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管理学术语计划:罗密欧方程式中的纯音乐,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工作计划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工作计划6篇
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工作计划篇1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期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三年级上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我和我的同伴”、“我在这里长大”、“我们的公共生活”、“家多样的交通和通信”。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六、教学改革实施设想
1.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七、培优补差安排
1、学困生指导: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的品质。
2、优生指导:指导其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充分理解掌握课文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八、课时安排: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进度表
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工作计划篇2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上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我学习,我成长”、“我在家庭中幸福长大”、“社区是我们的大家庭”、“爱心温暖你我他”。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六、教研专题:
7、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 第一到四周
第二单元 第五到八周
第三单元 第九到十二周
第四单元 第十三到十六周
复习考试 第十七周以后
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工作计划篇3
上期期末测试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说明:本份试卷内容48分,卷面2分,共50分。)一、填空。(每空2分,共10分)
1.好书很吸引人,( )也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活动。
2.多在( )画问号。“问题”是最好的( )。
3.鲁迅认为,一个人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 )。
4.打火警电话“( )”时要讲清楚火灾的详细地址等。
二、我会判断(每题2分,共10分)
1.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玩耍就是浪费时间。( )
2.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应该不断学习、成长。 ( )
3.老师批评不吃早餐上学的学生,有点多管闲事。( )
4.方红每次考试都是第一,我要模仿她的学习方法。( )
5.如果老师没有看见,我们就可以不遵守规则。 ( )
三、我会选(每题2分,共8分)
1.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
A在马路上玩耍 B跨越马路栏杆
C过马路走天桥
2.被困在电梯中应釆取的正确行为是( )
A将门打开脱险 B从电梯顶部爬出脱险
C按应急警铃或打电话求救,等待救援人员。
3.被老师误解而受批评时,不恰当的做法是( )
A.实事求是地向老师说明情况上
B.立刻反驳与老师据理力争
C.有礼貌地向老师提出建议
4.关于学校生活,下面哪位同学的想法不正确( )
A.小刚:在学校不仅可以学到很多本领,还可以认识不同的老师和同学
B.小玲:我在家利用电脑就能学习,不去学校也行
C.小明:学校是个大集体,我们不能脱离集体生活
四、连一连(每题2分,共10分)
爸爸的妹妹是我的 外公
妈妈的爸爸是我的 姨妈
姑姑的丈夫是我的 表兄(弟)
妈妈的妹妹是我的 姑姑
舅舅的儿子是我的 姑父
5.生活链接(每题5分,共10分)
1.你从出生到现在学到了哪些本领?(至少出3个)
2.请列出除春节外与“家”有关的传统节日名称。(至少列出3个)
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工作计划篇4
道德与法制三年级教学计划
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情意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二)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自己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初步懂得扬长避短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自己与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知道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创造美丽的校园生活环境。
3、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学会避免生活中面临的一些共危险的安全问题。
4、知道家乡的风俗习惯和优良传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人民,热爱祖国。
(三)能力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小朋友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学校这些陌生的事物对于他们都有一种新鲜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四、具体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周 次
内 容
课 时
1
我有我的精彩
2
2
别人眼中的我
2
3
学会扬长避短
2
4
亮出我自己
2
5
我和我的家人
2
6
温馨的港湾
2
7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2
8
我爱我的家人
2
9
说说我们的学校
2
10
给学校画张地图
2
11
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
2
12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
2
13
远离烧烫伤
2
14
远离游泳防溺水
2
15
消防安全ABC
2
16
谨防上当,遇险不惊
2
17
家乡的节日可真多
2
18
家乡的美食家乡味
2
19
地名的故事,乡音乡情
2
20
考试
汤 恒
2018年9月
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工作计划篇5
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
二、指导思想:
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适当关注儿童对未来生活的需求,把道德学习建立在真实的生活背景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上,使之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挖掘生活中资源,将生活中的素材整合为教学资源,才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打造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3、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按照课程要求,安排了“成长路上我和你”、“我和我的家”、“我爱我们的学校”“社区——我们的大家”四个主题。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
五、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六、教学进度表
第1周 认识我自己
第2周 我向你学习
第3周 播种友情
第4周 我来画棵家庭树
第5周 国庆放假
第6周 家人关爱我成长
第7周 负责人的家庭小成员
第8周 欢迎来的我们学校来
第9周 探寻学校发展的足迹
第10周 寻找最美老师
第11周 做个好邻居
第12周 无声的朋友在一起
第13周 生活需要秩序
第14周 关爱在身边
第15周
第16周
第17周
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工作计划篇6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复习计划
一、学情分析
1、本届学生的整体水平较上届偏弱,学生的优秀率,合格率、高分率等指标较小,特别是各班的优生人数偏少。
2、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全面,在运用知识解题方面能力偏差。
3、学生对分析题适应能力较差,不能用所学知识点来回答。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三年级上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快乐学习”、“我们的学校”、“安全护我成长”、“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3、复习目标:
1、要紧扣新课程标准这个中心,注重知识的应用性、探究性、综合性、教育性与时代性,复习指导的实施要充分体现课改精神和课改方向。
2、以学生为本,复习备考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复习过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3、加强课本知识系统教学,争取通过对课本知识的整理疏导,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进而构成立体知识系统。
4、做好分层辅导和个别辅导,在复习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分层布置作业,争取合格率和优秀率有大幅度的提高。
四、复习重难重点:
重点: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6、复习措施
1、要紧扣新课程标准这个中心,注重知识的应用性、探究性、综合性、教育性与时代性,复习指导的实施要充分体现课改精神和课改方向。
2、以学生为本,复习备考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复习过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3、加强课本知识系统教学,争取通过对课本知识的整理疏导,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进而构成立体知识系统。
4、做好分层辅导和个别辅导,在复习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分层布置作业,争取合格率和优秀率有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