分就可安排运动强度较小的由走组成的*衡游戏。

  三、灵活运用教法

  我们在教学中做到了精讲多练,使学生的练习密度在课的总密度中占最大的比例。另外我们做到讲练结合。为了加大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多采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等方法。还可增加学生练习的次数,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障碍物,提高练习难度。反之,如学生的运动负荷已较大,则应通过缩短其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变同时练习为分组轮流练习或相互观摩,改变练习的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减少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

  在各个年级,尤其是低年级,我们尽量多地采用游戏的形式来组织体育课,但所选的体育游戏或游戏形式绝不仅是娱乐性的,而应是针对性强,为体育教学服务。由于低中年级学生对活动结果已变得十分关心,因此,在低中年级我们多采用竞赛法,以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果,还可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

  组织措施也是影响*负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使一切组织措施都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组织和调动队伍,避免让学生过多排队等待和变换队形,竞赛性游戏应分组较多,以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激发其参与意识,避免学生因等待时间太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和注意的分散。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应尽量避免采用让学生纯静止休息的方法,而应巧妙地把教师的讲解、示范、交代任务、评价、学生分组观摩等时间同时作为学生的休息时间。

  四、充分利用场地、器械

  在体育场地上,我校还达不到正常标准,但我们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利用率,多采用分组活动和分散活动。如器械不够,采用分组轮换型或循环练习型等形式,以加大学生的练习密度。

体育课题开题报告5

  一、合理开发教师资源,实现学科资源整合。

  老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老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大课间体育活动除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各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例如,活动期间,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教导;在编排民族舞蹈的时候,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掌握,也离不开舞蹈教师排练;大课间期间,对于班级秩序的管理,离不开班主任老师。可见,开展这些活动光靠体育学科是不够的。此外,还要积极开发校内场所和设施,如图书室、实验室、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热情参加体育活动。

  新课程强调,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自己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很好地利用了学生这一重要资源。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增进师生情感,团结奋进,丰富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同时对发展学生体能,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学生积极向上和豁达乐观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开拓课外体育活动,创造活动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养成锻炼的习惯,我们安排了长短跑,篮球、羽毛球、踢毽、乒乓球、体育游戏等。通过参加活动学生得到了锻炼。小型竞赛是非常适合少年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不仅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活跃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荣誉感及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根据季节变化开展比赛,以单项分散为主,有班级队列比赛,小足球比赛,跳绳,长跑比赛,广播操比赛等。同时,创造性的开展一些有特色体育活动,例如:1有趣的瓶子。(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可用砸、滚、拼、搭等方法进行活动。如:保龄球、砸瓶子、换物接力、盖房子、把瓶子当成障碍或目标进行游戏、掷远、套圈等);2神奇的报纸。(每位学生准备一张报纸,可用顶、翻、踩、折、掷、踏石过河、纸飞机、过障碍、接力跑、翻斗龙等);3各种动物的爬、走、跳。如:狗熊爬、鸭子走、螃蟹爬、虾子 退、青蛙跳、兔子跳等,可练习,也可进行小型比赛;4短绳游戏。(每位学生准备一根短绳,可用夹、甩、拉、拼、折等方法;5用短绳做游戏。如:踩蛇尾、抓尾巴、拼图、掷准、拉力赛等);6游戏(贴烧饼、跳皮筋、阳光伙伴等);7长绳。(每班两根长绳,可进行各种方法的长绳练习。如:单人单跳、双人单跳、加减跳、童谣跳、双绳跳等);8素质练习。如:立定跳远、扶膝直腿走、踮脚尖走、高抬腿走、高姿俯卧撑、连续深蹲、原地高抬腿。

  四、合理安排校园场地,严格监督学生安全。

  每班班主任必须到本班活动场地,选择、设计分散活动内容,组织安排本班学生站队和活动。分散活动时以推荐内容为主,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操作,尽量做到顾全点面,让每个学生活动起来,并注意安全。体育老师负责本年级班级的场地安排,并对学生的站队、广播操、分散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活动必须由班主任到场负责管理,做必要的技术指导。加强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参加活动。如果遇到小型体育竞赛,体育老师必须提前到达比赛场地。各班快速、有序地进入比赛场地进行比赛。遇到阴雨天不能进行正常室外活动时,各班由班主任自行在教室进行室内游戏(器材自备)。

  以上所述是我的一些见解。总之,开发校内课程资源,要遵循实效性、因地制宜等原则,尽可能多地用最少的资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有效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在和谐、*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创新精神;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推荐访问:开题 课题 报告 体育课题开题报告五篇 体育课题开题报告1 体育课题开题报告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