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纪录片观后感300字,供大家参考。
抑郁一直是一种非常眼中的心理疾病,一旦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且改正的话,或许会毁掉一个人的未来,那么下边就是小编收集的一些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纪录片观后感1
01、“忧郁”与“抑郁症”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
安德鲁。所罗门曾说:“抑郁是爱的瑕疵。”
因心中有爱,让我们得以爱自己、爱他人、生活存在希望及拥有幸福感。而另一方面,在抑郁症的患者的身上,他们无法克制地被疾病剥夺了所有情感,剩下的只有焦虑和痛苦。贬低的自我,阻断与他人衔接的桥樑,即使内心寂寞但却无法平静。
一般当心情不好时,大部分我们能想到的,是透过一些放松法来释放缓解压力。但当遭抑郁袭击时,即使是给予正向支持或鼓励放松情绪都难以起到作用,那我们该如何分辨什么才是真的“抑郁”呢?
若“抑郁的程度能与情境相称,便属于‘悲痛’”。例如遭逢重要的亲人离世,心中会觉得非常痛苦,但当随着时间流逝,悲伤通常也会逐渐趋于缓和。
但若悲痛超出了情境,放大了原有的情绪和反应,就变成了“抑郁”。
子烨是一名初三的孩子,她表示在抑郁的那段时期,常会有自伤的念头。某次在学校剪卡纸,剪了剪盖子就不见了,于是就感到非常焦虑,想让自己冷静下来方法,就是用划破手指以抵消不安的感受。
抑郁的患者,不仅在心灵上饱受痛苦的摧残,影响了社会功能外,身体上也有不适症状。例如有些会有头痛、胸痛、肠胃不适及脊椎或肌肉僵硬等症状,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患者,常常与一般疾病混肴,却又怎么检查都找不出问题。所以若身体不适又合并有心理的症状时,在诊断时就需要考虑是否还有其它的原因。
对抑郁的不了解,不但容易被误判为是其它疾病,而无法获得及时且有效的治疗而担误病情。所以接下来,就针对几点常见的问题及误区做解释。
02、调整对抑郁症错误的认知
若要对抑郁症有正确的认知,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不正确的想法”,故列举了四点常见的观念如下:
(1)TA怎么变得懒洋洋的!应给予更多鼓励。
抑郁症患者的表现常常会被不知情者误解为“懒”。当患者描述抑郁时,都曾形容在发病期间,大脑和身体皆无法像往常般受控。
乙辰是一位记者,他叙述自己抑郁时的状况。
“我体验了‘亚木僵’的感觉,躺在一个三人沙发上,一个月起不来,除了偶尔吃点饭,从早到晚就是躺在上面,就像僵尸一样。我当时不清楚自己是不是病,我只是认为自己是过度悲伤罢了!”
另外一位同样曾是记者的张进,在他的《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中写到,在2012年时,他得到了抑郁症,并描述了当时的状况:
“我四肢僵硬地躺在床上哭泣,因为太害怕而无法起来洗澡,但同时,心里又知道洗澡其实没什么可害怕的。我在心里复述着一连串动作,共12个步骤,对我来说就像经历耶稣的艰险历程一样困难。”
“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在患病期间抑郁的情绪产生的无望感,需要的不是说道理及给予鼓励,除了治疗外,更多的是家人无条件支持与陪伴。
(2)抑郁症不用看医生自己会好
抑郁症可分为三个阶段:轻度抑郁、中度抑郁及重度抑郁症。以面向而言分为“单向”和“双向”情感障碍。
在轻度抑郁时,可能还能够学习和上班,但是心境已受到影响,像是被大石头压垮,有悲观的情绪及厌世的想法。但在来到了中、重度抑郁时,所反应出来的却不是自杀,而是哭不出、说不出、像失去灵魂的驱壳,没有任何感动的能力,徹底失去了自己。
统计显示,抑郁症患者中,虽有三分之一可以自愈,但也有相当大的机率会演变至重度,所以千万不能轻忽它的存在。就如同高血压、糖尿病般,抑郁症同样为可治疗的生理疾病,只是它的成因很多,目前还并不明确。
(3)吃精神药会伤脑,是不可逆的。
“药物治疗是目前为止最经济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不论是影片中或书籍中,与抑郁共处的期间的人都是表示自己曾接受过药物治疗,但无任人反应因用服药让他们智力受损。
药物治疗就像是在铲除捆绑的藤蔓,让这些禁锢的东西慢慢褪去的方式。少了束缚,才有力量重建。
但是,也并非药物对一位患者都能起作用。所以对药物应有的正确认知是,药物具有疗效,但相对的也会有副作用,且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皆不相同,所以在服药后仍要持续观察调整,这需要规律、耐心及时间。
(4)只有一直沉浸在悲伤中的人才会得抑郁。
抑郁和悲伤似乎永远是分不开的关系,但抑郁却不是只有悲伤者的专利,个性外向的人同样无法免疫,且极容易被忽略,故它又被称为“隐性抑郁症”。
艾玛是位大学生,说自己在小学5年级时就有抑郁症状,到高二时才告诉父母,她性格活泼,品学兼优,家庭幸福,完全没有一般书籍上所描述的抑郁可能是因遭受创伤及压力导致。
没有特定族群,也没有固定依据。对抑郁有多一分理解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情绪排解对健康影响的重要性。
03、减少病恥感,战胜黑暗日拨云见日。
张国荣曾说:“我一生没做坏事,但为何会这样?”
对于精神疾病,在以往有过多的误解,因对它的成因不明,患病时的表现往往让人惊慌,患者和家人可能会感到自责,认为是自己的错,似乎得了病就是一种惩罚。
影片中的乙辰,在医院的药局旁,看见许多人去看诊拿了药后就将药盒丢掉,然后回家再换上自己的药盒。
不想让他人得知,可能是因为普遍仍存在对疾病的偏见。即使现在,很多人仍免不了对抑郁症存在许多负面的看法。
例如影片中大学生苏麒的妈妈,从其它地方看到一些资讯后,认为孩子的抑郁是原生家庭所带来的,而感到非常后悔自责。
研究显示,抑郁症的罹患可能是受到遗传、胚胎发育或后天环境压力影响,而更有一些抑郁症,无法找到引起疾病的诱因,所以至目前为止,仍未明确此种疾病是如何造成的。
另一方面,抑郁症除了造成个人心理上的影响,社会人际关系方面也可能造成改变。
蔓玫是位才华洋溢的画家兼文字创作者,她将自己抑郁的经历分享于网络上。蔓玫的先生之言从大学时期一直相伴至今,对于一般大众如何面对抑郁患者时他表示:
“大家可能会乐意、关心和帮助一位抑郁症患者,却不希望跟TA有过分密切的交往,或者更加不希望,TA是自己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人。”
抑郁所人们带来的,不仅仅只有负性情绪,也同样赋予了人们细腻的感知力、共情力及创造力。许多曾罹患抑郁症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曾经历黑暗笼罩,所以更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相同的患者走向阳光。
如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抑郁症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是身体的一部分,除了自我接纳外,也同样需要拥有家人的支持与陪伴。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加上网络大数据统计资料,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对于抑郁症将能获得更精准的治疗。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纪录片观后感2
纪录片的整体立意和形式都很不错,由于剪辑的原因,有些地方并不是很连贯,但是不影响作为普及抑郁症知识的宣传片。纪录片的立意,是抑郁症人群,因为很多人对抑郁症的不了解,所以对广大的患者有着很大的误解,同时还有一些污名。片子的形式很好,采用对患者、家属、医生、志愿者等人采访的形式,让大家看到和听到患者的状态和心声。但可能因为患者隐私的问题,内容都是患者康复后和平稳期的情况,没有抑郁发作时的情况,同时也没有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发作的展现,也可能是因为躁狂发作时,不能完成采访吧。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里面会有很多负面情绪,可能是因为我对情绪敏感,同时也有朋友正在遭受病患的折磨,所以感触更多一些。
有关纪录片的内容不再多说,写写那些片子里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和我感触很深的地方。
病耻感
这个词在片子中很多次,很多人提到,这是抑郁症患者及其家人所要面对的第一关,也是最难突破的一关。近年来,人们对心理问题的接受程度有着比较明显的改善,但是对精神类疾病的接受程度还是很低,而且抑郁症的治疗基本都是在精神专科医院,所以很多患者不敢去医院,怕被人认为是精神病,有的患者自己也会这么想。正是这种病耻感,把很多患者拦在了医院门外,也因此耽搁了病情。我想这也是这种宣传片的意义所在,让更多人去了解,抑郁症只是精神类疾病,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精神病”。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对抑郁症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患者有了更多的理解,会让更多患病的人走出家门,走进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也就会有更多的人会被治愈。
陪伴
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很多地方也会用到这个词,整个纪录片里,这也是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没有之一。但我们想到和做到的陪伴是真正的陪伴吗?我想多数时候不是的。就像有些新闻里的家长陪孩子的时候,就是孩子玩孩子的,家长在一旁看手机或者做其他的事情,这种我觉得只能叫“陪着”。而很多人不单单是患者需要的陪伴不是这样的,他们更需要的不是人在身边的陪着,而是心灵在一起的陪伴。这种心灵的陪伴,即使人并不在身边,看不到也摸不着,仅仅是通过声音和文字,他们也能感受到心灵的碰撞。那种你在我身边,你做你的事儿,我发我的呆,这也是没什么效果的。陪伴也不是拉着别人滔滔不绝,而听者却想要逃跑。真正的陪伴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让对方的心感受到你的存在,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这个时候哪怕什么都不说,也会有治愈的效果。
社会支持
这是一个相对专业的词语,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大意是指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等等对自己的一个支撑。简单说就是,我心里难过,去找一个人倾诉,那这个人就算是我的社会支持。对于患者和情绪不佳的人来说,很多时候情绪会堵在那里,上不来下不去,这时候社会支持就是他负面情绪的一个出口,情绪有了出口就不会被压抑,很多心理问题也是因为压抑了太多的情绪没有出口,而集中爆发出来,抑郁症患者可能也是如此。
爱
纪录片里直接说道爱的地方不多,但是有几句话,一直在耳边环绕。
“家人爱的那个我和我想成为的我不一样,如果我所追求和喜欢的东西和他们预期的不一样,那些爱还会在我身上吗?”
“我们所谓的爱,都是自以为的爱,父母用他们认为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体会到的真正是爱吗?这是不一定的……而且有时候还会有负担,这还是爱吗?”
“什么是爱呢?爱其实它真的是无条件的,爱是一个全然的允许,可以真实的做自己。”
我们经常会说“爱”这个字,但我们很多时候的爱也都是有条件的,就像以前很多家长会对孩子说“你再怎么怎么样,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你要是听话,爸爸妈妈就爱你。”……当然现在我们并不太会这么去说,但是很多做法会让人感受到爱是有条件的。我觉得很多心理问题也是因为爱的缺乏造成的,当我们用那种无条件的爱来对待孩子,让孩子在爱的环绕中成长起来,可能会少很多的心理问题,因为他们知道,不管做怎样的选择,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有人爱着我。
自伤、自残、自杀
通常我们不愿意说这些词,但并不等于我们不说它们就不存在了。抑郁症患者中这种情况会有很多。其实不只是患者,当我们在抑郁情绪或者抑郁状态中时,有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想法。
前段时间的一个抑郁状态,让我对这几个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概两个月前,因为某件事,自己整个人都在深深的抑郁之中,虽然还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但是一切都是那么的无趣,晚上躺在床上脑子一片空白,有时候泪水会止不住的留下来。忽然某一天,身体的某个部位开始疼,这种疼痛给我的感觉是疼的很爽很舒服。跟一位好友聊到这件事儿的时候,她的回答是“那个痛就好像是有个人在陪着一样”而我的感受是,身体上的疼痛远比心理上的痛苦来的舒服的多,而且这种疼痛让整个人的注意力有了一些转移,有了关注的点。我想某些患者的自伤、自残也可能会是这样的原因。而自杀,在片子里很多患者的心作文吧https://wWw.ZUoWen8.CoM/里更是一种解脱和放松的方式。
理解、接纳、认同
这三个词放到了一起,这也是我们对待患者的一个基础。再次引用片子里的几句话。
“充分认同她的情绪,相信她的所有言行举止都是有原因的,不是无理取闹”
“就想躺着,什么都不管,但家人会说为什么这么懒,都当妈的人了,会认为这就是娇气”
两个叙述对比很明显,前者是家人接纳了,后者并没有。对于患者来说,后者的那种否定和不理解,会让他们也对自己产生否定,导致他们不愿意再去沟通,而选择把情绪继续压抑下去,也会让病情加重。患者需要我们理解他们的心思,接纳他们的行为,认同他们的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自愈。
病因和治疗
到目前为止,抑郁症真正的病因并没有被学界找到,所以也就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物,患者一直也都是在试药,遇到药效好的才行。有的人对药物不敏感,连续换药很多次,最后可能面临的境况是,没有什么可用的药。即便是这样,药物治疗依旧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选择及时就医是最好的选择。对于治疗,除了药物,还需要其他方式的辅助,比如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都是常用的方式。
活力
“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这是很多人误解的地方,认为抑郁就是不开心,我们常常觉得让抑郁症患者开心起来就好了,但是他们并不是不想开心,而是失去了获取快乐的能力,不知道怎么去快乐。片子中也有患者提到,那种感觉像是一个黑洞,把所有都吸进去。而活力是抑郁症患者们源动力,通过这种活力,才能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或者没有什么兴趣,但是要去做些什么,要在承受范围内,尽量的去做。虽然这很艰难,也可能不知道做什么,哪怕只是走动,也绝对要比躺在那里强很多。同时,家人也要以鼓励的方式,不要强求和逼迫。
后记:引用蔓玫的一句话“目前播出的正片内容只是我们对谈的冰山一角”,然而整个纪录片也只是每个患者冰山的一角。由于时间仓促,这篇内容没有时间去修改与整理,但是内容都是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这一篇只写了从纪录片里摘取的一些词语以及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想法,很多东西没有写出来。后续会再写一些东西,敬请期待。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纪录片观后感3
纪录片伊始引用了丘吉尔“抑郁就像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的文字,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纪录片中探讨了我们该如何对抗抑郁,如何驯服这只黑狗。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注视着一个个与病魔抗争的抑郁症患者,也渐渐明白了“对抗”一词背后所体现出人们对于生命的追问与思考。
纪录片共分为六集,讲述人轻声细语地描述着触动我内心的真实案例与极具感染力的抗郁故事。整个讲述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没有虚空的存在,更没有虚假的共情。纪录片聚焦了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用全方位视角向观众展现了抑郁症患者如何面对无法解脱的圈套、如何走出隐秘的内心,从而去寻找重生的历程。在他们的眼神中,我仿佛看到了一种极度渴望的被需要与被理解。我原本以为抑郁症的痊愈标志是开心起来,抑郁症往往表现为长时间心情低落。收看纪录片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在一个个案例中,我明晰了抑郁症的表现不是只有强烈的忧伤这样简易,它的反面也不见得就是快乐。抑郁症的表现实则是一种被压抑,更像是一种没有尽头的黑洞。片中有一个女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叫子烨,在豆蔻年华不幸患上了抑郁症。她说产生自伤念头并不稀奇。有一次她找不到剪刀上的盖子十分焦虑,但当她用刀在手上划出了血时,她才平静下来。更令我不解的是,她用了三年时间让家人接受她患有抑郁症的事实。透过家人的表现,我也感受到了大众对这一精神性疾病带有极大的偏见而表现出的茫然、不了解、不理解等行为还需要我们用很长时间去普及抑郁症有关知识,从而让大众更好地接受。如今抑郁症依旧是一个被大众所误解的病症,在社交网络的语境中逐渐被污名化。大众也许会对未知的恐惧做出负面的评价,如何像片中的毛阿姨一样去唤醒大众意识,让人们认同从而处理抑郁症患者表现出的情绪,让患者们不再被“病耻感”束缚,也是这部纪录片想要传达给观众的理念。
“你头脑里着了火,但没人能看见火焰”,这句话是另一个患者蔓玫说的。在纪录片中,她也同样勇敢地面对镜头说出了自己的抑郁经历。我想说暴露伤口、展现脆弱并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为倾听和理解正名。在她的书《抑郁生花》中写道:郁闷是没有必要的,死亡是值得惋惜的,不要想不开。除了你自己,又有谁对你的生命有发言权呢?通过大量的案例,我也从这些患者身上找到了很多共性——他们也许经常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自我认知,把自己正常范围内的失利无限放大,不合理的放大最终成了灾难性失败。当凝视自身过久,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时,最终意识到自己自身内部空空时,抑郁也无可避免。而当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变成同义词时,这也意味着一个拒绝实现自我潜能的人,可能就会是一个“病人”。对于很多人来说,探索自己的情绪深处就像是一个人走一条暗巷。在面对疾病时,纪录片中的人们在抗争与追寻中,看到了自己的勇气与可敬的意志力。他们相信爱,追随光!与家人相视而笑,体验幸福的时光,勇敢地接纳当下,将这个刻骨铭心的经历看做是内心的救赎、生命的改变与洗礼,从而不断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我们会遇见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情绪一旦超过了某些阀值就可能带来致命危机,所以要学会与问题共存,去解决问题。我也不断告诉自己:如果问题一直在那里,而我只一味执着于缓解情绪的方式,反而会令我陷入桎梏。所以,问题解决优于情绪解决,沉湎于追求情绪的完美而忽略了源头的问题,反而会陷入死胡同。所以在直面问题时,先直面自己的勇气,这样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詹姆斯·鲍德温曾说过:“没有什么比从痛苦中解脱更令人向往了,也没有什么比丢开依赖更让人害怕了”。当我们面对身边的抑郁症患者时,放下我们的偏见,去尊重这些直面自己灵魂的人吧。内心救赎的过程是漫长且枯燥的,他们渴望被外界理解。共情力最弥足珍贵的地方,可以让我们始终对伤害持有戒备,我们知道痛苦是什么,我们不再轻易去伤害别人,抚慰人心的力量会给予很多慰藉。抑郁症的治愈不但需要大众合力,而且需要医学助力。纪录片最后一段话给予了我很多对未来的期待:抑郁症是一个可治疗的疾病。或许人类无法摆脱疾病的困扰,但的确在与具体疾病的较量中,不断取得胜利。从基础科学到临床医学,我们寻访科学家和医生,看到他们面对精神疾病的思考与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终有一天,阴霾散去,阳光普照!
正如片中乙辰的朋友说:“最黑暗的地方最靠近光明。”也许让黑夜降临我们内心的,也会留下星星。抑郁症就像黑夜,而我们可以成为最闪亮的星星,去照耀黑夜中行走的人。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去读懂自己的内心!愿我们的眼底有光,心里有火!更愿阴霾散去,阳光普照!
那么上述内容就是小编在网络上面搜集到的相关的内容了,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内容,在等待着大家的到来,会一直的提供大家需要的,请持续的关注,谢谢!
推荐访问:观后感 纪录片 抑郁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纪录片观后感300字 2022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纪录片观后感300字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纪录片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