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调查报告 >

为老助餐工作情况报告(全文完整)

时间:2023-09-14 14:3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老助餐工作情况报告(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为老助餐工作情况报告(全文完整)

为老助餐工作是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打造“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的有力举措,是切实解决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孤寡、独居、空巢老人最现实、最迫切的“一餐热饭”难题的有效途径。**区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了实践探索,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21年末,我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达10.27万人,占户籍人口22.64%,高于全市(22.16%)0.48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80周岁及以上达1.5万人、占户籍人口3.3%,特困供养、低保家庭、低保边缘户家庭、独居孤寡老年人分别为1516、1933、301、1655人,仅有约700人入住养老机构,99%以上老年人仍依托传统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为老助餐主要做法是:

(一)以点带面,突出全面覆盖。整体布局上,自2014年起,我区即建立中央厨房,委托社会组织开展为老助餐试点,2015年起逐渐在全区各村(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铺开,2021年率先在全市农村社区实现村(居)为老助餐点全覆盖。体系建设上,采取按照带有中央厨房的社区食堂、配送餐食进行配置,目前全区助餐点135家,有厨房自行供餐的91家,其余44家为配餐点。针对农村社区自然村数量多,范围大、距离远、人员分散的情况,设置2—3个助餐点,少数的村(居)向自然村睦邻点延伸。

(二)软硬兼施,突出方便易行。硬件在示范化建设方面,打造永阳街道财贸社区和洪蓝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增加适老化助餐桌椅、餐具;
实施“明厨亮灶”行动,规范助餐相关制度并推进“点餐”服务。软件在科技化改造方面,鉴于助老卡存在被借用、盗用、站点留卡等风险,将市民卡作为唯一的养老服务(含助餐)刷卡载体,限定刷卡时间且单日仅能消费一次;
选择10家助餐点试点设置人脸识别设备,实现人员识别、精准补贴和无感支付,切实解决使用实体补贴卡时,老人担心掉卡、食堂担心冒用的痛点问题,确保助餐服务的便捷性和数据的真实性。

(三)全程把关,突出食品安全。实施常态化食品安全检查督促,每季度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食品安全培训和食品安全抽查,涵盖食品采购登记溯源、食品留样等内容,在源头把好助餐点食品安全关口。区级层面制定养老服务机构星级食堂评比办法,委托专业机构每年对在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食堂进行星级食堂评比。2021年,全区92家养老服务机构厨房(含养老院食堂和有厨房助餐点)评定三星级食堂3家、二星级食堂17家、一星级食堂43家,对达标的星级食堂给与授牌并奖励,达不到星级(70分以下的)和不达标(低于60分)的助餐点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

(四)财政补贴,突出减轻负担。我区开展为老助餐主要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为实现承接服务的36个社会组织运营可持续,2019年出台“养老服务补贴实施办法(试行)”,采取阶梯制补贴政策。目前,全区餐食标准为10元/餐,含“三菜一汤”(一大荤、一小荤、一素菜、一汤及一主食”),为老助餐补贴情况如下:区级补贴:对60—79周岁老年人补贴2元/餐,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补贴3元/餐。镇(街)补贴:目前开发区、东屏街道、洪蓝街道对60周岁以上老年人补贴2元/餐。村(居)补贴:农村社区按照2—4元/餐的标准对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补贴。个人开支:经过补贴后老年人基本自费3—4元能吃上荤素搭配的老年午餐。2021年全年助餐量48.2万人次,平均每天就餐老人数约2500人,区级发放助餐人次补贴117.5万元,镇(街)发放补贴30.8万元,村级助餐补贴173.02万元。

二、存在问题

受物价、人力成本、送餐方式等因素制约,为老助餐服务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阶梯补贴体系有待构建。镇(街)、村(居)补贴政策不统一,部分镇(街)除区级补贴外,镇(街)、村(居)基本无相应的补贴,导致镇(街)之间就餐量存在明显差距,采取配餐模式的村(居)就餐人数较少。据测算,每个助餐点就餐人数达到45人左右可实现保本,但部分助餐点服务人数达不到45人,收入无法抵消成本,仅区、镇(街)、村(居)同时都有补贴政策的助餐点才能基本保持平衡运转。目前,91家自行供餐的助餐点中,实现微盈利7家、保本27家、亏损57家。

二是运营服务成本有待压减。城市社区主要因成本原因,如聘请厨师成本远高于农村社区,无法做到每个助餐点都自行开灶做饭,从中央厨房到各分餐点送餐成本过高;
农村社区部分村(居)助餐点覆盖老年人有限,需要依托农村自然村的互助睦邻点,导致助餐点运营压力较大。

三是助餐服务环境有待提升。部分助餐点建设时间较早,硬件设施老旧,“适老化”改造程度和科技化程度不足,需进行标准化改造并纳入“明厨亮灶”。部分助餐点餐食质量有待提升,可供选择的菜品不多。

四是社会力量参与有待加强。目前助餐全部靠政府补贴,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慈善组织尚未有效参与,大部分村(居)每年在老年人助餐上就需花费约15万元左右,集体经济难以承担。

三、工作建议

下一步,我区将按照“安全第一、标准统一,市场运作、智慧助老,统筹兼顾、考核推进”的原则,打造高品质养老服务供给链,努力让老年人“养老”变“享老”。

一是坚持“普惠性”与“平衡性”相统一。一方面,推动助餐补贴政策更具普惠性,构建“区+镇(街)”二级区分年龄段阶梯式补贴体系,对助餐点按照项目规模、量化等级评定结果等因素给予一定程度补助,切实让助餐点拿到补贴、老人得到优惠;
另一方面,保持各镇(街)相对平衡性,统一镇(街)补贴标准,完善考核制度,合理优化和增加村(居)为老助餐网点布局,鼓励村居通过互助等方式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二是坚持“可持续”与“可承受”相统一。采取“市场运作,政府补贴”的方式,引进养老服务企业、连锁品牌餐饮店等社会机构参与老年助餐服务,让助餐点发展可持续、政府财政可承受。鼓励老年助餐服务机构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扩大服务人群,老年人按优惠价收费,非老年人按市场价收费,实现自我造血。动员党员、志愿者为社区内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精准送餐服务,丰富志愿服务的内涵,试点实施电动送餐车(如快递送餐车)统一标识、定点、定时送餐,降低助餐点的运营成本。

三是坚持“智慧化”与“网格化”相统一。按照智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老年人关于智能手机使用的培训,建立为老助餐服务群。一方面,通过服务群发布每日菜谱,宣传合理膳食、慢病防控等健康养生知识;
另一方面,每日可通过服务群了解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是否按时来就餐,及时发现意外情况,将独居老人风险点降至最低。按照网格化布局、站点式覆盖的要求,辐射周边3至5个社区,从而提供就进便捷的养老、助老服务。同时,高度重视就餐点安全,做细做实疫情防控、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工作,以“定期督查+随机抽查”加强对定点助餐单位的监管,确保助餐点老年人既暖胃又暖心。

四是坚持“做加法”与“做乘法”相统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调动各方资源力量,不断发挥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和慈善助力为老服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老年人助餐服务领域,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模式,真正实现“个人出一点,政策补一点,赞助给一点”模式,不断放大社会发展服务效应,让更多的老人生活得更加温暖、更有质量。

推荐访问:工作情况 报告 老助餐 为老助餐工作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