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泛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它的划分有多种,一般包括四大门类: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现代有些学者也把其它的归纳入这个门类,例如书法、摄影等。“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观后感600字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观后感600字4篇
【篇一】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观后感600字
党史观后感
历史不能忘记。转眼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已经走过了90个年头的光辉历程,她的路依然漫长。在早期无数革命前辈的艰苦努力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列主义开创了我党的历史。我们的党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其历史凝聚着无数革命党人的智慧和力量,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富强民主的新中国。9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1921-1949)是中国近100年来管理得最成功的一个现代组织;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党史常识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管理之道”。 在九十年的峥嵘岁月中,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历经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执政、改革与发展、挫折与胜利、人祸与天灾的严峻考验,成就了辉煌!改写了历史!
即墨历届市委、市政府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扶持发展传统产业,调结构,转方式,使即墨在开放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名列前茅。
即墨党史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即墨早期党组织的建立;二是即墨党组织在抗击日本侵略时期。德国侵略者一踏上即墨的领土,就激起了民众坚决的反抗。1911年即墨以周敦恂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受到孙中山的思想影响,加入“同盟会”。1912年,即墨举义爆发,结束了即墨一千多年的封建知县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召开后,山东党组织积极组建党活动。1924年,即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并提出了“反对邪教”“打到贪官土豪”等口号,启迪了农民的思想觉悟。1928年,即墨第一党支部成立。1934年8月,北方局派魏思文、黄秀芝来到即墨,在下普东镇以开设“爱民诊所”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并于同年的12月,在普东镇成立了中共即墨第七区区委。袁超任书记,王玉田、孙志温、王作传任委员。同一时间,在即墨、莱阳一带活动的共产党员王伟志发起成立了鲁东工作委员会。1935年12月,共产党员吴青光、耿益、李妍吾成立了信义中学党小组和共青团支部。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起了对中国东北三省的进攻,仅仅3个月,就侵占了东北三省。日本的侵略行径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组织下,全国掀起了声浪冲天的抗日救亡运动。地处青岛外围的即墨,抗日救亡运动首先由学生发起。县立中学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即墨城西阁外举行大会,发起抗日演讲,号召各界人士抵制日货,为东北抗日联军募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即墨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怒潮,各界爱国人士纷纷返回家乡,加入了抗日救国的行列。1937年8月,在青岛市立中学读书的灵山泉上青年马金铭毅然回到了家乡,成立了“即墨县抗敌后援会”,训练群众,进行抗战。1938年1月10日,侵华日军占领青岛。驻即国民党员闻风丧胆,携妻带子,弃城而逃。从此即墨人民在日寇的蹂躏下,挣扎在死亡线上。1939年,马金铭组织成立了泉上党支部,开辟了一个重要的活动基点。中共即墨县委也在同年成立,是即墨革命史上的重大转折点。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在即墨党政军领导下,即墨城胜利回到人民的怀抱,即墨军民第一次取得抗击外敌的全面胜利。
建党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转变的是观念,转变的是策略,转变的是角色,而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作为中心工作人员,我们应该时间牢记党的宗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永远将办事群众放在第一位,为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学习党史必须深刻领会,用心思考,党的历史已然过去90年,我党的每一次进步都来之不易,每一次决定都经过深思熟虑,冷静权衡,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吸取成功经验,借鉴历史解决好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历史。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必将发奋图强,迎难而上,克服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与挑战,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从辉煌步入新的辉煌!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新党章,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开拓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我们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风范和伟大艰辛的革命精神,提升时代责任感和求实的科研精神,牢记"两个务必",立足本职,不断进取,保持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作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乐于奉献,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篇二】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观后感600字
经典诵读观后感600字
经典诵读>观后感600字(一)
星期五晚,我和妈妈一起看了经典诵读。
观看了这个节目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经典诵读观后感600字(二)
星期五晚上我和妈妈观看了少儿节目的《经典诵读》,那些小哥哥小姐姐们可厉害啦!
看了这个节目我学会了很多带“风、雨、江”的诗句,最后由二号选手孙荣忆夺得了胜利,可见她对古诗词非常了解,当评委问她方法时,他却不紧不慢地说:“汹涌澎湃”一类,柔和的”一类。
一开始是任家豪的用“更衣”一词代替“去卫生间”,让大家觉得很搞笑,但他在餐桌上随意接电话,却让他分下降了。紧接着盘里有五个大虾,但是有六个人,这个电视节目一定是考懂得谦让。但是这个电视节目没有难倒他们,他们个个都表现得非常优秀,非常值得我去学习。
通过这个节目,我还懂得了一些吃饭时的礼貌:1.要给父母夹菜。2.要细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3.嘴里有东西最好不要说话。4.筷子勺子什么的不能发出声音。5.要闭着嘴吃饭。6.和客人吃饭即使吃完了也不要先离席。7.夹菜的时候要注意袖子8.不能竖着插勺子9.不允许吸烟。10.开始用餐,要讲究文明礼貌,要注意自己的“吃相”。
观看了这个节目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从中也发现别人的优点,找出自己的缺点。
经典诵读观后感600字(三)
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的故乡。唐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唐诗,是我们民族的传家宝!在我还没上学时,妈妈就教我读唐诗。
在唐诗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知道了不少历史,也找到了许多无穷的乐趣,认识了许多扬名中外的诗人。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可能更迷恋宋代诗人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他十二岁能诗赋文,生前有“小李白”之称,是南守一代诗坛领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他的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只因为他的诗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他爱国的激情,因此,在众多诗人中,我由为敬佩他!他不畏强权,主张整顿朝纲的精神,我自愧不如。一首充满悲愤的《关山月》,深切地体现了陆游的忧国忧民,那博大的胸襟让我不禁涕然泪下。“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暗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戌楼刀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年今宵垂泪痕!”金人入侵,强占国土,可这些富家子弟却紧闭大门,在家里享福享乐,弃黎民百姓于不顾,让他们背井离乡!那些打仗的弓也都生锈的断了弦,这怎叫人不气愤,怎能叫人不心酸?我读着读着,两行热泪不禁从眼眶里滚了下来。我为这些胆小鬼、卖国贼感到气愤,为老百姓感到不平,为自己感到后悔,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却不像陆游那样恢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
从今天开始,我要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古诗,我们的传家宝,你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啊!
【篇三】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观后感600字
中国通史观后感600字
篇一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然而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如《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及各类野史可谓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节体”编纂为代表体裁。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由传统“贵族精英”转向社会民众,由政治、制度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大都不再以“褒贬人物、胪列事状为贵”。章节体裁的逐级分编、分章、分节列题形式,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篇二宽容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怕事,而是海纳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学会宽容。有句耳熟能详的名句:“天空是广阔的,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请用真挚的手,接过我手中的花。它,将在你心坎儿里散发出爱的芬芳。只要用热情和希望去珍惜,这爱的芬芳就永远在你的心房……宽容,在你身上吗?翻开《中国通史》,发现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秦穆公的一匹良马被歧下三百多个乡下人偷宰着吃了。秦国官吏捕捉到他们,打算严加惩处。秦穆公说,他不能因一条牲畜就使三百多人受到伤害。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酒,对身体会有害。赏他们酒喝,然后把他们全放了吧。后来,秦晋交战,穆公的战车陷入重围,形势十分险恶。这些乡下人争先恐后地冲上去与晋军死战,以报穆公的宽容之德。穆公脱险。穆公的宽容,让他在危急时刻救了自己。容忍他人小的过失,他会以一技之长来感谢;释放与你有大仇的人,他会以自己的性命来报答。只因报恩的情意在心底,总有一天会得到报答。由此看来,那些刻意寻找他人过错,追寻仇人的人,岂不是太愚蠢了吗?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做世上精彩之人。因为宽容,纷繁的生活才变得纯净;因为宽容,单调的生活才显得鲜丽。宽容赋予了生命多么美丽的色彩!天地如此宽广,但还有比他更宽广的东西——人心。让我们学会宽容吧!
【篇四】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观后感600字
我不知道当时李鸿章是怎么样期待这些留美幼童的,期望他们给这个庞大但是危机重重的帝国带来什么?古人孙子有云:兵者,国之大事也。在现代,毛泽东也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我们平时也说“当生存都成为问题的时候,精神有什么用?”。送去美国的幼童多学习的铁路,电报之类的工程技术类的专业。我很郁闷,就像在纪录片中所说的,在李鸿章的信中所说的,我们需要的是军事类的人才。诚然,科学技术、经商之类的可以富国,但是不可以强国。军事的强大才是一个国家生存的基本保障。李鸿章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为什么就在所学专业没有一点的要求呢?
还有一个问题我很想说,在幼童留学的期间,清政府一直在担忧这些孩子的思想问题,害怕这些留学生只学习到西方的自由思想,不思报国。清政府派留美幼童的如意算盘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不可思议的是,政府认为这些学生,他们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要无动于衷。这种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但是事实是,虽然饱受祖国的猜忌,受到了来自家乡人民的嘲讽歧视,但是赤子之心不曾改变。“当我们乘坐日本号轮船溯江而上时,我们又一次见到了上海,曾想象会有人在码头热烈的欢迎我们,能见到我们的亲人,能感受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拥抱我们,但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我们坐在独轮车中,暴露在人们惊异、嘲笑的目光中……我们的神情举止在他们眼中一定像一群怪物。”这是黄开甲回到上海后的日记。很难想象,一群在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群始终热爱着祖国的年轻人,就是这样被对待。在被提前召回的过程中逃跑的荣奎,声誉自然不必多说,但毕业之后,仍然坚守当年签署的约定,来到了中国驻美公馆工作。然而,如今,我们现在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减当年,我们必须承认,在现在我们社会的制度不甚完善,但祖国需要你们,留学生们,又有多少人滞美不归,滞欧不归的。
还有我就是觉得清王朝的运气也是不佳,当李鸿章和曾国藩策划选送幼童出洋这一千古未有之奇事时,他们满怀期望这些出洋学生在掌握喜人擅长之技后,可以帮助中国渐图自强,可是,当留美幼童回到他身边时,在变革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的国家,却接二连三遭受致命的重创,濒临亡国的边缘。这也就是清王朝的自掘坟墓吧,把自己的重生之路给废掉了。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也是他自找的,怨不得别人。
幼童的历史真真切切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除了感叹他们的优秀之外,也深深的为他们感到惋惜,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可他们的命运却充满了遗憾与惋惜。如果不是政府的肤浅与无知,以他们的能力必将获得更大的成就。中国现在都缺乏这样的人才。
幼童观后感(二)
留美幼童的故事在一曲悠扬的美国民谣《long long ago》下拉开了序幕。100多个十几岁的孩子,远离家乡,到地球的另一边求学。不知道是哪些家长,那么的富有勇气,具有远见,冒着与孩子诀别的风险,愿将骨肉送去毫无所知的一片大陆。不知道曾国藩、容闳那些率先睁眼看世界的人花了多少心血,不知道那个当时极端闭关锁国的中国吃了多少洋兵洋炮的亏,才使得愚钝的清政府肯公费派遣这些孩子去学洋人的技艺。当这些孩子踏上异国求学之旅时,我感觉到,那个沉睡的中国,开始微微睁开他那惺忪的睡眼。
幼童们在新大陆的学习生活表现,是让我非常欣喜的。不同于那些有点迂腐的朝廷命官,孩子的接受、适应能力永远是最快的。他们飞速的接受异地的语言,生活方式;他们很快的适应美国式的教育,拼命汲取那些新鲜知识的营养,很快在学校中出出类拔萃;他们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尽情呼吸,生活、学习、运动样样做的精彩。同时,他们依旧接受着传统教育。清政府这一安排,我十分的赞同,这让孩子们心中的祖国情结得以巩固、延续。事实也证明,最后绝大多数孩子仍旧富有一颗爱国之心。拿现在的出国留学生与当时的幼童相比,我以为幼童出色不少:且不说现许多留学生的融入能力差,很大比例的留学生滞留不回的事实让人心伤。留学生的爱国心减少了,我以为这与现在传统教育的淡化分不开的。
他们在这个年轻的美国,一天一天成长着。令我记忆比较深的事是幼童们参观费城世博会。幼童们用好奇的眼光观赏着一切新奇的设备,在心中立下志向:努力学习以便今后能使用这些设备。但是同时,我国展出的依旧是有着悠久历史积淀的展品,与整个展馆的创造性基调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我想,这清晰的反应了在全世界工业化进程迅速时,中国停滞不前的状况。
同样是派遣出国学习,日本的效果却与我们的截然不同——我们的“出国计划”半途夭折,而日本却通过学习各国优势之处,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腾飞。是因为我们派遣的儿童学的有问题么?显然不是。幼童中有很多与日本人同班,而且我们中国人在美国学校大都是名列前茅的。出国效果是与政府的态度密切相关的。日本政府重用、看重留学生。而中国,总是难以接受不同,最后还召回未完成学业的留学生,将他们随意分配。尽管作出了派遣留学生出国的一步,他们还是潜意识里抵触西方思想的,这就决定了这次公派出国的效果必定不如日本。学是一回事,施行又是另一回事。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大多数的资料都是在美国获得的。在中国,幼童的故乡,居然没有留下多少他们的资料。这很值得深思。对于资料的保管、珍视,我国是应该好好的向美国学习的。
这是一个百年的传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他们是荒原中第一个探路人,是惊涛里最早的远航者。当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慢慢展现在人们眼前,我们又仿佛重新审视那一段历史,思考背后的故事。
幼童观后感(三)
当前,作为中国当代的大学生,出国学习是一个学习外国精华的机会,学习以后回来报答祖国。我看到了《幼童》这一纪录片,它让我看清了我,作为正在培养的一名中国大学生,该有怎样的目标与选择。
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一百多年前,那些一出门就是15岁的一群小孩子,他们承载着多少人寄予的希望?这个希望不是一般的期许,它是实现中华自强的夙愿,这其中又夹杂着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探索。
他们,就这样上路了。莫问这样的路途,这样的重量是否该交付一个小孩子去承担。
虽然这些留美幼童中不乏嬉玩人生的堕落者,但他们中的多数终究是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更让我们有所触动,甚至是震惊的是,他们之中居然有人是因为学习过于刻苦而夭折的,我们现在有多少大学生,玩手机睡觉,都没有当时这些学生的皮毛。
对比今天的年轻人,刻苦努力者有之,志向宏大者有之,但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为了自己的祖国?那些一去而不复返的所谓“人才”真的值得我们钦佩、向往吗?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的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中国幼童留美,首开中美教育交流的先河,更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弥足珍贵的一页。
虽然容闳远去了,他那120个幼童也早已远去,但这个百年前的传奇演绎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跌宕命运,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他们是荒原中的探路人,是惊涛里的远航者,引领落后愚昧的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他们欢笑、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百年的激荡,被遗忘又被重新拾起。
幼童的故事让人着迷。他们深入西方文化中并受到真正的尊敬,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回国后作出杰出的贡献。时至今日,这样的传奇已是鲜有所闻了,留学生们总找不到归属感,我想两代留学生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年龄吧。
幼童的历史真切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是民族的骄傲,让人赞叹也让人扼腕。如果不是政府的肤浅和无知,以他们的能力获得更大的成就,中国现在都缺乏詹天佑、唐绍仪这样能独当一面的人物。
他们后来是中国矿业、铁路业、电电报业的先驱,他们中有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中国史上最早的一批外交官,他们目睹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
但这部记录片深深烙在我心里的名字却不是他们,而是另一个人——容闳。
其中容闳有这么一段话,给我的感触最深:越是刻苦学习,成绩越好他越是感到痛苦,他说,因为只是增加了,人的道德,考虑的范围也就广泛了,我自己想到中国的老百姓,这样的痛苦,受那么大的压制,我没有受教育以前一切都不知道,我就是自己过日子,我接受了教育以后,我觉得这种情况是不能忍受的,我自己现在是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我就应该使我的同胞早一点摆脱这种处境,我要为他们服务。
正如记录片里所说,如果没有容闳,虽说中国迟早也会派遣学生出洋,但既不可能这样早,更不可想像会有幼童出洋这样的奇想。容闳个人的传奇经历,造成了大清国历史上出现的留美幼童这样一个破天荒的事件。
最后引用片中的一句话来结尾。是一个百年的传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他们是荒原中第一个探路人,是惊涛里最早的远航者,他们欢乐、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激荡的百年,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
他们何其幸运,在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他们被送到了工业革命的最前沿;他们又何其不幸,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他们无可选择地卷入了时代的漩涡。当嘹亮的汽笛带着他们来到未知的土壤,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文化的碰撞
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惊醒了美梦中的清朝统治者。在容闳的竭力倡导下,洋务派的官员启动了这一史无前例的留学计划。但是,幼童们需要接受最先进的教育,同时又要保留最古老的教条,他们就这样被推向了两种文化冲突交融的风口浪尖,一如这个沉睡的帝国面对雄心勃勃的后起之师。
到达美国之后,在新英格兰的土地上,他们有了新的家园。在哈特福德,在斯普林菲尔德,他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并很快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他们以惊人的速度跨过了语言障碍,他们成为体育场上的明星,活跃于各种场合。很显然,这群从小就受传统思想禁锢的孩子一旦接触到新鲜的空气,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自由飞翔。
当《四书》《五经》、《圣谕广训》再难引起幼童们的兴趣,留学事务局的命运也就走到了尽头。吴子登的报告奏称,“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坚守封建的教条,同时又全面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并不理解这一点。幼童们的抉择触动了清廷的底线,也与清廷的初衷相违背,于是,在1881年,幼童们提前回国。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清廷的抉择面前,幼童们的呼唤显得那样得苍白无力。
沉浮的命运
千年的海浪托举着轮船,又将他们送回到了这个古老的国度。
当他们再次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时,没有热烈的欢迎,没有熟悉的人潮,有的只是惊异的目光和嘲笑的人群。在美国的生活已经深深改变了他们,在这个依旧沉睡的世界里,他们无疑成了异类。他们曾是麻省理工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的学生,如今却被关进“求知书院”,曾经饱受欧风美雨熏陶的幼童们不得不脱去西服,与儒生同朝为官,这不能不说是绝大的讽刺。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数年的留学生涯使他们在后来在诸多领域中成为领军人物。他们的身世也随着时局的动荡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留美幼童,这更像是时代给他们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在特殊的年代里,他给这群特殊的学生打上了不同的文化印迹,并由此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改变了这个古老的帝国的轨迹。
历史的启示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我们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命运,有机会在一个新的国度里完成自己的学业,面对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并且能够在这个社会里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当我们拾起岁月的残片,重新回首这段往事的时候,难免带有历史的偏见和时空的隔膜。但是,对于如何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平衡,做出正确的抉择,这段尘封的记忆却能带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有一位名叫黄暄桂的幼童写道“十载攻书向学堂,果然富贵出文章。鳌鱼涌出千层浪,丹桂开时万里香。三级浪中龙见爪,九霄云外凤翱翔。状元榜上标金字,直入皇都作栋梁。”由此可见当时幼童们的理想,他们都是深怀报国之心,愿学有所成,为国尽力。正因为如此,他们在课堂上刻苦学习并成为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幼童回国后,这一点更是得到充分的印证。在中法海战中,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一批留美幼童为国捐躯,还有詹天佑为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不辞辛苦,唐绍仪为了中国革命奔走效力,梁诚为了退还“庚款”据理力争……甚至重回美国完成学业的李恩福,也甘愿为了华人的生存放弃所有,穷尽毕生精力奔走呼号,晚年病死香港。他们的爱国之心,不可谓不赤诚,他们的爱国之举,不可谓不壮烈。诚如一百多年前吴先生所言“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可乎?在异国的知识能够增长他们的见识,异国的文化能够改变他们的习惯,然而五千年的文明却是根植于他们的灵魂,岂是说废即废,说改即改的?反观现在我们的一些留学生,接触到一些新奇的事物便见异思迁,乐不思蜀,与一百多年前的留美幼童比起来,难道不觉得惭愧吗?
结语
也许,他们生不逢时,但是,他们却在特殊的年代里演绎了一场特殊的故事。他们历经了文化的碰撞,国家的兴衰,却始终保留了对祖国的赤诚。他们在尴尬的时间登场,又在迟暮的时间谢幕。他们虽已远去,却给现在的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启迪:不论你如何选择,请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