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1-02 12:00:03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1  有人说:读书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在课余时间,我有幸拜读了《教育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五篇(范文推荐)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1

  有人说:读书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在课余时间,我有幸拜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这本书阐述了:作为教师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论,转换哪些旧观念。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如何去做?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同时袁先生提出的“知识的综合与知识的综合教育。”也让我颇多受益。书中举了个鲜活的例子:一位教初三数学的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教室的体积有多大?这个问题的每一个具体知识对初三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可是把它们综合起来(先利用身上的尺量出教室的长宽高再计算)解决一个问题时,全班四五十个同学却一筹莫展。这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学生普遍的考试成绩都不低,他们对相当精深的专门知识都能掌握。遗憾的是,在生活中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低,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他们是完全拥有的。”与之相反的是大神探福尔摩斯的例子。福尔摩斯的各种专业知识非常有限,有的甚至为零,却能够无所不通、料事如神,这靠的是在需要的时候他能调动所具有的有限的知识,当他觉得知识不够用时,能及时补充。从这里我也联想到了我自己。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时看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读文学作品,听语文课我是乐在其中,而听其他学科的教研课我就不得已而为之了。因为我一直认为既然自己是语文专任教师,教好我的语文课足已。事实上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提出“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而要使学生能够“沉浸其中”,教师首先要进入这一“境界”。我们不求胜任二三门课程的教学,但有必要熟悉学生所学习的全部内容,能够在学科间相互沟通。

  袁振国教授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事例典型吸引人,文笔通俗而优美,文中所阐述的观点,我觉得有很多自己以前朦朦胧胧仿佛感受到的地方,经他或以事例说明或引经据典般地娓娓道来,不觉大受启发。对于文中倡导的“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有了更深的认识。

  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2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应该是我们老师生存的必须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3

  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我教学十几年,特别明显感觉到教师师德的重要性,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等、*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4

  暑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教育新理念》一书,使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觉得大受启发。

  素质教育提出的是一种新的教育理想,它期望形成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境界。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我国的课堂教学是“去问题教学”,学生没有问题走进课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学生没有问题走出课堂,学生的头脑只是一个储存知识的仓库,这不由得使人们对教育的真正功能产生了深思,在文中,袁教授对此给予了明确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形成与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并且强化以下几点:

  一、加强自身的修养,展现新时代教师的魅力

  教师职业是一种以造就未来新一代人格为特点的职业。老师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形成学生良好人格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积极地从多方面、多渠道充实自己。

  二、爱学生,应做到尊重学生与宽容学生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三、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说过: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每一个学生都是多姿多彩的,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闪光点入手,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品尝成功。老师要用多视角的眼光看待充满生机活力和个性化的学生,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5

  《教育新理念》该书从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名言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进行了分析对比综合,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全书包括五部分,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并且强化以下几点:

  一、终身学习、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教师职业是一种以造就未来新一代人格为特点的职业。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幼儿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幼儿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二、尊重与宽容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意志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1.教师应尊重与宽容幼儿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幼儿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幼儿主动活泼的呈献。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幼儿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幼儿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等、*和的心态对待幼儿;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幼儿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幼儿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2.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有一年,上海市一所市重点中学接待了一个美国的教育代表团,主人特地请了一位优秀的物理特级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的非常精彩,用我们传统的评课标准来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师生互动充分,气氛热烈,教师语言精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课上完了,听课的*老师掌声雷动,钦佩不已。然而美国客人却面无表情,当接待者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观感时,他们说,这堂课老师问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既然如此,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

  美国客人的反问让人振聋发聩。既然学生都能回答,老师还问这些问题做什么?这节课的任教教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可以说代表了我们*教师的上课的最高水*,然而就是这么一节我们认为非常优秀,几乎完美无缺、天衣无缝的课,却让美国客人百思不得其解,一语击中要害!这个要害正是长久以来我们应试教育的弊端的集中体现:我们的学生早已适应了你来问我来答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老师也早已适应了我来问你来答的教学方式。

  在各种各样的公开课中,满堂灌的情况基本上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老师问学生答,这是目前最普遍的情况,表面看起来好像师生互动,气氛比较好,实际上本质没什么改变。这实际上是换了形式的满堂灌。现在,我们的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是,在这样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下,很难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来。我们必须从头反思我们的教育观,我们的学生观。

  3.增强幼儿的学习信心与意志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使幼儿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树立坚强的信心。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依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幼儿都有收获,如激发能力强的幼儿解决难度大的问题,对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要适当地“让其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当孩子理解有困难时教师要说“再想想,再看看”的鼓励话,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学习信心,燃起他们自信的火种,激起他们前进的热情。我们的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很有创造性的。曾经有一位画家对小孩子的画喜欢的不得了。坦率地说,别人怎么也看不出来那些小孩子的画好在什么地方,但是画家说,如果这幅画是一个*画家画出来的,那么他绝对是顶尖画家!也就是说,小孩子都是天生的画家,他们眼中的世界更丰富多彩,更绚丽多姿,而这些世界往往是*所看不到的。

  三、不断实践、重新审视幼儿,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孩子们的礼物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幼儿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幼儿不能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孩子们的礼物。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权威,取消标准答案,让孩子永远不停地问下去,终将成为我们的唯一选择。

  袁振国教授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事例典型吸引人,文笔通俗而优美,文中所阐述的观点,我觉得有很多自己以前朦朦胧胧仿佛感受到的地方,经他或以事例说明或引经据典般地娓娓道来,不觉大受启发。对于文中倡导的“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幼儿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幼儿不能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孩子们的礼物。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权威,取消标准答案,让孩子永远不停地问下去,终将成为我们的唯一选择。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5篇扩展阅读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5篇(扩展1)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3篇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1

  阅读《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我让书中浅显易懂的典型案例深深地吸引住了。本书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读后感受颇深。数学家王梓坤曾说:“读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趣,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在温馨的读书里,我谈谈我的读书收获。

  《国际教育新理念》以我们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国际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具有全面性、启发性、解惑性,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读性。全书包括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三部分,宏观教育理论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两大国际性教育潮流: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创新教育、合作教育、教师专业化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的案例更具可操作性,对我们教师日常展开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我认为具有深层意义的指导作用。

  让我感兴趣的是创新教育和问题教学法。这两个章节让我从中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开展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局限于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已经被证实的,确信无疑的知识,而是应该为了教学生怎样去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讲课不能以让学生回答我们的问题作为目的和方式,而应该引导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培养创造力的教学必须提倡问题教学。思考、创造从问题开始,有了问题才能思考、创造。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更重要。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思维发现力、创造力的表现。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聪明的表现。成功的教学应该是越教学生问题越多,批判精神越强。因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在于它的推陈出新。因此,对于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也许比结果更重要,这就是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真正的素质教育,应把提出问题放在首位,即他比认识、解决问题更重要。

  回顾自己的教学和听课经验,都是师问生答,都是通过问问题检查学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我的问题都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或者问学生:“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我就放心了。而阅读本书让我从中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教师更多的是要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来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要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是最佳的。教师再不能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本书让我看到了课程的重要性,教师的重要性,研究的重要性。只要认真学习,不断反思,找出问题所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一定会越来越融合,越来越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将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争取在教学上有所突破。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5篇(扩展2)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心得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心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1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应该是我们老师生存的必须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2

  在阅读《教学新理念》这本书时,引起我最大关注的,是有关数学的教育。

  之前从来也没有特别地深究过,于是直到看到这本书时,才明白数学的本质竟然是“无中生有”。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从具体的事物里抽象出所谓的信息,进行抽象的加工处理成为我们所要的结果,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一个结果。那么,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通过由浅入深的学习、积累,不断学会新的思考方法(而不是新的知识),用以解决问题。所以,数学应该是一门开放的学科,用积累的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创造性的解决社会中的数学问题。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里,完全背离课本而进行彻底的开放教学是不可能的。孩子们要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才行,所以我想,可以利用教材中所编排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地安排、组织,从中培养孩子们初步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实践活动呢?我思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活动目的,写好活动计划

  每一次实践活动,都绝不可以是无目的无计划的,它必须是为了配合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是为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服务的,必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组织的。同时,每次的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必须如同上课之前的备课一样,为它制订一个详细的活动计划,当然还要顾及计划的合理性、可行性。只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二、帮助学生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

  每次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以相关的数学知识作为活动的基础。那么在活动之前,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把所需的数学知识理一遍。

  帮助学生作相关的知识准备,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前,也可以落实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要看具体的教学实际而定。

  三、准备好实践活动必须的素材

  数学实践活动,是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的活动,这必然要动用许多素材。有时是一些资料,如图片,文字描述,数据统计表等;有时是一些实物,如彩球、细棒等等;有时是一些工具,如器皿,卷尺,以及其他学习用具;有时也会用到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如视频录像等等。在讨论要准备哪些必须的素材时,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思考,集齐大家的智慧,这不也是一个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么?为了能够使数学实践活动顺顺利利的开展,一定要提前把必需的用品准备的妥妥当当,并及时的分配到学生手里,避免手忙脚乱引起混乱。

  四、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要使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极高的参与热情,作为教师还应当精心为实践活动创造一个合适的情境,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买什么电话卡划算”“压岁钱怎么花”;可以说一个故事,把需要解决的难题融入到故事中去,激起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可以开展角色游戏,如“小小快餐店”;当然也可以把学生领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去发现简单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观察、测量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一个学习的情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情境是否有趣,是否有吸引力,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热情。

  五、做好实践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从烦闷枯燥的课堂学习走进活泼有生趣的实践活动中,难免他们会出现主动性过强,情绪激动的情况,也就是常说的“收不住”,那么教师就要做好活动的组织者,在实践活动之前就应当提出相关要求,制订一些与活动有关的规则,活动中更要加强督促和学生之间的互相督促,使学生做到张驰有度。

  六、及时做出实践活动的总结

  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前,一定要及时对这次数学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的表现,如学习情绪、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一定的表扬、肯定和鼓励,以激发他们以后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要对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所解决的问题,或者是研究的结果,都要进行一个精确的概括,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总结可以由教师来说,当然教师也可以把这个机会放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陈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显然后者优于前者。

  总之,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多少的反馈,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实际运用。在活动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一定的培养。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3

  根据教育局举行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专业技能大练兵”三大活动要求,暑假我自学了《教育新理念》一书。《教育新理念》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名言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从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与学的理念上为我们作了详尽的阐述,使我们认识到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不断自我更新,及时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

  袁振国先生文中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他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如: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学生屡屡获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学生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意义上的知识科技创新,以致于在最近的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中,美国得了100分,日本得了72分,德国得了54分,俄罗斯得了25分,*仅得了20分。……*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这些事例在阅读的过程中,很能引起我的共鸣。两种不同的问法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我国的家长关心的是孩子有没有完成老师给的学习任务,我们老师关心的是如何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教科书就成了权威知识发布的载体。而国外的许多教育却从能不能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拓道路等方面来考虑学习的意义。难怪我国学生在国际奥赛中屡屡摘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我国在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得分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在我们周围的确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只是我们有时视而不见,懒得思考而已。《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还为我们教育者进行了剖析,就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作为一位教师,我在阅读了此书后不禁反思:我们的孩子喜欢怎样的教育?因而,我,更应该是我们,要从中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开展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已经被证实的,确信无疑的知识,而是应该为了教学生怎样去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讲课不能以让学生回答我们的问题作为目的和方式,而应该引导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教育是什么?赞可夫曾经说过: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仅让儿童完成教师的要求而且使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发展。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应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余地,让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时代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的教师和充满科学与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就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我们提倡孩子“思维无禁区”,让孩子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让我们记住苏格拉底说的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的确,《教育新理念》让我认识到了对于面向未来的教育,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比解决教师给学生的问题更重要;教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4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告诉我们:听课和分析课是他的每日工作,并且指出听课和分析课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发展教师的经验,把个别教师的经验变成集体的财富,用以丰富全校的创造性的实验。

  对课堂的有效评价与分析,有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学生情况。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对课堂的反思,同时,我们要求学校领导应该经常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听课和分析课,也提倡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与评价分析。因为领导的评价与分析(有效的课堂评价)犹如站在高台俯瞰,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与创造性活动;教师的评价与分析则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提高。

  课堂不是产品,而是一个制作产品的过程,教育的真正产品是学生。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课堂评价的尺度,要树立正确的评价思想,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课堂评价的宗旨不应仅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定性结论,要着眼于教学的过程,着眼于教师在课堂上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着眼于为教师今后的教育教学指明方向。

  从这些年的从教经历中,我想对课堂评价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评价应激发起教师的探索兴趣和分析本身工作的兴趣。

  因为课堂不是产品,而是制作产品的过程,教师是工艺师。因此,我们在对课堂评价时,要以激发教师的兴趣为目的,让教师对自身工作的分析产生兴趣,因为只要教师能分析自己课的优点和缺点,分析自己跟学生的相互关系中的问题,那他的教学就可以说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因此,在进行课堂评价时,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价。

  1、课堂评价应关注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和广度。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该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用心教好教材,传授知识。而在新课标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它显示了我国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传统的教学就是“确定目标,传授知识,完成任务”,就可以说教好了教材,就是一位称职的教师。而用教材教则不一样,教材只是一个参考,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当地情况、自身条件开发教材,发展学生的能力。

  在课堂评价中,要看师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占有量,以及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程度,要看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的交流与结合,要看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对课程相关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情况,要看师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评价时,不能断章取义,在发表意见之前,要有对一课的教学流程有全面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一课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在一堂课的时间,往往需要好几课时,特别是当我们准备就某一个主题想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时,就要自始至终听完教师对一课的教学安排,还要听听教师的意见,包括对课的认识、分析、把握以及使用技巧的设计。还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听听学生的反馈信息,主要了解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与培养。这样才能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性的评价。

  2、关注师生合作学习的对话与交流

  新课标最核心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教师是*等中的首席”。这就明确了教师的角色与地位——教师是学生的大朋友。在课堂评价中要看这一思想的落实情况,就要关注几个要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具体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从两个方面去考察:

  第一,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的朗读与欣赏。特别是学生对文本有感情地朗读情况,因为从很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分析,他们之所以理解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本内容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无法正确流利地朗读,就不能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因为学生如果对朗读都非常吃力,他还有什么精力去思考呢?如果学生不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就不可能做到深入理解与思考,当然也就无法完成对话与交流。在课堂评价中要把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因素,要看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的情况,要看学生在朗读中的情感陶冶,要看学生在朗读中的理解与思考,要看学生在朗读中学习与提高。

  第二,关注师生之间的讨论合作学习情况。现在有些教师为了赶时髦,每堂课必有讨论,但对讨论的内容却是泛泛而谈,走形式。课堂上轰轰烈烈,下课后学生一无所获。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忌讳的。因此,我们在听课时,不要做一个居高临下的旁听者,只看形式,不重内容,一定要深入到同学们的讨论中去,关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是积极参与还是被动接受,对问题的认识是深入还是肤浅,是泛泛而谈还是深思熟虑,是人云亦云还是独立思考,这些都应该成为对课堂进行有效评价的重要内容。此外,还要看教师对讨论的把握,是否和学生一起交流,既关注全局,又注意个别;是否给足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和空间;是否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等等。

  3、关注课堂上学生情感的发展

  在许多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讲台上煞费苦心地讲解、表演,学生毫无表情地配合、接受。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抽一名学生画画后,教师表扬他“画得好”,全班同学就竖起大姆指说两遍“XX,你真棒!”课后,我问同学们你觉得他真的比自己好吗?有的同学说:“教师说好,就是好吧。”我又问另一位同学:“你能画得比他更好吗?”那个同学回答我:“当然能”。“那你为什么还赞扬他呢?”“教师是这样要求的。”可见,学生的表扬是言不由衷的,只是为了表演给教师看的。如此课堂,如何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

  有效的课堂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与督促。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要把学生内心情感的调动作为一个重要的尺度。要着重考察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把学生情感的变化作为自己教学的内容;是否根据学生感情的发展确立教学进度;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的语言是否对学生心灵产生震撼。

  4、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在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考察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并不是要大家忽略语文的工具性。课堂上,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与运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以及文学的语修逻文仍然是我们课堂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文学习关系到其它自然学科的理解,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人文性,只重文学欣赏,围绕文本大谈理想人生,而忽略了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那不成为一堂德育课了吗?我认为这无疑是丢了西瓜捡芝麻,是完全不足取的。

  二、课堂评价应采取领导、教师、学生相结合的方式。

  课堂评价的宗旨是激发教师的探索兴趣,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评价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时,不能搞一言堂,要树立对话与交流的思想,包括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主要是大家共同分析课堂的得失,分析教学方法的运用,帮助教师完成自我反思与提高。还包括领导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主要是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心理接纳程度,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学生对课堂的认识与评价。

  三、课堂评价应采取评语导向的发展性评价,杜绝定性定量的结论式评价。

  现在有许多学校在制定教师的过程管理中都有课堂评价一栏,这是对教师教学的检查与督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与有效的课堂评价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学校领导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多数情况是集中听一堂课,然后评定分数,就算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考查与考核,这是极其片面的。我们对教师的课堂进行听课与分析要成为领导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为了某种竞赛的目的而设。对教师进行听课与分析要成为教学常规工作,但不能以一抵十,以偏概全。对课堂评价应注重与教师的交流,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激发教师兴趣为宗旨,怎么能以一次听课就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定性定量的结论呢?课堂评价应更多的是为教师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评价应尽可能地采用发展性的评语,让教师树立信心,明确努力的方向。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5

  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位置,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本书也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一、做学习型的教师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和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做欣赏型的教师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是真正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学生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好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出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几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做善问型的教师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6

  我读完袁振国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后收获颇多!书中这样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教师绝不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应该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自己独特的追求,有独立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丰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辉,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师境界。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比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怎样转化差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对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战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师作为促进者,应当冷静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及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其二,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以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具有合作精神。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则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研究。

  二、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将重新建立教学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三、联系教学,不断摸索和探讨

  1、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2、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因此,我想在一节课中,如果自始至终都采用多媒体,那就不能称是一节好课,至少说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是多变的。所以,教学上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合适的方法,而不是我们用了多少方法。

  3、教学不要过于形式化,注意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有时我们老是想着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用什么手段去体现,往往就没有注意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我们的学生能全面发展。只要能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就是好课。在许多课上,正是由于我们教师想得太多,因此使教学活动变得只有形式而没有了真正的内容,就像是一套好看的衣服,却没有一个相称的身材人去穿它,那么衣服的美又如何体现呢?衣服,我们知道只要穿得得体就会很好看。同样,我们教学模式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只要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想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或进步,而不是去考虑用什么方法去体现新课程标准。

  总之,如何达到一种“真正教师”的境界,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7

  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我教学十几年,特别明显感觉到教师师德的重要性,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等、*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8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应该是我们老师生存的必须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位置,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因为我是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这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其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是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5篇(扩展3)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心得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1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应该是我们老师生存的必须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2

  在阅读《教学新理念》这本书时,引起我最大关注的,是有关数学的教育。

  之前从来也没有特别地深究过,于是直到看到这本书时,才明白数学的本质竟然是“无中生有”。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从具体的事物里抽象出所谓的信息,进行抽象的加工处理成为我们所要的结果,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一个结果。那么,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通过由浅入深的学习、积累,不断学会新的思考方法(而不是新的知识),用以解决问题。所以,数学应该是一门开放的学科,用积累的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创造性的解决社会中的数学问题。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里,完全背离课本而进行彻底的开放教学是不可能的。孩子们要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才行,所以我想,可以利用教材中所编排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地安排、组织,从中培养孩子们初步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实践活动呢?我思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活动目的,写好活动计划

  每一次实践活动,都绝不可以是无目的无计划的,它必须是为了配合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是为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服务的,必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组织的。同时,每次的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必须如同上课之前的备课一样,为它制订一个详细的活动计划,当然还要顾及计划的合理性、可行性。只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二、帮助学生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

  每次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以相关的数学知识作为活动的基础。那么在活动之前,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把所需的数学知识理一遍。

  帮助学生作相关的知识准备,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前,也可以落实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要看具体的教学实际而定。

  三、准备好实践活动必须的素材

  数学实践活动,是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的活动,这必然要动用许多素材。有时是一些资料,如图片,文字描述,数据统计表等;有时是一些实物,如彩球、细棒等等;有时是一些工具,如器皿,卷尺,以及其他学习用具;有时也会用到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如视频录像等等。在讨论要准备哪些必须的素材时,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思考,集齐大家的智慧,这不也是一个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么?为了能够使数学实践活动顺顺利利的开展,一定要提前把必需的用品准备的妥妥当当,并及时的分配到学生手里,避免手忙脚乱引起混乱。

  四、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要使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极高的参与热情,作为教师还应当精心为实践活动创造一个合适的情境,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买什么电话卡划算”“压岁钱怎么花”;可以说一个故事,把需要解决的难题融入到故事中去,激起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可以开展角色游戏,如“小小快餐店”;当然也可以把学生领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去发现简单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观察、测量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一个学习的情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情境是否有趣,是否有吸引力,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热情。

  五、做好实践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从烦闷枯燥的课堂学习走进活泼有生趣的实践活动中,难免他们会出现主动性过强,情绪激动的情况,也就是常说的“收不住”,那么教师就要做好活动的组织者,在实践活动之前就应当提出相关要求,制订一些与活动有关的规则,活动中更要加强督促和学生之间的互相督促,使学生做到张驰有度。

  六、及时做出实践活动的总结

  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前,一定要及时对这次数学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的表现,如学习情绪、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一定的表扬、肯定和鼓励,以激发他们以后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要对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所解决的问题,或者是研究的结果,都要进行一个精确的概括,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总结可以由教师来说,当然教师也可以把这个机会放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陈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显然后者优于前者。

  总之,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多少的反馈,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实际运用。在活动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一定的培养。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3

  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我教学十几年,特别明显感觉到教师师德的重要性,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等、*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4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告诉我们:听课和分析课是他的每日工作,并且指出听课和分析课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发展教师的经验,把个别教师的经验变成集体的财富,用以丰富全校的创造性的实验。

  对课堂的有效评价与分析,有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学生情况。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对课堂的反思,同时,我们要求学校领导应该经常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听课和分析课,也提倡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与评价分析。因为领导的评价与分析(有效的课堂评价)犹如站在高台俯瞰,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与创造性活动;教师的评价与分析则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提高。

  课堂不是产品,而是一个制作产品的过程,教育的真正产品是学生。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课堂评价的尺度,要树立正确的评价思想,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课堂评价的宗旨不应仅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定性结论,要着眼于教学的过程,着眼于教师在课堂上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着眼于为教师今后的教育教学指明方向。

  从这些年的从教经历中,我想对课堂评价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评价应激发起教师的探索兴趣和分析本身工作的兴趣。

  因为课堂不是产品,而是制作产品的过程,教师是工艺师。因此,我们在对课堂评价时,要以激发教师的兴趣为目的,让教师对自身工作的分析产生兴趣,因为只要教师能分析自己课的优点和缺点,分析自己跟学生的相互关系中的问题,那他的教学就可以说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因此,在进行课堂评价时,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价。

  1、课堂评价应关注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和广度。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该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用心教好教材,传授知识。而在新课标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它显示了我国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传统的教学就是“确定目标,传授知识,完成任务”,就可以说教好了教材,就是一位称职的教师。而用教材教则不一样,教材只是一个参考,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当地情况、自身条件开发教材,发展学生的能力。

  在课堂评价中,要看师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占有量,以及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程度,要看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的交流与结合,要看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对课程相关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情况,要看师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评价时,不能断章取义,在发表意见之前,要有对一课的教学流程有全面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一课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在一堂课的时间,往往需要好几课时,特别是当我们准备就某一个主题想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时,就要自始至终听完教师对一课的教学安排,还要听听教师的意见,包括对课的认识、分析、把握以及使用技巧的设计。还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听听学生的反馈信息,主要了解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与培养。这样才能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性的评价。

  2、关注师生合作学习的对话与交流

  新课标最核心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教师是*等中的首席”。这就明确了教师的角色与地位——教师是学生的大朋友。在课堂评价中要看这一思想的落实情况,就要关注几个要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具体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从两个方面去考察:

  第一,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的朗读与欣赏。特别是学生对文本有感情地朗读情况,因为从很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分析,他们之所以理解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本内容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无法正确流利地朗读,就不能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因为学生如果对朗读都非常吃力,他还有什么精力去思考呢?如果学生不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就不可能做到深入理解与思考,当然也就无法完成对话与交流。在课堂评价中要把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因素,要看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的情况,要看学生在朗读中的情感陶冶,要看学生在朗读中的理解与思考,要看学生在朗读中学习与提高。

  第二,关注师生之间的讨论合作学习情况。现在有些教师为了赶时髦,每堂课必有讨论,但对讨论的内容却是泛泛而谈,走形式。课堂上轰轰烈烈,下课后学生一无所获。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忌讳的。因此,我们在听课时,不要做一个居高临下的旁听者,只看形式,不重内容,一定要深入到同学们的讨论中去,关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是积极参与还是被动接受,对问题的认识是深入还是肤浅,是泛泛而谈还是深思熟虑,是人云亦云还是独立思考,这些都应该成为对课堂进行有效评价的重要内容。此外,还要看教师对讨论的把握,是否和学生一起交流,既关注全局,又注意个别;是否给足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和空间;是否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等等。

  3、关注课堂上学生情感的发展

  在许多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讲台上煞费苦心地讲解、表演,学生毫无表情地配合、接受。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抽一名学生画画后,教师表扬他“画得好”,全班同学就竖起大姆指说两遍“XX,你真棒!”课后,我问同学们你觉得他真的比自己好吗?有的同学说:“教师说好,就是好吧。”我又问另一位同学:“你能画得比他更好吗?”那个同学回答我:“当然能”。“那你为什么还赞扬他呢?”“教师是这样要求的。”可见,学生的表扬是言不由衷的,只是为了表演给教师看的。如此课堂,如何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

  有效的课堂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与督促。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要把学生内心情感的调动作为一个重要的尺度。要着重考察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把学生情感的变化作为自己教学的内容;是否根据学生感情的发展确立教学进度;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的语言是否对学生心灵产生震撼。

  4、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在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考察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并不是要大家忽略语文的工具性。课堂上,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与运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以及文学的语修逻文仍然是我们课堂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文学习关系到其它自然学科的理解,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人文性,只重文学欣赏,围绕文本大谈理想人生,而忽略了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那不成为一堂德育课了吗?我认为这无疑是丢了西瓜捡芝麻,是完全不足取的。

  二、课堂评价应采取领导、教师、学生相结合的方式。

  课堂评价的宗旨是激发教师的探索兴趣,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评价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时,不能搞一言堂,要树立对话与交流的思想,包括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主要是大家共同分析课堂的得失,分析教学方法的运用,帮助教师完成自我反思与提高。还包括领导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主要是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心理接纳程度,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学生对课堂的认识与评价。

  三、课堂评价应采取评语导向的发展性评价,杜绝定性定量的结论式评价。

  现在有许多学校在制定教师的过程管理中都有课堂评价一栏,这是对教师教学的检查与督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与有效的课堂评价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学校领导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多数情况是集中听一堂课,然后评定分数,就算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考查与考核,这是极其片面的。我们对教师的课堂进行听课与分析要成为领导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为了某种竞赛的目的而设。对教师进行听课与分析要成为教学常规工作,但不能以一抵十,以偏概全。对课堂评价应注重与教师的交流,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激发教师兴趣为宗旨,怎么能以一次听课就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定性定量的结论呢?课堂评价应更多的是为教师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评价应尽可能地采用发展性的评语,让教师树立信心,明确努力的方向。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5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应该是我们老师生存的必须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位置,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因为我是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这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其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是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6

  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位置,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本书也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一、做学习型的教师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和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做欣赏型的教师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是真正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学生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好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出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几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做善问型的教师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7

  根据教育局举行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专业技能大练兵”三大活动要求,暑假我自学了《教育新理念》一书。《教育新理念》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名言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从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与学的理念上为我们作了详尽的阐述,使我们认识到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不断自我更新,及时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

  袁振国先生文中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他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如: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学生屡屡获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学生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意义上的知识科技创新,以致于在最近的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中,美国得了100分,日本得了72分,德国得了54分,俄罗斯得了25分,*仅得了20分。……*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这些事例在阅读的过程中,很能引起我的共鸣。两种不同的问法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我国的家长关心的是孩子有没有完成老师给的学习任务,我们老师关心的是如何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教科书就成了权威知识发布的载体。而国外的许多教育却从能不能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拓道路等方面来考虑学习的意义。难怪我国学生在国际奥赛中屡屡摘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我国在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得分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在我们周围的确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只是我们有时视而不见,懒得思考而已。《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还为我们教育者进行了剖析,就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作为一位教师,我在阅读了此书后不禁反思:我们的孩子喜欢怎样的教育?因而,我,更应该是我们,要从中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开展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已经被证实的,确信无疑的知识,而是应该为了教学生怎样去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讲课不能以让学生回答我们的问题作为目的和方式,而应该引导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教育是什么?赞可夫曾经说过: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仅让儿童完成教师的要求而且使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发展。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应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余地,让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时代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的教师和充满科学与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就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我们提倡孩子“思维无禁区”,让孩子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让我们记住苏格拉底说的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的确,《教育新理念》让我认识到了对于面向未来的教育,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比解决教师给学生的问题更重要;教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8

  我读完袁振国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后收获颇多!书中这样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教师绝不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应该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自己独特的追求,有独立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丰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辉,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师境界。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比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怎样转化差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对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战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师作为促进者,应当冷静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及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其二,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以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具有合作精神。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则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研究。

  二、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将重新建立教学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三、联系教学,不断摸索和探讨

  1、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2、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因此,我想在一节课中,如果自始至终都采用多媒体,那就不能称是一节好课,至少说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是多变的。所以,教学上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合适的方法,而不是我们用了多少方法。

  3、教学不要过于形式化,注意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有时我们老是想着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用什么手段去体现,往往就没有注意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我们的学生能全面发展。只要能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就是好课。在许多课上,正是由于我们教师想得太多,因此使教学活动变得只有形式而没有了真正的内容,就像是一套好看的衣服,却没有一个相称的身材人去穿它,那么衣服的美又如何体现呢?衣服,我们知道只要穿得得体就会很好看。同样,我们教学模式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只要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想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或进步,而不是去考虑用什么方法去体现新课程标准。

  总之,如何达到一种“真正教师”的境界,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5篇(扩展4)

——教育理念的心得体会10篇

教育理念的心得体会1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在课余时间,我有幸拜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这本书阐述了:作为教师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论,转换哪些旧观念。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如何去做?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1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这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学生普遍的考试成绩都不低,他们对相当精深的专门知识都能掌握。遗憾的是,在生活中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低,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他们是完全拥有的。”与之相反的是大神探福尔摩斯的例子。福尔摩斯的各种专业知识非常有限,有的甚至为零,却能够无所不通、料事如神,这靠的是在需要的时候他能调动所具有的有限的知识,当他觉得知识不够用时,能及时补充。从这里我也联想到了我自己。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时看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读文学作品,听语文课我是乐在其中,而听其他学科的教研课我就不得已而为之了。因为我一直认为既然自己是语文专任教师,教好我的语文课足已。事实上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提出“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而要使学生能够“沉浸其中”,教师首先要进入这一“境界”。我们不求胜任二三门课程的教学,但有必要熟悉学生所学习的全部内容,能够在学科间相互沟通。

  袁振国教授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事例典型吸引人,文笔通俗而优美,文中所阐述的观点,我觉得有很多自己以前朦朦胧胧仿佛感受到的地方,经他或以事例说明或引经据典般地娓娓道来,不觉大受启发。对于文中倡导的“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理念的心得体会2

  空闲时间我认真阅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通过阅读使我深刻的体会到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只有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才能与时代同步,才能有足够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改变与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位年轻人来到一个地方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位年轻人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这位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一旁的人很诧异的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人家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当你以批评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学生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无疑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了。

  目前,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有时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学生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问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

  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通过阅读《教育新理念》这本书对我真的收获不浅!

教育理念的心得体会3

  1、 深入了解学生

  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指出,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的问题。所以,在当今社会,对于现在的学生,民主的师生关系显得更为重要。

  才能看到学生所看到的,听到学生所听到的。要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走近他们的心灵,学生就是一名教师用一颗火热的心,一腔赤忱的情在学生心灵上播洒阳光和雨露。

  我们 在看学生时,就会发现学生的“长处”,就会学会用放大镜去看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赏识学生,这样才能建立*等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亲近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

  2、 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我对《教育新理念》一书中提出的“不直接回答问题”的例子感受颇深。*时,有学生向我提出不懂的问题,我总喜欢尽自己所能告诉学生,让学生满意为止,还自认为尽到了责任。事实上,送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寻找答案,远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

  3、 教育的多样性

  《教育新理念》一书中指出:哲学在于欣赏哲人的思想智慧,欣赏观察和分析世界的多种视角。它是一门使人的灵魂生辉的课程。而现实教学中,它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却没有成为教学的重点。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尊重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跳跃,生命价值的升华。

  《教育新理念》一书中指出: 教育本身的多样性、个性化的特点要求教师承认多样性、认同个性化。如果我们忽视多样性,教学中非要给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失去的将是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这种多样性、认同个性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很显然,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孔子”,这是创造的动力和创造的空间。

  《教育新理念》一书中指出: 教育是技能的教授,更是生命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传递的是心灵交流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这种情感的交流,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育理念的心得体会4

  郭思乐教授指出:“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自学出来的。”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我从事教育工作也已经二十年了。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你在这儿教的他们毫无兴趣,他们在那儿学的也是毫无兴趣可言,而且各方面能力都很差。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呢?自从我于2011年三月有幸参加了我们镇开展的《“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个课题才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听了课题负责人张春芳老师对生本教育理念的阐述,才懂得“生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后来又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他指出:“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自学出来的。”对生本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体会。以后又通过观摩了一些生本教育示范课,进一步感受了生本课,并且通过个人阅读有关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以及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在学习过程中,有两个方面我的体会颇深,其中一方面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目前,我所任教的是我所在支教学校的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由于是农村学生,本来就有点胆怯,知识面窄,学习也不够积极主动,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不高,甚至有时没人举手,有时我在课上提出一个并不是特别难的问题,举手主动回答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即使回答,答案也往往不是经过认真思考之后的结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我提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没有一个学生回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有的学生会答,但是害怕答错被其他人耻笑,还有的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差,不能流利回答,也就是会算就是不会表达,也是因为由于我们在课堂上知识点讲解的过细,很少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学生连听课都不愿意,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

  另一方面,有时在低年级的数学课中,我们一节课的内容并不是很多,往往表面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已经掌握了学习内容。一节课上完后,真正掌握新授知识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在学习中会频频犯错,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也总是以批评、训斥为主。但他们所犯的错误还是会出现。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郭思乐教授的"新错误观"--"评研"的理论基础。他说:"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就激发了思考。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真知。他提到:“传统上,我们总要求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这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生本”的学生,我们给他这样的机会,使他们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次或长期地反复式提高来完成。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逐步地去感悟。我也有孩子,我发现,我的孩子在小时候我很有耐心对于他所犯的一些错误也会宽容的对待,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反而变得越来越急躁,失去了原有的耐心,一旦他学习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颤!这可能我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病吧,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对待,何况是其他孩子呢!其实小学生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也是从模仿跟学,到尝试自己做,反复练习后才可以获得正确的答案,并能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个过程中,自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评研",正是体现了对儿童学习人格的尊重,为他们提供了"出错"和"改错"的机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教学中,我觉得我应该一改以往的教学作风,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我的学生应该多一些理解、宽容和耐心,允许他们犯错误,而且是可以多次犯错。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理念的心得体会5

  当今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自觉性。学习了教育新理念,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不少的知识。下面是我对这次学习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要学会尊重、宽容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等、*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二、对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认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只要课前认真备课、上课环节比较完美、课后布置一些作业就是一节好课。至于学生能否学到多少有用知识、能力能否提高却不在思考之列。若按这种教学,表面上看是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仍是“应试教育”的翻版,只不过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正所谓拉“素质教育”之大旗,做“应试教育”之虎皮。为此,我通过不断的学习,才真正的认识到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含义。因为知识才是人们真正的认知的结果。而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大多数教师往往太注重认知结果的教学了。如果在知识发展缓慢的时候,有这样的想法还有情可原,那么,在知识和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这就不能容忍了。因为学生学到的仅是知识大海的一粟,而缺乏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跟不上快速更新时代的步伐。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因为知识才是真正启发学生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才能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对新时代教师的认识

  在逐步实现网络教育的今天,我们还有部分教师满足“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陈旧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教学既简单,又省事。但殊不知,这种简陋的、过时的落后教学,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就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方可使用。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哪个学校没有一到几个多媒体教室,可这些配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多功能教室却完全成了摆设,像装有漂亮鲜花的花瓶,仅供人欣赏而已,没有更多的使用价值。当然,多功能教室也有发挥作用的时候,那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来现代化验收时,学生才有可能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快乐地学习、才能感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造成的,如多媒体上课,制作课件是一件繁而难的事,或部分教师不求上进,不能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学习电脑的操作,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家教或在“围城”里面酣战,可对课件的制作却一窍不通。导致这种对多媒体教学不感兴趣的现象,造成有限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充分使用。这种结果要不了几年,设备老化,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素质下降,最终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现代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感触很深,体会颇多。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教育教学新理念对现代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和生存,才能紧跟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才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理念的心得体会6

  为全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海门市法院紧密联系法院工作实际,要求全院干警在司法活动中要始终做到“五个坚持”,以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坚持公正司法,确保案件质量。该院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广大法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保障公正司法的各种有效的监督防范机制。加强审判管理工作,有效发挥审判质量效率指标体系对审判工作的约束作用。

  二是坚持为民司法,落实便民措施。通过实行上门立案、巡回审判、预约开庭、司法救助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制度,认真落实各种司法便民、利民措施,方便群众诉讼,切实解决群众参与诉讼中遇到的困难和民事判决执行难问题,真正做到“公正司法,一心为民”。

  三是坚持高效司法,提高审判效率。积极推进审判方式改革,建立和完善高效快捷的审判运行机制;加强案件审限的管理,建立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提高审限内的结案速度;建立案件繁简分流机制,通过组建专业化合议庭,缩短办案周期,提高办案效率。

  四是坚持文明司法,树立法官形象。认真执行《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法官行为规范》(试行),大力倡导司法礼仪,规范法官言行;加强和改进*工作,多渠道、多形式接待*群众和当事人,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加大诉调对接工作力度,切实转变审判作风,确保审判工作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五是坚持廉洁司法,确保队伍纯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法官对贪赃枉法行为不愿为、不必为、不敢为、不能为的激励、保障、惩处和制约机制。不断加大监督和查处力度,对利用审判权、执行权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损害当事人利益的人和事坚决严肃查处,一抓到底。

教育理念的心得体会7

  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是为了更好的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此,我科积极组织全科同志加强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通过学习,本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单位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行政,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民利益,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正义。公*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正义的防线;把公*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机会公*、规则公*、分配公*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保障体系;把公*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我国是一个法制统一的国家,建设法治社会要在国家统一的法制框架下加以推进,保证国家宪法和法律严格实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确保法治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教育理念的心得体会8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过程。发达的法律文化,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是法治国家的思想文化基础和重要标志。

  政法干警的法律意识体现在日常的执法工作中,而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执法,难点和重点也是执法。执法必严,是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执法必严一是讲执法要严肃,即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忠实于法律的精神严肃认真地、一丝不苟地执行法律。二是执法严格,这可分以下四个基本的要求,即正确、合法、合理、公*公正。正确,首先是指查清事实真相,事实认定正确,证据确实充分,这是正确适用法律的前提;其次是指正确理解法律,准确适用法律,这是执法的中心内容;再次是指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合法,是指机关要依照法律规则原则从事执法活动,不得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更不得贪赃枉法;执法过程要符合程序法的规定和要求;执法结果要符合实体法的原则和精神。合理,是指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执法要符合公共道德和社会公益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和实际需要。公*公正,是指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等,对各方当事人一视同仁,同样的情况同样对待,同样的案件同样处理。

  我作为一名政法干警更要树立公*公正意识。“法贵于行,行重于正。”司法的公*公正是法治的永恒主题,是执法活动的灵魂和最高价值目标,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途径和最后保障。在具体的执法工作中,无论是打击犯罪,还是保护人民,只有坚持公*公正,才能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以实现和得到有效维护。这一点与执法为民是相辅相承的。因为只有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正确的价值观、执法观、利益观,才能在权与法错位、利与法倾斜、情与法倒置等矛盾和冲突中,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的捍卫和维护法律尊严,真正做到不为权所迫,不为利所诱,不为情所扰,秉公执法。

  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服务大局意识。*同志强调:“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大局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破坏大局就是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时刻牢记自己的执法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加强党性观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虽然我现在还不是党员,但我时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和含义,不断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记在心,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党员。

教育理念的心得体会9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山西省举办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的学习。通过学习,我明白了网上学习的重要和快捷。在培训学习中,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厚实文化底蕴、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技能知识、结交了新朋友。

  一、通过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

  网络研修,好处多多。在培训中我学到了不少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深入理解了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环节的内容和作用;掌握了教学目标的分析方法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阐述方法。掌握了学习者主要特征因素的分析方法,以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特点。这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支撑,对今后教学工作也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思考。

  二、通过培训,提升了更多新的技能知识。

  原来,我对于计算机方面的操作只是停留在一些基本的层面上,例如用word设计一篇教案,用ppt制作课件,用excel统计学生考试成绩等。通过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的各个模块的学习,让我对freemind、word、frontpage等工具的操作更加熟练,教学资源的搜集途径了解更多,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流程更加熟悉。

  三、通过培训,结交了很多朋友。

  此次学习培训让我感受到了网络培训的魅力,有幸认识了培训老师和指导老师,也认识了很多朋友,初步掌握了小组论坛的交流方法。通过和他们的沟通与了解,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所以说,要感谢这次培训。

  在这个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作为教师,不学习更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希望今后多一些这样培训,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学习是一种收获,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

  教育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归纳、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理性认识,是由概念、命题、原则等构筑的系统的理论结构,反映了教育活动现象背后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为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落实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必须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按照教育规律和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设计教育活动,调制教育行为。具体说,学习教育理论的意义有如下几点:

  一、认识教育现象。

  教育理论的发展源远流长,到近代,教育学已经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并不断分化综合,产生了众多的边缘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工艺学、教育社会学等。学习和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可以加深我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认清教育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等各种基本关系,避免因认识的混乱带来实际行动的偏差。正确的认识是成功的教育活动的前提。

  二、解释教育问题。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出不同特征。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又面对众多智力、才能、志趣、性格各不相同的发展变化着的学生,他们受到来自不同的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想正确解释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了解事情的原委,抓住问题的关键,作出正确的判断,就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

教育理念的心得体会10

  一、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

  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教育无小事。

  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等的。

  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等的志同道合者。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始终在做着一个"好学生"。多年来,在教学工作的同时,我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这股春风吹来之后,我更感觉到如鱼得水,反复翻阅新课标,领会其中的真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我都积极参加其次,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客观的影响。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束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完善教学能力,明确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

  教育行为是在教师自我临近下的一种有选择的技术,是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教学的经验,知识而形成的一整套操作技巧,我们只有善于设计教学,善于研究教材,选择合理的教法,学法,灵活地运用讲解、提问、练习、复习、谈话,编制试卷等技术,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才能表现出高水*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技术,而且这种教学技术与行为的发展组合,便会产生一种寓于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甚至学术能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境界。使学生不仅生动的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五、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

  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总之,继续教育学习的收获是非常丰富,它引发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然而,憧憬未来,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毕竟这些思考和理论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和运用,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我想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5篇(扩展5)

——音乐教育读书心得5篇

音乐教育读书心得1

  一、《*音乐教育》是音乐教师的良师益友。

  音乐审美教育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中,体现在音乐教育教学的活动中,音乐教学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教学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在这些方面,*音乐教育专刊为音乐教师提供了及时的帮助和引领的作用。对于我们及时了解教改动态,教育资源教育信息等提供了通畅的渠道。是音乐教师的良师益友。

  二、资源丰富、内容广泛,是音乐教师教学的资源库。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信息量大,交流面广,教师不用走遍千山万水便可知各地区的教育教学动态,帮助教师作好教学交流,可以看到全国各省市地区的音乐教育成果,为音乐教师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台。

  三、教学研讨气氛浓厚,为一线的教师提供了教学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音乐课教学的确比以前鲜活了许多,可是在深入一线听课的过程中却也发现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如果音乐教改抓的只是表面的轰轰烈烈,忽视了音乐的本原——音乐性,那将是可怕又可悲的事。音乐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音乐的想象力、还要引导学生提高学习音乐的意志力、音乐的表现力等。音乐是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关注音乐”,就是要仅仅围绕音乐的特点实施教学。

  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0**初,《*音乐教育》在北京昌*区举办了“名师大讲堂”这是课改以来一项重要的音乐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新意,老中青音乐名师同时登台献艺,显示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音乐教学风貌使人们领略了名师们的风采:从容面对异地学生、灵活驾御各种课型和善于处理课堂应变的深厚功底。在感慨教学活动优质的同时应该感谢本刊物给出的信息。

  《*音乐教育》专刊与音乐教师、教学、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读她使我们很受益。

音乐教育读书心得2

  只看书名《关注音乐实践》,就感觉到这本书值得研读。因为当前我国的新音乐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音乐实践,怎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音乐实践正是一线音乐教师必须去研究的探索的。再看其中的内容,观点鲜明,实例丰富,,论述详尽,论证有力,所列举的音乐实践项目有可操作性,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很实用。因此毫不犹豫地买下并开始翻阅,果然收益良多。

  本书的作者埃里奥特博士是一位音乐教育哲学家,在音乐教育专业所任教的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基础、音乐认知、研究方法、音乐课程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书中他通过把音乐理解为多样化的人类实践之广义研究,特别关注现有的音乐教育理论所遗漏和忽略的问题。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古往今来的哲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在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新思维方式上构建了音乐教育哲学。第三部分为音乐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音乐课程发展观。

  因为翻译的关系,书中很多内容需经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涵义。因此看了多次,可以说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看过后,感觉到自己有些一直比较困惑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一些关于音乐教学的想法得到了验证。

  1、何为音乐?

  对于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说,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必定影响其对职业的态度。一直以来人们对音乐本身都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而自己对于什么是音乐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音乐制作和聆听是人类可获取的、独一无二的思维形式,是人类认识中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资源。这种对音乐的理解本身也是有创新性的。

  2、为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常常思考,音乐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吗?在看了这本书后,这种困惑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在书中作者基于他对近期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详细考查,逐步建立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哲学基础,强有力地证实了音乐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有动力的和实践性的追求之一,是个体和集体全面发展的根基,也是音乐教育实践的根基,并由此断定:对所有人来说,音乐在教育中占有中心地位。书中详尽的论述专门为激励、引导和支持在职和实习音乐教师而设计的。让人明确音乐教师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

  3、音乐课该教哪些内容?如何教?

  每次上课前都会选择教学内容,思考教学方法,设计音乐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当然也有思想的火花。在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方面,这本《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确实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内容,实例。书中构建了一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提出“课程作为实践”的观念,这是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和构建个体哲学的催化剂,它为音乐教学中的“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提供了严密的反思。通过有说服力的综合讨论,为音乐教育者解释了应该如何去实现他们的要求。可以看到,作者勇于打破传统的音乐教育哲学,为表演、聆听、音乐素养、多元文化、创造性活动、自知自觉、课程发展等多方面的自然属性和意义提出了创造性的反思和透析,适用于处理音乐教育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对于我来讲是一本有点深奥的哲学书,也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为了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涵义,为了学习借鉴,我会常常翻阅这本好书。

音乐教育读书心得3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关注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修炼,可以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在学校认真组织下,我利用假期的时间,认真学习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这本书。通过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努力提高理论修养,自觉加强业务的锻炼,以教学基本功的修炼为镜子,时刻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服务于学生。通过学习,我开阔了眼界,对教育教学常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新修炼的学习,不仅告诉我作为教师如何作好自己的“教”,更使我懂得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学,扮好课堂组织者的角色。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的基本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从备课、上课、作业的确定、学生的辅导、评价等需要教师科学的设计,才能使教育教学达到最优化。所以我觉得学习真是及时啊,深刻体会到教学基本功的修炼不仅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技能,更是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基本功的修炼不是多余的,而是十分必要的,势在必行的。只有修炼好基本功,才能很好的使用,指导自己的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音乐技术基本功

  音乐技术基本功实际就是音乐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水*,是一个合格音乐教师的基础和前提,具体说来就是大中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几门课程:如声乐,钢琴,舞蹈,合唱与指挥,视唱,练耳,乐理,欣赏,音乐史,教学法……还有层次高一点的和声,曲式,分析,作曲,配器等等音乐理论和技术课程,这对于今天的中小学音乐老师来说,不存在主课和副课,主修和选修的要求了,即使在读书期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选修的课程今天也不得不补上这些必备的科目。

  2..舞台演艺基本功

  舞台演艺基本功本来是对职业演艺员的要求,但对于“新课标”要求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应该是必备的,否则“音乐表现能力”这一教学价值教师无法很好地实施。表现是实践性很强地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时间活动中使学生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尽管发达的现代传媒可以把世界上最高最强最好的艺术形象瞬间展现在学生眼前,但学生依然感到遥远,仿佛不是人为的,因为那是电子的,虚拟的,缺乏足够的感染力,没有活生生的人的表演来得亲切和自然,这个重要的教学实施应该是我们音乐老师尽可能的职责,所以音乐老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演艺能力,即歌唱表演能力,乐器演奏能力,舞蹈表演能力等舞台演艺基本功。

  3.教学创造基本功

  音乐教师的教学创造基本功我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的,一方面是音乐、舞蹈和曲艺等剧本的创作和编导,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意和灵性。音乐、舞蹈和曲艺等剧本的创作和编导,实际就是排节目,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中小学音乐老师在学校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排练节目是不可推辞的责任,这件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曾使很多

  音乐老师妙笔生花,乐不可言。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意和灵性,被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很久很久。音乐,是具有抽象性,多解性和模糊性的艺术,它的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演绎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知识的承载体。在音乐课堂上,一味的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知识训练,不厌其烦的、长时间的讲解乐理知识,要学生记住大量音乐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这种做法,极大的损害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老师首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位置,变支配者、管理者为协助者,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组织、点拨,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个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通过对音乐的创造和再创造(音乐表现)更充分地理解音乐,热爱音乐。例如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作与即兴创造:可以是节奏、旋律的即兴问答、接龙、重组等,也可以是渗透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歌曲配节奏,乐句填空,为旋律即兴填词,命题创作、为歌曲、乐曲编配新的演唱、演奏形式及为歌曲、乐曲配伴奏,音乐小制作,为诗歌朗涌选配音乐,为舞蹈表演选配音乐等。在创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迅速的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与表达;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和默契的相互配合。也就是说,音乐课中“创造”并不是过分偏重于理论的指导,也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学作曲”,以学生作了多少“曲”作为“创造性”的标志。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本身所具备的创造基本功来完成。

音乐教育读书心得4

  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选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整个学期学习下来,对我印象最深的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下面就重点来谈谈我对这两种音乐的学习心得:

  一)古典主义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其特点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创作技法上,继承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音乐的成就,并确立了近代鸣奏曲曲式的结构以及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在器乐方面成绩比较显著,它完善了一套纯器乐的大型曲式,如独奏奏鸣曲、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它的主要特点是:作品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和鲜明的时代感;曲式结构规范,主题乐思发展严谨,功能和声完善,配器细腻,音色力度变化丰富;作曲技法上创造了动机展开的发展手法,用旋律模进、变速度、变节奏、变调性、变和声织体等,造成乐曲发展趋势。并规范了奏鸣曲式和奏鸣交响套曲。

  此外,在古典主义时期还确定了交响乐队的组织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双管编制乐队。而在此之前的乐队里,只有弦乐组是完整的。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及打击乐有组织的充实到乐队后,加强了乐曲的和声效果,乐队演奏时能产生浑厚、均衡、色彩丰富的音响。这种乐队组织形式一直影响着以后的音乐发展。

  在古典音乐派别中,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维也纳古典乐派”有以下风格特征:强调理性、思想性和作品的社会意义;世俗因素增强(民间音调与舞蹈节奏运用);音乐作品结构严谨匀称(整齐的方整性乐句);主调和声成熟并占统治地位;乐思发展清晰,逻辑性强,旋律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情绪明朗乐观(但由于理性精神的影响,往往比较克制、沉着,而不是狂热的倾诉);曲式多采用奏鸣曲和奏鸣套曲曲式(与后来的浪漫乐派形成鲜明的对比);简单的说,崇尚理性、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形式严谨、含义深刻、语言通俗是这一音乐时期的典型风格特点。

  二)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

  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思想内容是反对外族侵略和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统治和民族分裂。为了表现这些内容,为了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反映爱国主义和民族统一思想,浪漫主义音乐特别注意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浪漫主义音乐家灿若群星,他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如:贝多芬的名曲《悲怆》《月光》《田园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代表作《小夜曲》;“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闻名于世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等。

  通过这个学期对音乐的学习,我不管在音乐常识、音乐家及其作品、音乐鉴赏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总的来说,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音乐教育读书心得5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关注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修炼,可以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基本功的修炼不是多余的,而是十分必要的,势在必行的。只有修炼好基本功,才能很好的使用,指导自己的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音乐技术基本功

  音乐技术基本功实际就是音乐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水*,是一个合格音乐教师的基础和前提,具体说来就是大中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几门课程:如声乐,钢琴,舞蹈,合唱与指挥,视唱,练耳,乐理,欣赏,音乐史,教学法还有层次高一点的和声,曲式,分析,作曲,配器等等音乐理论和技术课程,这对于今天的中小学音乐老师来说,不存在主课和副课,主修和选修的要求了,即使在读书期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选修的课程今天也不得不补上这些必备的科目。

  2、教学创造基本功

  音乐教师的教学创造基本功我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的,一方面是音乐、舞蹈和曲艺等剧本的创作和编导,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意和灵性。音乐、舞蹈和曲艺等剧本的创作和编导,实际就是排节目,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中小学音乐老师在学校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排练节目是不可推辞的责任,这件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曾使很多音乐老师妙笔生花,乐不可言。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意和灵性,被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很久很久。音乐,是具有抽象性,多解性和模糊性的艺术,它的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演绎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知识的承载体。在音乐课堂上,一味的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知识训练,不厌其烦的、长时间的讲解乐理知识,要学生记住大量音乐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这种做法,极大的损害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此,老师首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位置,变支配者、管理者为协助者,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组织、点拨,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个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通过对音乐的创造和再创造(音乐表现)更充分地理解音乐,热爱音乐。例如: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作与即兴创造:可以是节奏、旋律的即兴问答、接龙、重组等,也可以是渗透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歌曲配节奏,乐句填空,为旋律即兴填词,命题创作、为歌曲、乐曲编配新的演唱、演奏形式及为歌曲、乐曲配伴奏,音乐小制作,为诗歌朗涌选配音乐,为舞蹈表演选配音乐等。在创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迅速的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与表达;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和默契的相互配合。也就是说,音乐课中创造并不是过分偏重于理论的指导,也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学作曲,以学生作了多少曲作为创造性的标志。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本身所具备的创造基本功来完成。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5篇(扩展6)

——教育理念与幼儿评估心得体会

教育理念与幼儿评估心得体会1

  在春光明媚的五月,迎来了三只三幼儿园的亲自运动会。宝贝们、家长们、和老师们都是各施所长、各展所能哦!

  瞧!五颜六色的花环;帅气勇猛的轮滑队;亲切可人的*队以及朝气蓬勃的嘉宾队,伴着振奋人心的运动员进行曲,井然有序的进入了比赛场地。接下来各个班的游戏比赛环节呢,场面更加惊心动魄。小运动员们、家长们丝毫不敢松懈,都想为自己的团队争荣誉呢!老师们也是在马不停蹄的布置各类游戏项目,围观的拉拉队则在不辞辛劳的呐喊助威。整个运动会调动了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大家踊跃的表现,共创了一个温馨、活跃、激动人心而又其乐融融的亲子运动会。

  通过运动会,让家长和宝贝增进了交流和默契,培养了感情,而且锻炼了身体!主要是让宝贝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让她在活动中学会分工配合,团结协作,增创荣誉的团队意识。看着一个个跑跳的身影,听着一阵阵愉悦的欢笑,摸着一张张健康的粉脸,这就是参加亲子运动会的精髓。生命在于运动,宝贝们的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锻炼出健康的身体,才能以更好的面貌去承担建设祖国的"重担。

  在以后的亲子活动中,我们会尽量配合老师,争取参与到每次活动中,给宝贝及自己多留下一些值得记忆的画面。最后想说一句,本次活动圆满谢幕,非常感谢园方和老师的付出,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推荐访问:新理念 心得 读书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五篇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1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