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课题开题报告,课题开题报告和立项申请书区别(16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和立项申请书的区别篇一
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三个方面的客观原因。
第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微观现象,这是学校管理发展的高层次追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校园文化成了各级各类学校育人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了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显示了文化管理的高层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校园文化的培植创造了优越条件。
第三,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开辟一条新的路子,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校园文化在我国的兴起是客观必然的。
(一)研究目的
校园文化带有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并极大影响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与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学校这块学生生活的主阵地,我们有必要、有责任、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调适、导向的育人功能。我校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人品,“校园文化”品牌的提升势在必行。
(二)研究意义
1、构建起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教师活得幸福,教得精神,使学生过得开心,学得主动。
2、使学校有“魂”(精神)可守,带动学校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
3、完备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规章制度合法、科学、人性。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3、探索校园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并构建校园文化的教育模式。
4、科学界定“校园文化”的实质与内涵,构建完整的可供操作评估的“校园文化”教育价值的目标体系。
(二)主要内容
1、物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校徽校旗的设计、校歌的制定、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等;
2、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日常规范、奖惩条例、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饮食卫生等等;
3、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学校精神的打造、师生心灵的呵护、团队价值观的形成等等。
(一)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讨论法
3.访谈法
4.行动法
(二)本课题研究的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5——20**.6)
(1)形成课题方案。
(2)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专门小组等。筹备课题研究经费。
(3)广泛收集师生意见,分析调查现有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4)上报有关职能部门寻求支持。
2、课题实施阶段(20**.7——20**.10)成立课题组,制订各自具体的研究计划,具体实施课题研究,完成相关论文和实验报告。
3、中期论证阶段(20**.11——20**.2)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有关专家中期评估。
4、结题鉴定阶段(20**.2——20**.12)
撰写课题的终端研究报告,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论著出版,接受课题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20**.5——20**.12
组长:刘仲祥
副组长:王晓锐沐凤霞
成员:王海峰盛晶涵潘润玲李亚范鞠振吉
组长:刘仲祥全面负责
副组长:
王晓锐: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负责课题研究指导工作
沐凤霞:负责课题研究指导工作
成员:
王海峰:课题研究、档案管理、宣传版建设。
盛晶涵: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各项相关教学的活动。
潘润玲:心理咨询及环境的布置。
李亚范:选修课、科技发明小组的建设。
鞠振吉:未成年人教育、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
1、研究资料:研读文献
2、研究时间:20**.5——20**.12
3、研究设备:
(1)学校的全力支持。学校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本课题研究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所以,相信学校将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
(2)强大的研究队伍。本课题组成员,以学识论,几乎全是学校骨干;
从素质看,全部拥有可贵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且都能忧心于学校发展,愿意为学校的发展竭尽自己的力量;
从行政职务上看,包括了学校党务、行政、政教、教务、总务、工会六大方面,既能在研究中高瞻远瞩,又便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实现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
4、研究经费保障:课题启动后,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予以全力保障。
本课题将努力形成有实效、科学的研究成果,形成阶段性论文,课题研究报告包括研究方案、经验总结、调查报告、论文等,同时全力争取通过研究查找问题,努力把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推向新台阶,使校园文化环境进一步提升。
通过研究,我们不断总结,体会到要使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有所提高应该注意的问题有: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四有”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载体。如何挖掘校园文化的潜在功能,并使之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是我们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几年来,我们立足于班级文化建设,组织研究员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研讨活动,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确立进一步提升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教科研课题,并且在实践中通过各班提出班级口号、设计班歌、创设爱心角、绿化角、文化墙等形式,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在学校层面上,通过组织校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等重大活动,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已凸现出校园文化建设在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中的巨大作用,目前正进一步探索实践和研究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对师生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潜移默化的内化功能。
1、塑造校园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包括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师生的精神风貌、集体舆论、心理环境等重要因素,塑造校园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团队意识,使全校师生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准则,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2、要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标志
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很广,我们要力求创新,不断改革,创设出有特色的模式,形成有特色的文化标志,不能千篇一律,如:要在原有的活动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小组活动,丰富小组活动内容,
(1)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校园文化创新的动力。学生是学校中最活跃的群体,学生文化是构成校园文化的主导文化,是教育的主要对象,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良好素质,要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精神,和自我管理约束能力,不断完善学生的岗位实践活动,继续丰富文明礼仪示范板、示范岗、午检等教育,保持早会学生管理模式以及学校大型活动学生参与组织、策划等好的优良传统,让校园的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强精神、自我约束力。使校园文化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2)班级文化的创新是校园文化创新的重要渠道。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对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校风建设的促进力量,
(3)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我校要继续从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校园人际环境入手,继续发扬领导与教师民主、协作的关系;
同事之间团结互助关系;
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
学生之间的公平竞争、相互合作关系;
以及学校领导要求本校教职工与家长、社会有关方面的关系,总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精神面貌得到不断提高,我校教育教学工作迈向新台阶。
我们在几年的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综合的教育系统,并不是在某一个方面、用某一种方法发挥其育人作用,而是在一个系统的文化氛围中,对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习惯等等加以综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次演讲比赛、一次爱国主义影片播放、一次国旗下演讲不可能把学生塑造的尽善尽美,要反复地运用文化育人的手段、文化熏陶、对学生进行感染、陶冶、磨练、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主导,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从营造优化的素质教育的育人环境和浓厚的素质教育氛围来研究和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和立项申请书的区别篇二
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三个方面的客观原因。
第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微观现象,这是学校管理发展的高层次追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校园文化成了各级各类学校育人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了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显示了文化管理的高层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校园文化的培植创造了优越条件。
第三,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开辟一条新的路子,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校园文化在我国的兴起是客观必然的。
(一)研究目的
校园文化带有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并极大影响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与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学校这块学生生活的主阵地,我们有必要、有责任、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调适、导向的育人功能。我校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人品,“校园文化”品牌的提升势在必行。
(二)研究意义
1、构建起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教师活得幸福,教得精神,使学生过得开心,学得主动。
2、使学校有“魂”(精神)可守,带动学校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
3、完备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规章制度合法、科学、人性。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3、探索校园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并构建校园文化的教育模式。
4、科学界定“校园文化”的实质与内涵,构建完整的可供操作评估的“校园文化”教育价值的目标体系。
(二)主要内容
1、物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校徽校旗的设计、校歌的制定、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等;
2、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日常规范、奖惩条例、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饮食卫生等等;
3、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学校精神的打造、师生心灵的呵护、团队价值观的形成等等。
(一)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讨论法
3.访谈法
4.行动法
(二)本课题研究的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5——20**.6)
(1)形成课题方案。
(2)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专门小组等。筹备课题研究经费。
(3)广泛收集师生意见,分析调查现有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4)上报有关职能部门寻求支持。
2、课题实施阶段(20**.7——20**.10)成立课题组,制订各自具体的研究计划,具体实施课题研究,完成相关论文和实验报告。
3、中期论证阶段(20**.11——20**.2)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有关专家中期评估。
4、结题鉴定阶段(20**.2——20**.12)
撰写课题的终端研究报告,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论著出版,接受课题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20**.5——20**.12
组长:刘仲祥
副组长:王晓锐沐凤霞
成员:王海峰盛晶涵潘润玲李亚范鞠振吉
组长:刘仲祥全面负责
副组长:
王晓锐: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负责课题研究指导工作
沐凤霞:负责课题研究指导工作
成员:
王海峰:课题研究、档案管理、宣传版建设。
盛晶涵: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各项相关教学的活动。
潘润玲:心理咨询及环境的布置。
李亚范:选修课、科技发明小组的建设。
鞠振吉:未成年人教育、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
1、研究资料:研读文献
2、研究时间:20**.5——20**.12
3、研究设备:
(1)学校的全力支持。学校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本课题研究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所以,相信学校将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
(2)强大的研究队伍。本课题组成员,以学识论,几乎全是学校骨干;
从素质看,全部拥有可贵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且都能忧心于学校发展,愿意为学校的发展竭尽自己的力量;
从行政职务上看,包括了学校党务、行政、政教、教务、总务、工会六大方面,既能在研究中高瞻远瞩,又便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实现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
4、研究经费保障:课题启动后,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予以全力保障。
本课题将努力形成有实效、科学的研究成果,形成阶段性论文,课题研究报告包括研究方案、经验总结、调查报告、论文等,同时全力争取通过研究查找问题,努力把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推向新台阶,使校园文化环境进一步提升。
通过研究,我们不断总结,体会到要使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有所提高应该注意的问题有: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四有”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载体。如何挖掘校园文化的潜在功能,并使之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是我们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几年来,我们立足于班级文化建设,组织研究员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研讨活动,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确立进一步提升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教科研课题,并且在实践中通过各班提出班级口号、设计班歌、创设爱心角、绿化角、文化墙等形式,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在学校层面上,通过组织校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等重大活动,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已凸现出校园文化建设在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中的巨大作用,目前正进一步探索实践和研究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对师生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潜移默化的内化功能。
1、塑造校园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包括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师生的精神风貌、集体舆论、心理环境等重要因素,塑造校园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团队意识,使全校师生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准则,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2、要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标志
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很广,我们要力求创新,不断改革,创设出有特色的模式,形成有特色的文化标志,不能千篇一律,如:要在原有的活动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小组活动,丰富小组活动内容,
(1)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校园文化创新的动力。学生是学校中最活跃的群体,学生文化是构成校园文化的主导文化,是教育的主要对象,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良好素质,要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精神,和自我管理约束能力,不断完善学生的岗位实践活动,继续丰富文明礼仪示范板、示范岗、午检等教育,保持早会学生管理模式以及学校大型活动学生参与组织、策划等好的优良传统,让校园的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强精神、自我约束力。使校园文化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2)班级文化的创新是校园文化创新的重要渠道。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对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校风建设的促进力量,
(3)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我校要继续从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校园人际环境入手,继续发扬领导与教师民主、协作的关系;
同事之间团结互助关系;
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
学生之间的公平竞争、相互合作关系;
以及学校领导要求本校教职工与家长、社会有关方面的关系,总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精神面貌得到不断提高,我校教育教学工作迈向新台阶。
我们在几年的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综合的教育系统,并不是在某一个方面、用某一种方法发挥其育人作用,而是在一个系统的文化氛围中,对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习惯等等加以综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次演讲比赛、一次爱国主义影片播放、一次国旗下演讲不可能把学生塑造的尽善尽美,要反复地运用文化育人的手段、文化熏陶、对学生进行感染、陶冶、磨练、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主导,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从营造优化的素质教育的育人环境和浓厚的素质教育氛围来研究和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和立项申请书的区别篇三
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依据,结合教育部长周济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关于“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严峻”的讲话,本课题组力求通过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促进问题生大面积转变,为支援他乡经济建设的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
近些年来,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在关注农村留守子女这个群体的成长,也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课题组成员愿为此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并务求有所建树,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并推而广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本课题组主研人员均为本科以上学历,60%的主研人员为中学高级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曾获国家级、省(市)、县级一、二、三等奖,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对本课题有着深厚的研究兴趣,在论证选题过程中已搜集了大量资料,有关工委、教委和街道办领导的关怀,有县教研室的专业支持,有学校在人力物力的保证,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课题研究的圆满成功充满了信心。
1、理论问题:农村留守子女是新时期的产物,对他们的教育尚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本课题应创造性地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2、实践问题: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新课题,怎样在这个新领域创造出符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我们倡导老师们努力进行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
1、以转变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活动,转变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主力”。
要求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学生的需求,以激发学生内因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投入实验,解决家长认识和责任问题,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联系社会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从留守家庭典型学生到普遍的留守家庭学生研究寻找教育规律。虽然都是留守家庭学生,表现也有好、中、差之分,要因材施教探究不同对象的最佳教育方法予以推广,取得实验的成功。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通过家访、问卷和会议等多种方式广泛采集个案,从个别到一般进行多个轮回的分析研究,汇集成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调查报告。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个案采集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报告法、行动研究法。
研究报告、总结、论文、音像资料、案例精编等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和立项申请书的区别篇四
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依据,结合教育部长周济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关于“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严峻”的讲话,本课题组力求通过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促进问题生大面积转变,为支援他乡经济建设的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
近些年来,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在关注农村留守子女这个群体的成长,也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课题组成员愿为此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并务求有所建树,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并推而广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本课题组主研人员均为本科以上学历,60%的主研人员为中学高级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曾获国家级、省(市)、县级一、二、三等奖,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对本课题有着深厚的研究兴趣,在论证选题过程中已搜集了大量资料,有关工委、教委和街道办领导的关怀,有县教研室的专业支持,有学校在人力物力的保证,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课题研究的圆满成功充满了信心。
1、理论问题:农村留守子女是新时期的产物,对他们的教育尚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本课题应创造性地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2、实践问题: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新课题,怎样在这个新领域创造出符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我们倡导老师们努力进行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
1、以转变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活动,转变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主力”。
要求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学生的需求,以激发学生内因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投入实验,解决家长认识和责任问题,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联系社会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从留守家庭典型学生到普遍的留守家庭学生研究寻找教育规律。虽然都是留守家庭学生,表现也有好、中、差之分,要因材施教探究不同对象的最佳教育方法予以推广,取得实验的成功。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通过家访、问卷和会议等多种方式广泛采集个案,从个别到一般进行多个轮回的分析研究,汇集成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调查报告。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个案采集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报告法、行动研究法。
研究报告、总结、论文、音像资料、案例精编等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和立项申请书的区别篇五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验”系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宗申小学“十五”期间科研课题。我校于20**年7月30日申报,20**年6月30日由商都县教育局正式批准立项。经过前期的组织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与会领导、专家汇报我们的开题工作,向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教师作开题报告,恳请在座的领导及专家提出宝贵意见,给予指导。
在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农村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等问题,也成为我们面前的新问题新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数以千万计的父母不得不和自己的孩子分离,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或他人照管。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并且这一群体还在迅速扩大。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1、前在变量分析
我校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这些留守儿童因为缺失亲情与教育,给我校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正确地解决,必然会影响我校教育均衡发展。为了解决好这一教育问题,我们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摸底调查,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验”课题。我们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在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培养方面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有效地解决我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促进我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前测数据统计分析如下:
(1)留守儿童人数与所占比例: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万人,我省有留守儿童280万人,我市有留守儿童30万人,我县留守儿童有5.7万人。据统计,我校20**年留守儿童达21.3%,20**年达35%,20**年达39.5%。20**年我校857名学生中,留守儿童人数达352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1.1%。
(2)留守形式:①隔代监护型。即孩子的祖辈——爷爷、奶奶或外爷、外婆代替孩子的父母承担抚养、教育和监护责任的类型。这种类型是留守儿童的主要生存方式,我校有179人(其中女孩81人),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50.9%。②寄养监护型。即父母将孩子托付给叔婶姑舅等亲戚或邻居、朋友看管的类型。全校有166人(其中女孩69人),占47.2%。③无人监护型。即完全脱离父母长辈而独立生活的类型,其中包括未成年人“以大带小”的情况。这种类型在全部“留守儿童”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全校有7人,占2%。
(3)与父母的交流沟通情况:同父母写信或电话联系平均次数一周一次占27%;
两周一次占23%;
一月一次占33%;
两月及以上一次占17%。父母与留守儿童见面平均0.9次/期,平均交流8.5次/期,父母与学校交流平均6.2次/期。其他学生与父母见面平均18.6次/期,平均交流32.3次/期,父母与学校交流平均11.7次/期。
(4)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的感觉和愿望:感到孤单,希望父母在身边的占50%;
有些想念,但能够理解的占35%;
不用管,多挣钱的占12%;
没感觉,无所谓的占3%。
(5)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很好的占13%;
一般的占57%;
差的占22%;
很差的不想读书的占8%。
(6)与代管监护人相处情况:很好,全面管理的占50%;
只管生活、不管学习与思想的占31%;
没用心或没能力管的占9%;
管不了的占8%。
(7)留守儿童现在最大的愿望:父母回到家里的占43%;
在学校得到真挚友谊的占31%;
学校管理好,自己成绩好的占25%。
(8)综合素质与其他儿童相比普遍偏低: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低18%,生活习惯行为能力低7%,交流与合作能力低10%,道德品质与公民素质低6%。我校20**年秋季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情况统计显示:
数据显示,这些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缺少应有的关爱和教育,权益得不到及时的保障,心理问题增大,道德品行出现偏差,行为习惯存在问题。这类儿童表现出的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有:性格内向、自卑、抑郁、孤僻、偏激、怪异、暴躁、懒惰、消沉、冷漠、自私和不愿意合作等。由此产生的行为问题有:厌学、个人卫生习惯差、经常与别的儿童闹矛盾、不完成作业、经常损坏公物、交友不分良莠、沉迷游戏、偷窃、说谎及暴力倾向等。这些问题造成他们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思想品德发展危机,违纪行为趋多。
(9)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突出:约有75%的同学觉得老师不关心他,约有80%的同学有各种不良行为,如说谎、偷盗;
约有90%的学习习惯差;
约有42%的同学不团结同学,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约有70%的同学经常向家里提出过高要求,乱花钱;
约有90%的同学意志品质差,怕困难……据统计,20**年秋季,我校学生在行为品德方面的发生的不良事件47起,其中留守儿童参与的达35起,占全部偶发事件的74.5%。
2、教育现状
(1)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问题在学校教育方面来看,教师与学校的关注不够使农村留守儿童错失了弥补家庭教育不足的机会。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主要是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日常行为两个方面。教师关注较多的是优生和差生两个群体,而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尚未进入教师关注的主体视野,成为教育管理的空档与盲区,更谈不上根据实际个案进行特殊的行为习惯培养。如果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及时辅助和矫正,留守儿童将成为问题儿童。加强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符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是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要求。
(2)家庭教育:
隔代监护型的特点主要表现监护人与未成年人之间存在着隔代血缘关系,且又多系独生子女,这类孩子往往生活于溺爱和娇纵之中。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年龄差距大多在40岁以上,监护人大多年老体衰,以文盲半文盲居多,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难以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往往是重“养”而不重“教”,放任孩子自由发展。由于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已经外出,部分留守家庭便将家里的部分农活交由孩子承担,这也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寄养监护类型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以不出事为原则,相对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当委托人——孩子的父母亲回来时好交待,但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却少于关注,监护人往往担心如果对孩子管严了,孩子会将自己的不愉快感受告诉父母。其二是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缺乏或完全不具备血缘上的亲情关系,因而监护人对孩子的感情难以代替亲生父母对子女的感情,这种差别是任何一个孩子都能凭直觉切身感受到的。
无人监护型孩子的特点表现为两个极端。对于自控能力较强的孩子而言,由于生活的逼迫和锻炼,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孩子,往往会显得独立生活能力更强、更自信、更善于与人交往。他们中甚至有人会成为学校里的好学生、学生干部或“尖子学生”;
但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这种类型的学生也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逃学、迷恋网吧、夜不归宿、早恋等现象,严重者还可能小偷小摸,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是关注较多,但还谈不上正式研究。国内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启动。但对产生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不同地区往往各有特色,同一地区留守儿童现象也各有差别。我们搜索到的已有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
(1)中央教科所“十·五”课题规划《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2)20**年以后,中央教科所、江苏、河南等地的个别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究。
(3)20**年6月尹前军发表于中央教科所《新教育》杂志“关于留守学生的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心理上有问题,自理能力差。提出“要改善学生寄居环境、学校要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4)20**年1月,英国救助儿童会、安徽省社科院、安徽省保障学会调查认为:留守儿童群体最令人担忧的现象是他们在学校接受教育方面的欠缺。
(5)我县已有县社科联科研课题《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策略研究与实践》和鹤龄中学市级普教科研课题《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等留守儿童相关课题研究。
我们在网检留守儿童相关资料时也发现,对关注留守儿童的呼吁较多,对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等方面研究较多,而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培养的系统实践、可操作性强的理论尚属空白。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上的缺陷是学校教育中突显的一个严峻问题。本课题研究即以我校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进程与需要,可扩大到柳沟教办辖区内学校的留守儿童。本课题力图从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现状、形成原因及症结、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析和研究,旨在为这一群体的教育找到更好更有效的方法。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与教育,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政策规定:
1、20**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央先后做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
2、20**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
由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全国妇联等12个部委共同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在北京成立。
3、20**年7月17日,全国妇联出台了《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
4、20**年2月,四川省委成立了“四川省留守学生关爱行动”领导小组,随后,团省委等12部门出台了《关于在全省开展“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的实施意见》,要求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齐抓共管,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5、20**年5月,“四川省留守学生爱心基金”成立.5月23日,四川省留守学生关爱行动联系会第三次会议在团省委召开。会议传达并学习了省委杜青林书记在省委工青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有关“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的讲话精神;
通报了拟表彰的20**年度四川省“留守学生关爱行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有关情况;
讨论研究了20**年四川省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方案;
同时,会议还对下一步工作做了安排部署。
这些研究和政策,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但是,大量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消极面,缺乏对留守儿童成长方式积极因素的研究,缺乏面向过去和未来的纵向研究,对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可行性分析:
1、我校课题研究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科研能力。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中有市、县模范班主任、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师,所有参研人员均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该课题组成员曾担任剑阁县省级教研课题《“三名三程”》的子课题研究,单独承担剑阁县重点教研课题《优化小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并获广元市第二届教学科研成果评审二等奖、广元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广元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这支教学科研队伍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将该课题顺利完成。
2、我校处于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外出务工人员众多,留守儿童数量较大,地区优势明显,研究工作的典型性和工作开展的可行性都较强。
3、我校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工作已初步展开,为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档案;
开展有关留守儿童教育及“留守儿童心声”征文比赛,并将留守儿童教育写入学校工作条例。
4、现有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本课题的扎实开展。
(四)研究意义: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学校的风气、社会的稳定、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研究并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育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有利于教师素养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
有利于探索出教育方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
有利于我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服务于“三农”工作大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而随祖父母生活或寄养在亲属家的14岁及以下农村儿童。留守儿童的概念诞生之初,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国而留在家中的儿童。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留守儿童的群体不断扩大,其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外延逐步扩大。留守儿童群体包括城市的留守儿童与农村的留守儿童。本课题研究对象是指生活在农村、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小学生。
(二)行为习惯:
1、“行为”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活动。
2、“习惯”一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
二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3、“行为习惯”就是人们在从事实践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方法、程序等诸要素组合的结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且时时都以自身强大的力量反作用于生活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改变着形式和特点。学生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与人交往习惯、做事习惯等。
综合以上的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
(1)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或行为方式;
(2)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
(3)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
(4)习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三)“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之成长,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工作学习的技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规范的行为、良好的习惯的过程。对留守儿童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过程。本课题仅限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缺失正常家庭教育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交往、做事等方面存在的缺失而进行的科学的教育和训练,使其同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指导思想:
该课题的研究本着“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为指导思想;
根据《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纲要》精神,围绕“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四川”这一主题;
在教育社会学、农村教育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方向理论的基础上,依据来自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与农村教育中的留守儿童有关的政策和方针,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展开研究实施。
(二)研究原则:
1、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原则。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与约束性相结合的原则。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与责任心培养的统摄性。而这种具有统摄性状态的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时空而开展的。真正的有效的德育,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必须要通过持续的约束才能形成。
3、实践性原则。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留守儿童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
1、探索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形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评价量标体系。
2、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3、让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尽一份力量。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形成原因、教育现状、研究意义;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方法、措施、途径。
2、研究的子课题设计。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习惯的类型和层次也是十分丰富的,可以从做人、做事、学习、交流等多方面,按照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研究的侧重点进行研究:
①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自我约束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a、遵守制度习惯的培养研究;
b、暴力行为习惯的矫正研究;
c。遵守作息时间习惯培养研究;
d、遵守规则习惯的研究。
②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a、认真听讲习惯的培养研究;
b、按时完成作业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c、健康使用网络良好习惯的培养研究;
d、家庭学校合作培养少年儿童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与实践;
e、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研究。
③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为人处事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a、诚实守信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b、真诚待人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c、做事认真负责习惯的培养研究;
d、正确交友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e、不善与人交际的行为习惯的矫正研究。
④农村留守儿童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a、合理消费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b、生活规律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c、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d、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培养研究。
(五)研究对象: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为重点,并面向全体学生。全校教师根据本学科、本班实际,选择子课题进行研究,做到点面结合。
(六)研究假设: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政策法规为依据,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现状进行深入的全面的调查、分析,从而掌握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方面的不良情况,掌握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情况,并围绕这些情况进行学习、开展工作。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办法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七)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按照“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策略,围绕“调查(发现问题)—论证(确立课题)—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分析(行为习惯归类)—行动(寻找培养策略、方法)—反思(研讨交流经验教训)—总结(提炼、验证策略、形成成果)—推广(运用研究成果)”等八大环节展开进行。
(一)构建机构:成立课题研究专家指导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实施组。
(二)前期工作:①留守儿童行为习惯问卷调查;
②个案研究分析。③制定完善实验方案;
④反复论证课题;
⑤学习宣传,提高认识,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对比法和网络研究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学校中心课题组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与我校留守儿童实际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主要通过榜样激励、情境体验、行为训练等方法达到教育目的。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农村留守儿童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看法以及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状况进行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摸索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将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五)研究的步骤:
1、研究的时间安排:20**年进行课题论证、申报、立项;
20**年春再论证,开题,布置第一阶段的工作;
20**年秋至20**年春全面研究;
20**年秋至20**年春进行研究总结、结题,推广研究成果。
2、研究阶段的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
1、成立学校研究组。
2、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3、制定研究方案。
4、教师申报子课题。
5、进行现状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
1、深入落实研究方案,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2、充分发挥学校政教处、年级组的作用,办好家长学校,进行家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的指导;
提高班主任的工作,加强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训练。
3、每期召开阶段成果汇报、经验交流会。
第三阶段:抓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调整充实研究计划。实践、总结,提升,由经验上升为理论,推而广之。结题,撰写出研究报告;
编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校本教材。
1、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方法、途径。
2、撰写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培养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报告》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验”工作报告》。
3、汇编“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验”论文集。
4、汇编《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个案研究集》。
5、构建出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模式。
6、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一)课题组管理机构
(二)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邀请有关科研部门专家作为我校的科研顾问,定期来我校作课题研究指导,少走弯路,保证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3、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5、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资金,保证研究工作的开展,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各位课题组成员,本课题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只要扎实工作,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我们一定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在20**年5月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形成丰富的、可操作性强的、值得推广的成果,为我市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教育和教研教改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和立项申请书的区别篇六
1、今年来,在课堂中应用目标导学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把运用导学案进行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进行研究。理论研究者主要从理论方面探讨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特质与理论依据,一线的教师则更多地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目标导学教学的具体作进行了探索,围绕着[学案"的设计和学案的实施两方面内容进行研究,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目标导学还有研究的必要,首先是目标导学的内涵及策略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其次,现行教材的目标资料需要进一步明晰。最后,在目标进一步丰富和明确的前提下,如何真正实现导学而不是导教,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20**年我校提出了目标导学教学新模式教学改革,该模式尊重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理念,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主导"地位被充分显现。教师通过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控制教学目标、检测和评价教学目标等一系列环节,利用课堂内的资源及对问题的讨论、分析与拓展,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把学习目标、内容在
45分钟的课堂内分步实施完成。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教师学习、认可[目标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优点。
(2)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实效,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探索出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实施[目标导学"模式教学,探索、总结出适合该模式的历史课堂教学案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改变我校一些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从[要我学"转为
[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
(3)以研促教,加快我组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我组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围绕[目标导学",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课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采用[案例-评价-反思-交流"的教学流程,深入开展教学专题化研究,组织教师集体攻关。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探索在课堂教学中以[目标导学法"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创新教育理论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从而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及驾驭课堂能力的.提升,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具体目标:
1、学生成才。学生协作互助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学质疑能力等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信自强、克服困
难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公平竞争、集体合作的精神。
2、教师成长。通过[学习、实践、评价、反思、交流、合作"的实践策略,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过程中导学、导教、导练以及课后反思的能力。同时,通过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促使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提升素养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进广大教师在改革中成长。
3、学校发展。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促进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
1、通过教师的[目标导学"模式课堂教学示范、现场听课、评课及问卷调查与访谈,总结模式优点,使该模式能被其它教师认可。
2、通过示范课及辅导讲座,使课题组教师基本掌握[目标导学"模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并进行实践、创新与总结,实践出适合各章节内容的课堂教学高效教学模式及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不同的目标导入案例,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与学生座谈或问卷调查,总结出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用什么样的目标导入方式才能激发出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获得新课导入的优秀案例。
4、如何组织教学,达成高效课堂。即:
(1)通过教学实践,教师能确定哪些内容适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2)通过学习,借鉴及对比实验,教师掌握编[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教师提出问题的科学、有效。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获得采取什么样的讨论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讨论中得到收获。
(5)通过了解、调查、追踪对比,了解各学科、各章节哪些知识需适当拓展。
5、通过该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和总结出还有哪些不足及困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和立项申请书的区别篇七
一、本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1.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及价值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無二的特质。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国学经典中就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全部文明和智慧的精髓,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
20**年3月26日,教育部下发《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件,此时距中华民国总长蔡元培先生全面引进西方教育体系102年,距陈独秀先生开启新文化运动99年,中国教育在经历了百年学习西方之路后,终于回头重新审视和学习自己的传统了,传统文化教育将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此时,如何建设一种适应当代学校、简单易行、切实有效的国学教育,就成为当务之急。而学校的国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属于国民基本教育。国民基本教育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接受的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部分,其主体应在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中完成。古人说:“童蒙养正”,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在童蒙时期,形成“做好人”的习惯,把自私的心、自私的行为改变过来,从原人变成好人,才能激发其善性的本能。而如何养?怎么养?就是本课题需要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的研究。
2.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及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重新被人们认识,国学教育也随之广泛开展。但是,针对幼儿国学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幼儿国学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仅有18篇论文,最早发表论文的时间为20**年。这一情况说明,直到最近几年,国内学界才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而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省内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处于拓荒阶段,目前还没有文献著录。就现有成果来看,杜洁琼的《幼儿国学教育内容选择及方法》着眼于幼儿国学教育的内容选择及方法,做了比较基础的分析和研究;
李静的《国学经典与幼儿礼仪教育》研究的是幼儿礼仪教育与国学经典的结合,因篇幅所限,只有较为简单的分析。闫蕾的《小议幼儿国学经典教育的现状及改进措施》,关注的是现在幼儿国学经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材料翔实,立论中肯。除此之外,还有《幼儿国学教育之我见》、《在国学教育中促进幼儿品德和习惯的养成》等几篇文章,大都从一两个侧面来研究幼儿国学教育的某个方面,整体而言,还需要加强实践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幼儿国学教育研究的进展。
创新之处:(1)本项目在国学教育的视野下,对幼儿品性、生活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整体观照研究,省内还未见有学术文献报道;
(2)本项目的研究方法将在传统的文献资料研究基础上,将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方法结合,以幼儿行动及个案研究为依托开展工作,在方法和视角上较为新颖,走在了幼儿教育研究的前沿。
二、研究目标、内容、思路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最终完成,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本课题的研究,要培养起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认同感,培养幼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一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品质,为其未来成为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信用、有理想、有国际视野、敢于担当的现代中国人奠定基础;
(2)本课题的研究,要培养幼儿正直、善良、真诚的品性,这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所谓童蒙养正,必须从孩子入手,才可能完成;
(3)本课题的研究,要针对幼儿生活及学习态度、习惯、能力等方面完成。(1)学习生活常识和基本自理能力;
(2)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初步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3)掌握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研究内容
以古代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孝经》、《声律启蒙》等内容,对3—6岁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探索实施幼儿国学教育,根植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具体从以下方面开展研究:(1)构建“家园合一”的教育影响策略。国学教育归根到底毕竟是品性教育,即使缺乏各种物质条件,但只要有老师和家长的品格在,言行在,就可以培育出善良、有气节、有品位的孩子,那么国学教育的基本目的就达到了。所以国学培训、读书研讨、提升自我是实施国学教育的关键所在;
(2)探索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影响策略。通过每天对幼儿进行视听环节的学习,潜移默化的对3——6岁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教幼儿学习有韵律感的吟诵,影响幼儿的性格倾向、价值取向、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
每周开展一次主题教育活动。如,尚礼崇德,尊重生命,感恩父母,学习爱等;
(3)培育特色教育活动,建构幼儿园园本课程。以实验班为重点,各年龄组制定子课题,加强每学期国学特色的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实施培养幼儿良善品性。
3.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国学教育素材,分析和整理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和教育理论,通过学习研究,提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有效融入与渗透;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与幼儿一日生活紧密结合,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具体的教育实施方案,及时反思、调整教师的指导策略,并优化与改良教育环境;
(3)个案研究法:针对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教案、不同的教法、不同的进度,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并做好详细的分析与记录,找寻适合幼儿学习的方法;
(4)总结研究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育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撰写经典案例、报告及论文。
4.研究思路
结合我国目前幼儿园国学教育的理论观点和研究现状,了解与学习国学文化精神,找寻国学教育在幼儿园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以培育特色教育活动为突破口、家园合一,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国学教育,根植传统文化;
提出实施国学教育的理论原则,形成园本文化课程,培养幼儿良好品行和习性。
三、研究基础
本课题负责人郁东利曾主持参与了“十一五”以来的多项省市重点科研课题,主持的省重点课题“通过案例研究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已顺利结题,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模式。课题研究人员朗瑞平是河北北方学院国学教师,研究成果丰厚。这些研究成果,都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和立项申请书的区别篇八
我校承担的**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今日开题。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提出意见。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弱似乎成了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
20**年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论述有意识地将“语文素养”凸现出来,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研究方向,也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突破口。
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仅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要激发学生课外识字、阅读、背诵和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积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时间中,由于缺乏具体规范的、可以操作实施的评价手段与活动,很难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具体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的数量落到实处。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准备采取切实有效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理论价值
1、促进教师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在系列化考级活动中,由于包括了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个方面的内容,各项学习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考级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各项学习能力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学习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教科研素质,引导教师探索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造生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散发浓郁书香的特色学校。
(二)实践价值
1、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具有自主识字、独立阅读、自主积累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2、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会识字、勤读书、善积累、爱写作的良好习惯,拓宽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在各项考级活动中,优化学法指导,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理论基础
1、我校历来重视教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省、市、区级课题,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课题研究成果。学校有较为优越的教学研究条件,能保证人力、财力的投入,有较为完善的教科研管理网络。
2、目前,我们语文教研组18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5%,绝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区级以上优质课比赛。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强,教学理念能够与时俱进,教育理论水平较高,这一切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实践基础
1、此课题已经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在进行各项考级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这为调整实验方向,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实验措施,从而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2、学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编写了实验研究所需要的辅助教材,购买了内容丰富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编印了相应的考级证书,保证了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这都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引领各位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项考级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全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努力创建一支具有较强科研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各项考级所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2、研究各项考级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
3、研究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量与积累量的具体要求;
4、研究开展各项考级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影响;
5、研究如何创建书香校园;
6、研究如何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开放性原则:阅读考级和背诵考级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学生的课本、
自读课本和课外书等,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比较开放地进行阅读。
2. 灵活性原则:集中测评与和分散测评相结合,全校活动、级部活动
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给实验教师更多的空间,便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3. 激励性原则:语文系列化考级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重视学生在
亲身参与语文各项活动中而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视让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全员参与。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调动起全校师生学语文的兴趣。
4. 科学性原则:在制定评价试题、设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遵循语
文学科的内部规律,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科学性在本实验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力求在真实的特定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注意认真观察、总结、反思、再总结,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调查法:
适时调查小学生的阅读量及积累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喜欢背诵积累的内容,调整阅读和背诵考级的范围。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问卷法:
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能力采取试卷检测达标的方法进行检测,通过分类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学生阅读潜能进行测评。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过程:20**年3月——20**年5月
在此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行调查研讨,调整课题总体研究目标;
2、设立各级考评委员会,加强实验的领导力度。
3、购置大量图书,为考级全面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4、精心修订识字和背诵用书《字海竞帆》和《文海拾贝》。
5、修订各项考级内容的考级要求,明确考级范围。
研究实施过程:20**年5月——20**年3月
第一阶段:20**年5月——20**年7月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特点,将各项考级分散安排在各个年级段,循序渐进地开展考级活动。一二年级重点研究识字、写字考级,三年级重点进行写字、阅读、背诵考级,四、五年级重点研究阅读、背诵、习作考级。同时我们将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书香校园”的建设,引导教师努力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着力在学校掀起师生共同阅读的高潮。此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和写字考级。
第二阶段:20**年8月——20**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在上一研究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分年级段开展深入研究,引导教师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调动阅读积极性,并适时与考级相结合,激励学生不断向自己新的高度挑战。本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写字考级和阅读考级。
第三阶段:20**年8月——20**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引导教师积极将自己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探索、发现与反思及时归纳整理,促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跟踪调查学生参加考级后整体学习能力的变化和如何以有效的方式组织阅读和识字考级,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具体要求将成为本阶段的研究重点。
第四阶段:20**年8月——20**年3月
本阶段我们将重点研究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之后语言表达能力的变化,避开应试教育的影响,引导并鼓励学生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思考探索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习作考级,促进学生习作及整体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题结题过程:20**年3月——20**年6月
在本阶段中,我们一方面继续进行各项考级实验,一方面重点针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梳理思路,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通过参加各项考级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自觉阅读、自愿背诵和快乐写作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争取在二年级末识字量达到平均2800字以上,小学学习生活结束时平均阅读量超过300万字,背诵积累的名家名篇、古诗文平均超过200篇,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2、在全校掀起多识字,多读书,多积累的语文学习热潮,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氛围,形成学校语文教学的特色,从而促进其他学科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和立项申请书的区别篇九
指导教师:***
课题组成员:***
希望在本次调查中,树立节水意识,争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了解水污染的危害,水的用途, 水的性质极其水污染治理方法
我们通过及时调查分析,发现部分同学没有形成节水观念,对于水污染这一问题没有高度重视。经小组讨论确定以我们身边的水为课题进行学习性研究。
论文撰写:
设计调查问卷:
访 谈:
1月29日-1月31日:讨论研究内容,确定主题
2月1日-2月3日:拟订实施方案
2月4日-2月5日:人员分工
2月6日-2月11日:开展研究课题
1:对校内学生按男女各30名的方法,抽取3位不同科目老师询问采访,向校外10名家长和学生进行调查,并向受访者派发问卷(可开展网络问卷)。
2: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搜查相关资料。
3:将网络书籍中的相关内容,数据加以分析整理。
4:根据整理内容设立相关报告。
5:修改、整理报告与论文
分工明确,组员可就自己能力完成相关事务,将报告完成。
预期的成果:论文
(结合实际,附操作点,将调查结果反思等加入其中,运用一些名言,提倡同学们节水)
总结:同学们实践能力增强,加强学生节水保护水的意识。
体会:在研究性学习中,同学们锻炼了实践组织能力,不仅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也对节水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本次调查让自己有节约的意识行动,从节约每一滴做起,更增强了工作能力,责任感。
教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锻炼了实践能力,强化了节水意识。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和立项申请书的区别篇十
经过近二个月的选题与制定小组研究方案,所制定的方案是否科学、可行,需要进行科学论证。通过开题会,让学生明白:一个科研项目的开展,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必须对选题以及课题研究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即这个课题选题是否有意义,有价值,是否具备了开展的条件,课题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可行,能不能做下去,达到预期的成果,需要论证。如果选题没有价值,或不具备研究条件,就要重新调整方案,甚至重新选题。
1. 让学生了解开题的目的意义以及开题的一般程序;
2. 让学生体验开题的一般过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初步掌握答辩技巧,并进一步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3. 初步学会对一个课题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提问、评价。
用3~4个课时来完成开题,每次3个课题组进行开题陈述以及答辩,每个小组开题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
(一)学生主持人介绍评委(由学生评委与老师评委共同组成)以及开题程序。
(二)以组为单位进行开题。
1.开题陈述。由各课题组组长对本组的课题方案进行陈述。
2.提问。由评委以及其他学生对课题方案进行提问(2~3个问题)。
3.答辩。由各课题组成员对评审专家的提问进行答辩。
4.评分。由评委以及在座的学生对课题方案进行评分。
(要向学生说明:70分以上的课题方案才予以通过,可以立项,目的在于让学生认真对待开题)。
(三)指导老师总结讲话
如何让学生耐心倾听以及学会提问,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当各组研究方向不一致,缺乏共同话题的时候,如何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尤为重要。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些事情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之“有事可做”,比如,设计一个记录表格,包括发言小组的题目、你准备提的问题以及对这个组的研究方案进行简单评价、打分,等等。课后要把表格收上来进行登记。通过这个表格记录可以促使学生耐心倾听、深度思考,避免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同时,通过表格的回收,让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听课状况。
附一: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开题会主持人用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从开学第二周开始,我们开始了一门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从选题、文献查阅到制定课题方案,我们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目前,各研究小组已经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制定了初步的课题方案。我们准备用2-3节课时间举行开题会,来对大家的课题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价值性进行一个论证,以确保课题研究的有序进行。本次开题会我们成立了评审委员会,成员由4位指导老师以及3位同学组成,他们是:我们的生物老师——李薇老师;
我们的历史老师——李芝老师;
初二年级的生物老师——崔作辉老师;
陆天傲同学的爸爸,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博士——陆先生;
还有杨丽楠、张澜、胡丹同学。我们还特别推荐何壁伟、张雅晨作为工作人员。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欢迎和感谢。
开题会的程序:
(一)开题陈述。由各课题组组长对本组的课题方案进行陈述。
(二)提问。由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提问。
(三)答辩。由各课题组成员对评审专家的提问进行答辩。
(四)评分。由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评分。
说明:评分是将7个评委,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值。70分以上的课题方案才予以通过,可以立项。
下面,开题会正式开始。今天进行开题陈述和答辩的小组有:郭安琪小组的《温度对鱼的呼吸频率的影响》、陈邵宇小组的《蚂蚁的生活习性》、黄静敏小组的《木乃伊的制作》、胡柽小组的《踢足球对中学生自信心理的影响》以及卢颖娟小组的《兔子的生活习性》。
首先请郭安琪小组进行开题陈述。
请评委提问(提2-3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由老师提问,一个由评委中的同学提问,一个由其他同学提问。)
请课题组成员答辩(要等3个问题都提问完了再统一逐个问题答辩)。
请评委打分,工作人员计算平均分。
下面由陈邵宇小组进行开题陈述。
……
最后,请李薇老师对今天开题的五个课题方案进行点评。
主持人宣布获得立项的课题组。
(结束语)
对通过开题的课题组表示祝贺,有个别组的课题方案虽然未能获得通过,希望不要灰心,小组同学再深入研究,调整思路。经过这次开题会后,同学们应该对自己的课题如何开展研究有了一个明确的工作思路。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完满地完成课题研究。其实,我们有很多小组的课题方案都做得非常好,还有个别同学是独立研究人,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只能选取5个小组开题,我们下一周同样时间再见,希望其他小组做好准备,相信你们的表现将更为出色。
附二:指导老师在初一(1)班综合实践活动开题会上的讲话
20**年4月16日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题会。我先考考大家:为什么要举行开题会?(一个科研项目的开展,要投入人力和物力,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必须对选题以及课题研究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即这个课题选题是否有意义,有价值,是否具备了开展的条件,课题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可行,能不能做下去,达到预期的成果,需要论证。如果选题没有价值,或不具备研究条件,就要重新调整方案,甚至重新选题)。
开展课题研究,参加开题会,对于在座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应该都是你们人生中的第一次。刚才,五个小组的同学都表现得很好,各有特色:有的风趣幽默,有的严谨细致,但课题方案都很规范,答辩也很机智,很有科学家的风范。也许你们今天的选题还显得比较稚嫩,没有很多的创新性,但你们像一个科学家一样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这就是一种收获,一种成长。我相信,我们坚持每年开展1-2个课题研究,等到高中的时候,你们的独立研究能力将有很大的提高。再过20年、30年,在你们当中一定会形成能傲视同行,在学界产生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说不定你们的论文或研究报告会刊登在美国的科学杂志《自然》,在你们当中产生长江学者、甚至是诺贝尔获奖者)。老师期待着!
谢谢!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和立项申请书的区别篇十一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与帮助。”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个体差异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鉴于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人文的关怀,情感的呼唤,心灵的震憾,形式的互动和求知的自主,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除了班集体合作学习外,“小组合作学习”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这种模式有利于将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与双向交流转变为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形成学生之间健康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发掘学生个人内在的潜能,照顾学生个体差异,能让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去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集体、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由此可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组成员选定了《培养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课题进行探索与研究。
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把传统的单向性教学模式改变为师生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教学原则,有效地发展学生合作学习素质,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索中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界定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和互动来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它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有效的教学理论的策略。由于它在改变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成的教学活动,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而有效的合作学习则是人人参与、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认真倾听并概述和吸取他人的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观念、发展审美能力;
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
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提高教师素质,深化教育改革
1.思想素质: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团结协作、勇于创新。
2.业务素质:
a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实现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b教育科研能力明显提高,科研成果突出,熟练掌握研究的全过程。
c体育教师与班主任老师配合默契共同研究,给学生以潜移默化、良好的人格魅力的影响。
(二)发展学生能力,促进教学质量
1.通过研究,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五个学习领域方向,大力提高。
2.师生信息交流方式由单一的注入式转变为师生间多向式的交流形式。将学生注重对结果的学习转变为注重学生对过程的学习,教师与学生有相互的呼应和信息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相互的呼应和交流。人际关系,社交能力突出,小主人翁意识浓厚,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强烈的团队精神。
3.学生在五个领域方向的学习成绩力求高于同年级其它班。
二零零五级四班、二零零四级四班、二零零三级四班、二零零二级四班、二零零一级四班、二零零零级四班
1.调查法:(1)采取询问调查:主要是通过询问的方式收集有关信息;
(2)观察调查法:主要亲临所要调查的现场进行实地调查,或在被调查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对他们的有关行为、反应进行调查;
(3)问卷调查:建立访问式问卷与访问调查表。
2.经验总结法: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3.正常教学实施法:利用有效备课、提问、课堂驾御、多元职能教学、差异教学及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
(一)准备阶段:(20**年3月~20**年5月)理论积累、落实研究队伍、由课题组组长负责带领并组织研究人员加强学习,深入了解新课程理念与体育教学方式以及本课题有关的文件、资料和政策,统一思想,确定研究对象,拟定其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目标。
(二)调查阶段:(20**年6月)对学校、学生与该研究有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进行调查和考查。对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采用口头问答法和个别访谈法,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在各年级随机抽了30名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经过调查、谈话、观察分析大部分学生愿意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特申报《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研究》进行研究。
(三)实施阶段(20**年9月~20**年1月)根据实验目标和调查情况,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实施与研究,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去克服在小组活动中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学生没有掌握合作的技巧;
教师未能有效调控、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等等这些障碍,促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然后积累资料形成论文。
(四)总结阶段(20**年2月~20**年3月)汇总实验数据资料、经验总结和研究报告。展示课题研究成果,迎接专家组现场评估验收。
1.加强教师理论学习:为了帮助研究教师有效、有序地搞好这项研究,学校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的方法,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提高。大家自觉学习,自觉研究,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身的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为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优化和加速研究进程。
2.自身业务强化训练:学习先进的体育教学方法,达到教育科学化,扩大知识面,社交面,做到教学多样化。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力求教学高效化。
3.学生实验循序渐进,具体措施如下:
(1)学生分组:例如:打破以往的从高到矮的排列方式改变为根据身体素质、体育能力、运动水平等情况,恰当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即6—10人组合)选定各组小组长来完成教学活动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组长可经常更换。组长根据本组成员的意愿和学生的能力情况推荐产生。
(2)小组活动安排在向全班授课之后或学生自己活动时进行,由小组长组织。例如:在游戏教学中,对低年级学生教师把游戏的方法讲一讲,再示范一下或抽学生模仿动作、示范路线,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就引导学生看挂图,同时讲解一下,教给学生的游戏方法,学生练习就有各小组合作学习练习,小组长组织。由如:在授新课后,在小组长带领下进行模仿练习,课中同学们之间出现了问题,先由组长解决,解决不了后,再由老师解决。
(3)将激励机制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4)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众多活动尽量启发学生人人争当组长,组长组织自己编排,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
(5)合作学习实验范畴不仅在课堂教学体现,亦可在课外加以研究,各项评比均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三年的实践,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实质性合作,实施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1.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分组模式。
从20**年9月开始实验,课题组成员在体育活动中,为了便于小组合作,适时调整了分组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分组模式,按照学生的健康、性别、体能状况等因素进行阶段分组,划分了“稳定小组”和“灵活小组”。
例如,低段的“立定跳远”, 这一练习合作时间较长,殷红萍老师采取“稳定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因为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已基本掌握,而有些学生则一点都不会)。每次课中殷老师制定不同的目标——跳的次数与远度,对掌握程度好的学生创设合作交流、互帮互助的场所,学生之间合作、竞赛,勇登高峰;
对参与有难度的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同伴的帮助下自主加强练习,尽快掌握动作。
再如,在学习韵律操教学,合作时间较短,殷老师采取“灵活小组”的教学模式,按技能水平好坏搭配分组,有意把已经掌握的同学和尚未熟练者编成一组,让会的教不会的,发挥学生之间的帮带作用,使小组内的学生间互帮互学互评。这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缩短了教学时间,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合作精神,改善了学生的人际关系。
2.建立了小组合作规则,保证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在体育活动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李亮老师遵循了小组合作的规则,并受到规则的制约,保证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有序性与有效性。
例如,在组织有团体活动中,李老师事先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每次合作都是合理分工,并让学生明确个人责任,对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采取轮流制。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
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统计工作;
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作为小组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再如,在高段进行排球教学中,李老师把学生分成了6—10人一组的合作小组,小组中设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职位,学生在练习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并适时进行轮换。先由一名学生评判,一名学生记录,一名学生帮助捡球,其余学生做练习,练习4—6次后,进行角色互换;
最后各组报告员向全班展示小组练习的成果.教师通过对比各小组练习的记录情况,对完成任务的小组和超过上次课的练习成绩的小组进行奖励。
3.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养成习惯
(1)培养了学生从小养成积累良好的习惯
蒲文娟老师在这一实施过程中,做到了“两手抓”,一手抓训练“早”,另一手抓“牢”。因为孩子认知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积累动作技术时如果不给他指引方向,学生就无从下手,或者只知道模仿,形成的技术运动只是表面的(或是变了形的),这样很不利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蒲老师还设计了“看谁做得最标准(评价)大行动”。有了这根杠杆,学生从课外(借助网络、电视、图书)、课内(教师的指导、挂图、多媒体)全方面的对技术动作的掌握。
(2)培养了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操作的好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小学低、中段的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
蒲老师在体育活动中重视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看一看、仿一仿、做一做、讲一讲来获取新知。
她在低段教学"立定跳远"时,让学生想青蛙是怎么跳的,模仿青蛙跳的动作,各小组同伴之间进行探讨与交流,结合蒲老师的引导,最后达到正确掌握技术动作。以后她常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和立项申请书的区别篇十二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20**.07-20**.09:完成论文开题。
20**.09-20**.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11-20**.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1-20**.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3-20**.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20**.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20**/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20**/1. pp86-88
[09] 严太华、张龙. 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 经济问题. 20**/1
[10] 苏永江、李湛. 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 学术研究. 20**/4
<11>孙冰. 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 20**/4
[12] 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4
[13] 杨力. 基干bp 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 中国管理科学. 20**/4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和立项申请书的区别篇十三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小学词汇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行小学教材中也把词汇教学列为独立的课时教学内容和重点,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努力做好词汇教学,并研究出最高效实用的词汇课教学方法对长期英语教学来说是事半功倍且又必须做好的事情。
目前课堂中大多数老师针对词汇教学采用的方式多为机械的重复和操练,容易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情绪。通过本课题研究,力求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单词策略,体验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词汇课 教学方法
词汇课:既以词汇包括单词或者短语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在本课题中是指为了完成词汇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包括教具及准备。
本课题旨在研究小学英语而非中学或者其他教学形式的词汇教学方法,且是词汇教学的具体可行教学方法,与实际教学紧密相连。通过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词汇教学中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新的词汇教学方式,解决课题教学单调效率低的问题,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
一: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 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年5月-**年6月)
1、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制定好研究计划和方案。
2、进行初步研究,了解目前词汇课教学现状,包括对学生学习和识记词汇的方式以及教师教授词汇的教学方法进行记录和整理。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年7月-**年3月)
1、小结调查情况,和课题组老师及其他同行老师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出词汇课教学方法。
2、对词汇教学方法进行课堂实践,反复验证。
3、集体制作教具、课件,展示词汇教学初步成果。
4、收集资料,总结出小学英语教学词汇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5、完善教学方法,请专家老师指导,改进。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年4月-**年5月)
1、对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撰写结题报告。
3、撰写相关论文。
二、课题研究举措:
1、认真进行理论学习,扩大知识面。
2、耐心细致的了解目前教学现状,及时记录,反思。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准备各种素材,辅助教学。
4、多和同行及指导老师交流。
5、坚决按照研究计划进行,优化课堂,保证课题研究时间。
1、课题结题报告。
2、制作的词汇教学单词卡片及图片。
3、词汇教学随笔感悟数篇。
4、高质量词汇教学论文1篇。
5、教学课件。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和立项申请书的区别篇十四
立项号课题名称新入园幼儿的适应性研究负责人陕师大锦园幼儿园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适应性"是新入园幼儿整个学前教育的"序曲",在这个陌生的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幼儿园是幼儿进入社会的初级阶段,是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生活转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对于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适应性"问题逐渐成为学前教育重要课题,幼儿入园适应的问题,涉及家庭、学校、社区的诸多因素。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是步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人的一生中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否能尽快的适应,将形成集体性其社会化发展的转折时期。
幼儿从自己的小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集体的大家庭,这是幼儿独立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大转折,这次转折会给孩子在生活习惯、行为规则、生活环境方面带来诸多的不适,在行为态度上表现为:哭闹、如厕困难、不理会老师与其他小朋友,如果幼儿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会影响幼儿的性格发展和交往能力。
幼儿入园前与其他幼儿交往甚少,比较缺乏适应集体交往的技能和经验。再加之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中缺少玩伴,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单独活动的习惯,入园后难以与班里的其他的幼儿交往,不适应过集体生活,不能够成为集体的一员,产生了"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这种焦虑直接影响到了家长,爸爸妈妈工作不专心,爷爷奶奶对教师的工作持怀疑态度,因此,如何帮幼儿克服焦虑、尽快的适应是家园共育的首要任务。
我园每年都会有些新入园的幼儿,以托小班最多,适应困难也是在托小班较为突出,他们大都在2-3岁之间,他们的脑中枢神经发育并不完善,对周围事物的认知,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那么,如何让幼儿主动去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减轻和降低新生入园时的焦虑程度,帮助孩子轻松、愉快、顺利地渡过"入园关"。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将是我们努力的主要方向。
这一适应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幼教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对0--6岁孩子的早期教育、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这一课题的提出,能帮助成人更清楚地认识新入园幼儿适应幼儿园的过程、更理性地看待在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适应障碍、更有效地进行入园适应性教育。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适应性障碍虽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它的起因是在环境变化、职务变迁、生活学习出现挫折和不愉快的事件,加上个体的不良个性,而引发的一些情绪反应、及生理功能障碍,并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及交际能力的减退。
幼儿入园不适应障碍的主要表现在园表现在:早晨入园哭闹、食欲不振进餐困难、很难入睡午休、精神紧张造成排泄失禁、拒绝参加各种活动、情绪不稳较容易被感染或波动、过度黏人、不与其他孩子交流、攻击同伴、精神沮丧很少说话。在家表现为:不愿上幼儿园、生活反常不规律、情绪波动、容易发脾气,不愿提及幼儿园及与幼儿园有关的事物。这些观察记录新入园幼儿适应期在园和在家的情况。
2-3岁新入园幼儿,在进入新环境中的不适应,产生的焦虑情绪。
我们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活动环境,采纳幼儿可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教育手段,变幼儿强制被动接受为愉快主动的适应,缓解幼儿入园的心理焦虑,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从而增强适应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顺利完成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
1、探究幼儿焦虑的原因,针对不同幼儿的行为表现,寻找解决幼儿情绪困扰的方法,尽量摆脱对于父母的依赖情绪,从而建立起对老师、其他小朋友的安全感、信任感,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和教育活动,逐步实现家到幼儿园的平稳过渡。
2、通(xtong)过家长会、讲座、问卷等形式,使家长理解幼儿在园生活,减轻家长的顾忌和忧虑,帮助家长学习正确育儿的方法,更好的与家长沟通,实现有效的家园共育。
3、通过理论学习、交流经验研讨等活动,使教师开拓思路,克服个人的局限、及主观思想,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埝和方法。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2-3岁新入园幼儿。
采纳行动探究发为主,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家访专题讲座为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实践研究。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年3月-4月)
调查研究新入幼儿园的幼儿情况,通过家访、问卷调查摸底。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年5月-11月)
(1)、前期体验
首先组织家长带孩子参观幼儿园,帮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进一步熟悉老师,结识新伙伴,了解自己所在的班级、活动室、卫生间、户外活动场地。还可以带孩子选好睡觉的小床,在孩子放茶杯、毛巾的地方贴上自己的照片,初步感受幼儿园有趣的生活
(2)、问卷调查
主要采取问卷、谈话的形式了解幼儿的喜好、性格、呢称、家中的亲人,掌握幼儿的资料,有针对性的设计方备。
(3)、熟悉环境
幼儿面对一个新的环境,难免会有陌生感和焦虑的情绪,新学期的开始班级的布置为迎接新幼儿的到来尢为重要,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年龄特点,把班级布置的温馨、漂亮,尽量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
(4)、召开家长会
召集新生家长开好家长会,对我园新生适应能力培养和训练的目的、意义、教学内容、园内各项活动及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和说明。组织家长参观幼儿园的环境、设施,宣传我园的办园宗旨、办园方针及办园水平,展示教育成果,教育质量,师资水平,并帮助家长分析孩邹屉园不适的种种原因,希望家长能真确对待,积极支持和配合各项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
(5)、教师的作用
幼儿入园后开始接触认识的第一个人应该是老师,老师的态度直接决定于孩子的情绪,所以,早晨接孩邹屉园,老师一定要热情,具有亲和力,让孩子感觉老师像"妈妈"。老师的表扬是孩子的精神食粮,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满信心地去战胜困难,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的内在动力。因为老师的夸奖和赞扬能使幼儿认识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力量,帮助孩子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享受战胜困难后的成功和喜悦。激励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树立自信,充满信心,勇往直前,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敢于挑战新的事物,主动适应新的环境。
(6)、家访工作
走访、调查新生家庭,通过谈话交流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科学地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入园前的培养和教育,如:请家长有意识地给孩子讲讲有关幼儿园的故事,利用故事和儿歌使孩子向往幼儿园的生活,并帮助孩子对老师产生好感和信任感。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乐园,是他们学习本领的地方,使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等,以便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7)、家园共育
开展亲子活动,给孩子、家长和教师进一步提供互相熟悉了解的机会,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家长的参与性,增进家长之间、幼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消除幼儿初入园时的陌生及恐惧心理,促进孩子依恋对象的过渡和转移,同时也为今后的家长工作打好良好的基础。
3、第三阶段:总结提升(20**年12月上旬)
进行相关资料的汇总,并进行针对性分析,总结有效地指导方法,完成初稿。
4、第四阶段:结题阶段
依据初步的研究结果,进一步修改,使其科学化、专业化,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新幼儿入园的初级阶段就在适应性方面出现不同情况、区别在于适应期的长与短,而入园后的一两周则是幼儿入园适应中一个关键时间界限。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通过调查、观察记录、实践总结、反思及其最终结果来发现和解决新入园幼儿的适应性问题,缓解了新幼儿入园焦虑以及缩短了适应时间,得以帮助新入园幼儿顺利度过适应期。
1、研究成果在典型教学案例集
通过对幼儿园的环境布置,转移幼儿的焦虑情绪,通过观察法,了解集体及个别幼儿的情绪及行为,及时做随笔记录。
2、研究报告
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广泛地体现它的社会价值,我们选择利用网络博客的形式来将我们的研究课题与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共享,同时也用这一方式呈现给课题评审员们。
3、完成课题实验总结报告,撰写相关论文,形成研究成果
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家访、谈话相结合,更具体的显示了新幼儿入园适应的不同问题,教师针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策略,家长与教师应利用自身条件从不同角度做好教育工作,使教师更好的总结经验,完成论文。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和立项申请书的区别篇十五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增加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明确了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音乐课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它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的这些性质向人们说明了音乐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有它的合理之处,但怎样让音乐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乐于接受系统化得音乐学习,这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为了使小学音乐课堂更具现代化,更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能够采用多媒体进入音乐课堂的方法,来使我们的小朋友们在轻轻松松的音乐课堂中学到丰富多彩的音乐知识.
多媒体技术有其独特的教学特性。它所传播的教学信息生动、形象、直观,能为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经验,并对其分析综合,获得抽象的概念,形成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多媒体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1、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结合我国教育和现代媒体教学的实际,发现新的事实,探求其规律、原则和方法,建立现代媒体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指导现代媒体教学实践,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
2、通过课题实验研究,掌握大量的教育教学第一手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研究,逐步发现某些新的规律性的东西,以加深对现代音乐教育技术的认识。
3、通过课题实验研究,能够为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运用有关理论提供新数据、新例证、新经验,并对新的理论进行验证,从而使课题实验研究有新的突破,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教育媒体和技术的理论体系。
4、从课题实验研究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再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教育教学质量必将得到提高,教育事业必将不断发展。
多媒体音乐课是通过多媒体电脑技术,把文字、音响、图像等多种信息媒体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小学生抽象思维尚处在未形成阶段,而且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多媒体能够以生动的形象、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来给小学生以感官上的感受,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一系列的优势,例如它能够增加音乐课教学的信息容量;
通过用画面展示将抽象的音乐变得通俗易懂,使音乐形象化。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学习知识,让学生乐于接受系统化的音乐学习。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的运用研究》课题,希望改变目前传统的音乐课传授模式的现状,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激发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是人类现实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本身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为了使学生更能容易的学习接受音乐知识,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来辅助音乐课的教学工作,使同学们丰富了情感生活,音乐欣赏的能力也不断的提高,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音乐知识面。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多媒体技术有其独特的教学特性。它所传播的教学信息生动、形象、直观,能为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经验,并对其分析综合,获得抽象的概念,形成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多媒体教学刚好能够利用其自身的特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也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的目的。多媒体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点燃学生对音乐的创作火花,拓宽学生的视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音乐的欣赏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学生通过多媒体音乐课程学习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2、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船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3、从小学音乐课堂出发,通过多媒体的教学使学生丰富情感生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加身心的健康发展。
1、调查、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音乐课堂的现状。
实施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个案研究,对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分析学生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方面的需求。
2、多媒体教学管理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上的重要作用。
3、研究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的地位。
参与对象:竹峪镇中心学校全体学生
研究步骤:
1、提出小课题的立项申请。自己的选题,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
2、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
1、根据自己的研究设想进行具体的研究。
一是查询相关文本资料,并运用到自己多媒体教学当中,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二是对自己所带学生的音乐知识能力掌握现状进行详细而深刻的分析,了解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之处以及音乐给他们带来的丰富的情感生活,并根据分析所反馈的信息,找到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方法。
三是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音乐课堂气氛,根据调查研究改进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充实音乐课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在轻轻松松的课堂中学到自己想要学习到的知识。
2、做好研究过程中原始资料的记录、整理和展示,注重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对细节进行反思和改善,反思存在的问题,撰写下一个阶段研究方案。
1、汇总研究成果。
2、撰写总结性的课题研究方案,接受课题研究专家的鉴定。
问卷调查法、访谈、个案研究法、观察法等。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通过我实践和研究,希望探索出一些适合我校学情的音乐课的教学模式,在今后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推广和应用,为学生以后学习音乐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习的快乐开心,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和立项申请书的区别篇十六
受我当医生的父亲的影响,我对医学怀有浓厚的兴趣。最近,我从一些书籍上了解到hp是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致病因子。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更多关于hp的情况。
早在一个世纪前就有人发现胃内存在一种螺旋状微生物,由于长期未能分离而未受到重视。直到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从人的胃活检标本上发现了弯曲状菌,名称几经演变,在 1987年命名为 helicobacter pylori(hp),国内 1991年译为幽门螺杆菌。自从 hp被分离出来后,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已证实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此有关,更有研究证实胃癌也与hp有一定关系。因此,各国在hp的检查、治疗上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1994年hp被wto国际癌病研究机构确定为口类致癌原。由此,我想到是否可以找出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hp的感染。经过转化,变成现在的题目——不同环境对hp感染率的影响。
有资料表明, hp是通过口一口或粪一口途径传播。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工作环境中人口相对稠密,为 hp的感染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是,工作在不同条件下的人群,比如工作、生活条件较好及工作、生活条件较差的人群的hp感染率是否存在不同,研究资料甚少。假如工作、生活环境确实影响hp的感染率,那么,就会给hp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经查阅表明,对不同经济水平、工作环境、生活环境hp感染率的调查资料甚少。已有人调查过不同经济水平及同种职业(临床医师和非临床医师)hp感染率的不同,这些都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1)科学性。严格挑选研究对象,仪器精密(采用13c-ubt呼气检测),检测手段先进,研究组有可比性。
(2)实效性。有资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hp的感染率要高于发达国家,尤其在儿童中,h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急剧递增。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属高感染国家,因此研究预防hp的感染就显得更为重要。
(3)创新性。目前还没有发现有人进行过不同工作、生活环境下hp感染率的对比,我的课题可以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资料。
我对医学及生物都有浓厚的兴趣,并有较多的了解。做事严谨,经过适当培训能胜任精密实验仪器的操作及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有逻辑思维能力,可进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试验在301医院进行,该院胃肠病研究室具有研究所需的高精密度的气体同位素比值质谱仪(girms),该室开展此项工作已有几千例病例的经验积累。
301医院蔡昌豪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从来医院作hp检查的病人中,排除经医生建设检查的病人,以填表问卷方式登记病人的工作性质、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等,分成两组,每组30个人。一组是经济水平高,工作生活环境优越的(主要为复杂的脑力劳动者);另一组是经济水平低,工作生活环境相对差的(主要为简单体力劳动者)。
(1)年龄:岁。
(2)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或大学以上。
(3)工作单位:公司或营销。
(4)经济收入:20**元以下、20**~5000元或5000)元以上。
(5)工作性质: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
(6)工作区人日流量:多或少。
(7)办公室条件;办公室或市场。
(8)家居环境:公寓、宿舍筒子接或平房。
(9)交通工具:私人轿车、公共交通或自行车。
(10)医疗条件:公费指定医院或自选医院。
(11)看医生的条件:有症状、定期健康检查。
(12)对自身健康:重视或无所谓。
(1)年龄20-35岁。
(2)近两周未服用抗生素。
(3)近两周未用制酸药物。
(4)无胃部手术史。
(5)无精神障碍史,能配合完成调查。
(1)确定入选对象后,填写研究知情表。
(2)按要求来医院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3)检测方法:
13c尿素酶呼气试验( 13c- ubt)法。
(4)步骤:检查日空腹,在检查室口服标准试餐,按统一标准采取标本。
(5)基本原理:一般情况下,胃内很少有细菌繁殖,没有尿素酶活性,而即富含尿素酶,能将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尿素分解成nh3和co2,后者在小肠上段黏膜被吸收进入血循环,最后由肺呼出体外,因此口服一定剂量的同位素标记的尿素,应用高灵敏度的特定仪器检测呼出气体中含13c标记的co2,即可判断胃内有无hp感染。13c一尿素是稳定同位素,无辐射作用,对人体无害。13c-ubt对hp的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0%-100%,在临床常规检查hp方面ubt优于组织学检查。
(1)筛选研究对象、13c尿素酶呼气试验检测2~3个月。
(2)实验结果整理分析l~2个月。
(3)撰写论文2个月。
将所有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1)两组hp感染率可能存在差异性,通过分析可以总结出环境对hp感染率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的防治意见。
(2)完成论文报告1篇。
《胃肠病学》、《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与临床》。《不同环境对hp感染率的影响》课题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