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区域医共体解决方案建设方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区域医共体解决方案建设方案模板 第一章 建设背景 1、政策导向 2009 中共中央、国务院 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的通知》, 把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八大支撑之一,要求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 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 财务监管以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
2015 年 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 号),对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2016 年、2018 年国家卫健委相继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发〔2016〕45 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8 号)等文件,指导地方合理布局医疗资源,科学控制大医院规模扩张。统筹区域内医疗资源,网格化组建医联体,以医联体为单元实现医联体内医疗信息共享,防止三级医院“跑马圈地”。建立部门协同机制,调整部分政策形成合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2017 年、2018 年国家卫健委相继《分级诊疗试点评估考核实施方案》(国卫体改发〔2017〕54 号)和《关于印发医疗联合体综合绩效考核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6 号),要求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加强对分级诊疗工作监督指导,强化医联体绩效考核,充分发挥三级公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优势,医院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到基层出诊,有效下沉优质医疗资源,为基层“输血”,使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服务。
同时也发挥三级公立医院技术辐射带动作用,变“输血”为“造血”,针对区域内疾病谱和重点疾病的诊疗需求,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科研和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充分利用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信息化手段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通过不同策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防止三级医院“虹吸效应”。
2018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在医联体内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一是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整合医院信息系统、基层信息系统、专项业务信息系统等信息资源,实现各类健康数据互联互通,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健康医疗服务。二是加快推动基层医疗信息互通共享。
2020 年 7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国卫医发〔2020〕13 号),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逐步实现医联体网格化布局管理。办法明确指出:
. 医联体建设的原则
医联体建设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应当坚持政府主导,根据区域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健康需求实施网格化管理。二是坚持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不变,切实维护和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三是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引导医联体内建立完善分工协作与利益共享机制。四是应当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疾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
. 网格化布局管理医联体的基本原则
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实施网格化布局管理,要按照“规划发展、分区包段、防治结合、行业监管”的原则加以规划、布局、建设。发挥
地市级医院和县级医院以及代表区域医疗水平医院的牵头作用,同时鼓励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各种形式的医联体。
. 医联体管理模式
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应当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整合设置公共卫生、财务、人力资源、信息和后勤等管理中心,逐步实现医联体内行政管理、医疗业务、公共卫生服务、后勤服务、信息系统统一管理,统筹医联体内基础建设、物资采购和设备配置,主动控制运行成本。
2、区域内信息建设现状 以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和国家政策要求为标志,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2000 年前后,医疗机构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大多是单机版的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功能以财务管理和行政统计为主,应用范围仅限于机构内部,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对简单,政策要求也比较少。
第二阶段是 2003~2006 年,伴随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的建设,作为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原始数据的重要来源,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大范围的普及和促进。这个阶段的信息系统主要是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内自上而下的垂直业务系统,如疫情直报、计划免疫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功能以人工录入式的数据采集为主,并且系统之间彼此独立。
第三阶段是 2006~2009 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定位的明确,基层卫生信息系统的功能与医院信息系统之间进行了明确区分,各地陆续开展基层机构硬件、软件和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尝试以“双向转诊”、“服务协同”为目的的小范围信息系统互联,逐步形成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内的信息共享。
第四阶段是 2009 年 5 月原卫生部发布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之后,各地开始探索以电子健康档案共享为目标的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各地开始启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第五阶段是 2009 年之后,在 2009 年新医改方案中明确将卫生信息化作为新医改的“四梁八柱”之一;在 2012 年前,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要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原则,提出“以省为单位,建立涵盖基本药物供应使用、居民健康管理、基本医疗服务、绩效考核等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同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指导意见》发布, 指出“逐步建成覆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要求基本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2015 年 9 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 号),强调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
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目前,各地普遍开展了包括基层医疗卫生系统、村卫生室计算机装备在内的县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基础设施的广覆盖, 机构医护人员的计算机使用水平得到普及,信息化应用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但总体应用水平偏低,亟须提质增效。
首先,应用发展不平衡。存在地区、机构信息系统应用水平差异大,工作人员系统录入工作量大,面向居民主动提供电子健康信息服务、健康管理等便民惠民应用不足。
其次,存在“信息烟囱”现象。各地已建基层信息系统与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条线业务管理系统能够实现数据联通的比例较低;基层机构内部各信息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程度也很有限,无法有效支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动态共享和协同服务开展;此外,部分基层机构采用的信息系统还存在标准规范执行不够, 数据格式不统一,存在信息整合共享难度较大的问题。
最后,基层信息化运维保障能力不足,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3、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虽然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的建设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并已取得成效,但在以“市、县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
基础”的市县一体、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管理,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的要求下,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3.1 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虽然目前基层的信息化系统覆盖率较高,但业务功能可用性不强,系统存在互不相通,数据重复录入,功能不全、功能“割裂”等情况;电子健康档案作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重要信息资源,在动态更新和共享利用上还存在差距;各地在基层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还会面临数据迁移、数据复用困难、缺乏专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缺乏信息化系统运维经费,系统持续更新和维护难以为继等问题。
3.2 区域医疗卫生平台缺乏有效的利用 区域医疗卫生平台是区域内的一项系统工程,但由于区域内各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进展不一,部分地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及健康信息平台还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各医院自行采购的相关系统标准也不尽一致,即使搭建了区域健康信息平台也存在数据质量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区域信息化平台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医疗卫生部门各信息系统也因数据来源不同、统计方法不同、分析算法不同,导致数据的完整性和差异性较大,影响了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制约了区域卫生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增加了数据交换和共享的难度,降低了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整体优势的发挥。
3.3 各业务系统之间整合困难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业务处室按照各自的业务需求进行信息化建设,如 HIS 系统、LIS 系统、PACS 系统、HRP 系统等,虽然提高了处室业务信息化程度,但各纵向信息系统的垂直建设,也导致业务应用系统之间不兼容和信息互通上的复杂化,形成大量“信息烟囱”和“信息孤岛”,影响了医疗服务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国家政策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内部各系统,以及与居民健康卡、远程医疗、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务、新系统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成为县域医共体信息化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3.4 传统的基层医疗信息系统运维成本高 传统的基层医疗信息系统更多的是单机构部署,一旦出问题,运维服务跟不上,业务需求难以及时满足。
第二章 总体建设方案 1、总体设计原则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原则是:遵循《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满足医疗机构间和医院内部信息化实用共享,“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要求。采用多层软件体系架构,能随时适应未来的新的需求调整,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信息服务共享及各种服务的快速整合与快速响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总体架构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
总体架构是整个系统建设的灵魂和基础,总体规划就好比大楼的地基。在总 规划时,需要同时根据 IT 技术和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考虑系统可持续发展, 考虑系统的开放性、扩展性、业务敏捷性等。系统能够适应未来新技术的变化, 能够适应未来不断发展的业务,同时也能够支撑医院规模的扩大。系统框架决定 了系统将来的扩展、对业务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标准性与规范性 逐步构建基于 HL7(国际通用医疗电子数据交换标准),IHE(医疗信息系 统集成标准),ICD10(国际疾病分类编码),SNOMED(医学系统术语标准)等 医疗行业的标准以及卫生部相关标准规范的规范化信息系统。标准规范包括术语 规范、业务规范、技术规范、数据规范、接口规范、运维管理规范等。根据近几
年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版本,需要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整合各种标准规范, 同时完善升级目前已有系统的规范化建设。
(3)先进性和成熟性 应用软件解决方案充分体现面向服务、面向管理的特点,把科学的管理理念 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紧密结合起来。运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和标准化产品,提高 系统性能,延长系统的生命周期和使用价值,适应业务和技术发展方向。
(4)全面性和专注性 应用软件方案设计周到、全面,涵盖业务过程、业务管理、统计查询和决策 支持等各方面的功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通过各种信息平台的整合, 实现全面的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
(5)经济性和实用性
确保系统性能优良、价格合理,保护用户投资。系统设计面向实际,坚持实 用、经济原则。应用软件设计充分考虑用户习惯,为用户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和 丰富的联机帮助,提升系统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6)可靠性和稳定性 设计时采用可靠的技术,系统各环节具备故障分析与恢复和容错能力,在安 全体系建设、复杂环节解决方案等方面考虑全面、切实可行,建成的系统安全可 靠,稳定性强,从而把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降至最低。
(7)安全性和保密性 系统所涉及的数据都是卫生行业的保密数据,因此系统设计把安全性放在首 位,既考虑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也考虑到信息的保护和隔离。在各个层次对
系统访问进行控制,设置严格的操作权限,并充分利用日志系统、健全的备份和恢复策略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8)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 设计时使系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充分考虑系统升级、扩容、扩充和维护 的可行性。针对应用系统涉及用户多、数据量大的特点,还充分考虑到大幅度提 高业务处理的响应速度、统计汇总的速度和精度等实现技术。
(9)灵活性和兼容性 软件设计充分考虑了整个应用系统的灵活性,随用户需求改变而及时调整, 通过合理划分模块,实现应用软件对业务变更或软件技术发展的灵活适应能力。
2、总体目标 结合国家和省市要求,XXXX 医院作为 **x 医联体牵头单位,以 XXX医院为核心的 XXX 区域医联体信息平台的建设,迫在眉睫。
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四川省卫健委会在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以智慧医疗建设为目标的互联互通的区域医共体信息平台建设,合理优化医疗流程,降低医院运营成 本,提高区域内整体的医疗服务质量,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流程的一体化医疗管理体系,实现区域内各医院以现代化信息体系为基础的高速发展,为患者提供...
推荐访问:区域医共体解决方案建设方案范文 解决方案 区域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