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1 我在教学之余阅读了《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刚开始,只是粗粗的看了一遍,所以感受不深,这段时间又仔细研读了这本书,我发现联系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张红霞教授在书中已为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1
我在教学之余阅读了《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刚开始,只是粗粗的看了一遍,所以感受不深,这段时间又仔细研读了这本书,我发现联系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张红霞教授在书中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老师谈得很具体,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还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来说明。本书围绕“什么是科学问题”“科学的过程究竟是什么”“观察和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本书强调了教学中的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列举了教学中的比较优秀的课例,为学习者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综合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科学教学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书中讲到,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要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才能更明确。课堂讨论的内容也要反映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老师要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看重动手的主动性。学生探究与科学家探究有很多共通点,比如疑问、尝试解释、证据、交流等。探究时要防止千篇一律,探究与接受相结合。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目标又是学习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二、教师要系统设计科学探究。
由于教师对科学探究的实质把握不准,理论与实践脱节,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科学探究。例如:科学探究没有目标导向;探究过程中学生只动手,不动脑,教师放任自流;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探究过程与探究结果把握失衡等。这就是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对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设计与把握。
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科学探究。善于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养成正确的理论来自于实践的教育,一切理论来自于实践,来自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科学教师就要让学生接触事物的本身。因为自然界随处都有新奇的东西,随处都蕴藏着科学的道理,只有至身于大自然中,学生才有认识事物的机会,才有想象的空间,才有科学的灵感。
三、科学课要重视集体讨论,强调可重复性。
共同讨论可以发展孩子们的思维和语言,在科学学习中,不正确的、幼稚的语言和思维是不能通过背诵得到有效纠正的,只能是在感觉器官、思维和情感同时并用的基础上,通过与同伴互动发展来完成。用*的语言与孩子们交流,有时不及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更有效。科学实验要让孩子重复观察,重复实验,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科学的神秘性。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很精彩:一个实验如果不能让别人用通常的.操作方法重复的话,便不是科学实验。
这本书读过以后,我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我没有从书里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可是我却有了新的理解: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3篇(扩展1)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心得3篇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心得1
在这本书中,张老师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实际上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可说可不说的话不说。尤其在孩子们的埋头活动中,当你不能讲出有意义的话的时候或没有把握的时候,就不要讲话,让孩子们自己去做。
美国的几位教师都是在孩子们的注意力开始松懈的时候才进行课堂讨论的。如果你觉得不讲话、少讲话没法上课的话,就说明你的学具没有足够强的结构。一般来讲,在活动时如果孩子们盯着你,而不是盯着学具,一是说明你的学具有问题,二是可能你的科学问题不明确。
其实,在上课时,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学生面对实验器材无从下手,明明想让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却又提出了一些不相关的问题,让老师只能强拉学生回头来研究老师准备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在备课时,我们就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备好学生,选择合适的学具,先行进行下水实验或是让部分学生进行操作,从而来选择更适合的学具,能让学生更容易地触到那个科学问题,进而思考。我们设置的科学问题要清晰明确,科学问题要具体、尺度要小且贴近孩子们的经验。实际上这也培养了孩子们对待问题的分析态度,而不是所谓的“综合”的、不求甚解的、“宏观”的态度。
学生在埋头活动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随意的说话会打扰学生的思路。并且要认真聆听孩子们的发言,要顺着他们的思路,引导学生,而不强拉思路,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教师只是适度的点拨,学生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也应该少说、多看、多听、多感受。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3篇(扩展2)
——《科学究竟是什么》初中读后感 (菁选3篇)
《科学究竟是什么》初中读后感1
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的第一章讲述的是什么是科学问题。该书在分析什么是科学问题前,先分析的了科学家与艺术家、工程师的区别。首先他们的目的不同,科学家是为了认识和解释已有的客观世界(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和解释世界的过程就是科学);其次他们的探究方法或过程不一样,这部分内容会与第二章详细讲解;接着他们的成果表述形式存在很大差异,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是对世界的一种纯理性的解释,因而是无形的,而工程技术成果和艺术品是有形的、是实际体现的;最后科学家是具有独特品格的,他们使用事实和特定的、别人可以重复的方法来达到这种理智的满足,即科学理性。
接着,书中就分析了什么是科学问题,其中除了要辨别“实际问题”和科学问题以外,还要求我们教师可以区别真科学问题与假科学问题。要知道假科学问题可能是社会科学,可能是由于教师的追问下“逼”出来的,不是由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时自己提出的。总而言之,假科学问题是那些脱离了解释世界的目的,或是没有足够的活动或情境准备,或相当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过分开放性的无的放矢的问题。区别了真假以外,还要区分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开放性的科学问题无边无际,封闭性的科学问题往往指向确定的答案。而一个真正的“科学问题”是一个暗含着理论假说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和假说的梯子。科学问题中我们要恰当的使用“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书中初步认为,孩子们要先进行“是什么”问题的观察和训练,然后再进行“为什么”的解释性思考;学习“为什么”的主题,要足够的对“是什么”问题的思考和观察训练的基础。但是无论怎么样的科学问题,产生的母体一定是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给学生设置困惑和矛盾。
书中继续论述科学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书中提到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科学素养”由三个部分组成:知识、方法和态度(价值观)。教学内容上,按照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体系,主要包含“四大概念体系”,分别是A、形式与功能(或结构与功能);B变化与守恒;C演变与*衡;D系统、结构与秩序。
最后,书中提到在教学中要注意的相关问题,首先要知道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也就是要强调的是科学问题的合适的尺度,要“循序渐进”。若是小学教育,尤其是低年级的科学教育,主题要小,对于“是什么”的问题,所观察的对象要具体;对于“为什么”的问题,所解释的现象要简化,不要变量太多。第二,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要知道科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一样,它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像学习生字词那样死记硬背、像学数学那样以逻辑推理为主、想学艺术那样强调夸张的想象力,都是极大的误解。第三,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没有明确的科学问题就是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探究始终停留在感性知识阶段,而不能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
总而言之,我们首先就是要明确什么是科学问题,分清科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的区别;认识到提出科学问题是为了寻找一种解释,而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明确活动中的教学目标设计是以发现科学问题、回答科学问题、形成科学概念为目的的,并且注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让孩子始终围绕着所关心的科学问题或目标进行。
《科学究竟是什么》初中读后感2
假期看了张红霞的《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读过以后,我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我没有从书里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可是我却有了新的理解: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在科学课堂上,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张红霞老师说,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在一次的培训会上也听到一位老师引用这句话,当时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它。读了这一章内容后,我发现自己在*时教学中,对科学观察做的很肤浅。
在课堂中,我们常常会非常习惯的问:“为什么?”明明学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说的,我们还是追问下去,让学生说出最后的答案。学生说不出来,答不上来,不能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解释,有时会让教师没有了耐性,有时干脆就自己说出来了。在科学探究中,观察是最常用得一个术语。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借助于仪器得观察”。三四年级的科学课上着重训练的就是学生的观察能力。
从中我明白了,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观察的目的就是要发现蕴涵在其内部的实质性的规律。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有效的思考时,是很难进行科学解释的,或者只会进行推想或想象学生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什么非常重要。这既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提高证据意识,是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让学生更好的描述世界,解释世界。
在本章中对观察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中指出,“讨论是获得正确的观察结果的重要步骤”。同时兰本达也建议,讨论要在充分的观察、实验活动之后。学生在细致的观察之后势必会有许多发现,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可以取长补短,从同伴中学习自己所未观察到的发现,也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互动起来,质疑问难,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
重复实验或多次观察是科学的方法,是科学探究过程中证伪的一种方式。但科学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这种重复实验或多次观察是很难在课堂中开展的,而在课外进行,又需要教师及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注意力,学生本身的思维可能就根本不能参与。从这里可以看到一种较好的方法,就是讨论。
在教学中,我们的讨论有时仅仅只是将观察到的进行汇报,有时仅仅只是个别学生的展示活动,而没有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让其他孩子认真倾听,提出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否真实,是否正确,是否和你观察到一样,使学生学会从观察中质疑,也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探究首先从问题开始。对于问题,老师熟悉,学生也司空见惯。可是问题和问题还是不同的。有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之分,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分。而这些在我看到这本书之前是根本没有的概念,我就觉得学生提了问题,能解决的`就给解决掉,不能解决的,课后再想办法解决。而实际上课时也遇到了很多让我困惑的问题。有的学生的问题不着边际,有的根本不值一提。如何对待这些问题让我很伤脑筋。现在我知道了,有的问题是需要避免的,有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老师的“编辑”。一堂课往往是由问题开启,也往往是由一个问题结尾。问题对一节课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虽然看了张老师的指导,可是真的面对学生问题的时候,还是不太自信啊!有了问题以后,就开始就问题进行研究了。在书的第三章特地提到了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我也觉得假说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假说就像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前打的腹稿,也像一个工程师在设计图纸前的一个粗略规划。假说对后面的实验研究验证有着明确的指引作用。而一个科学素养高的人提出的假说也一定具有更加合理可行的成分。假说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没有根据的推断只能是“胡说”。
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曾听到一些课上,有老师觉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含假说这个环节,于是在他的课上假说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其实这大可不必。假说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确定它的位置。在很多时候干脆就没有假说的必要,因为事实就很明显地摆在眼前,由不得去怀疑,用不着去验证。所以还是“不要为假说而假说”!
《科学究竟是什么》初中读后感3
在学校,自己虽然是科学专职教师,对于科学教学上的一些问题,学校的同事都是在第一时间内来找我。可是说来惭愧,对于科学的认识,对于科学教学的认识,对我来说也是比较模糊的,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因此,在看到《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后,我就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通过对该书阅读,使我认识到:科学教育,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开始。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从科学教育的价值上来体现:
科学的独特教育价值是什么呢?科学是培养学生崇尚事实、强调证据、追求创新、严谨和规范的最佳学科。这里的事实、证据就必须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才能得到。
二、从科学研究的目的上来体现: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实验,因此,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事实。当然,这里不是怀疑一切。不是胡乱怀疑,而必须借助于实证和逻辑的标准。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应放在最基础的“观察”环节上,即收集资料环节上,让孩子们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
以上这段话很清楚的说明了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观察和实验,便没有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正确的描述和解释。
三、从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来体现:
过程与方法是今天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探究离不开过程与方法。它在基础教育层次上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孩子们学会进行科学研究或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不犯像渔民那样的错误,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这些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为21世纪培养更具科学理性的公民。
科学研究“过程”的特有价值首先是客观精神。要回答一个问题或对一个问题做出判断,必须要有证据。要掌握事实性的证据,就必须去观察或实验,而不能凭感觉……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勤于观察的习惯,而且对孩子们的观察数据的解释要认真、谨慎,杜绝脱离孩子们的数据、教师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的做法,因为那样完全失去了方法学习的意义。
这段话也清楚的说明了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得事实性的证据,另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所获得的数据不能任意的修改。因为在我们*时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部分学生不是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而是被其余小组的实验结果所左右,随意修改数据的现象经常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实事求是的汇报自己的观察、实验结果,哪怕自己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相去很远。
四、从学生自主建构的特点来体现:
学生自主建构的特点:
第一,孩子们没有科学证据的概念,难以区分什么是证据、什么是想象,更小的孩子甚至对梦与现实都难以区分。
第二,孩子们的探究是浪漫的。他们描述自然现象的语言常常拟人化。
学生自主建构中的这两个特点促使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以免学生把想象中的事物当作观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解释。要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的结果必须客观、实际。
总之,“进行正确的观察与记录,应该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我们在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开始。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3篇(扩展3)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菁选3篇)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1
在学校,自己虽然是科学专职教师,对于科学教学上的一些问题,学校的同事都是在第一时间内来找我。可是说来惭愧,对于科学的认识,对于科学教学的认识,对我来说也是比较模糊的,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因此,在看到《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后,我就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通过对该书阅读,使我认识到:科学教育,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开始。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从科学教育的价值上来体现:
科学的独特教育价值是什么呢?科学是培养学生崇尚事实、强调证据、追求创新、严谨和规范的最佳学科。这里的事实、证据就必须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才能得到。
二、从科学研究的目的上来体现: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实验,因此,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事实。当然,这里不是怀疑一切。不是胡乱怀疑,而必须借助于实证和逻辑的标准。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应放在最基础的“观察”环节上,即收集资料环节上,让孩子们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
以上这段话很清楚的说明了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观察和实验,便没有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正确的描述和解释。
三、从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来体现:
过程与方法是今天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探究离不开过程与方法。它在基础教育层次上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孩子们学会进行科学研究或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不犯像渔民那样的错误,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这些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为21世纪培养更具科学理性的公民。
科学研究“过程”的特有价值首先是客观精神。要回答一个问题或对一个问题做出判断,必须要有证据。要掌握事实性的证据,就必须去观察或实验,而不能凭感觉……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勤于观察的习惯,而且对孩子们的观察数据的解释要认真、谨慎,杜绝脱离孩子们的数据、教师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的做法,因为那样完全失去了方法学习的意义。
这段话也清楚的说明了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得事实性的证据,另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所获得的数据不能任意的修改。因为在我们*时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部分学生不是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而是被其余小组的实验结果所左右,随意修改数据的现象经常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实事求是的汇报自己的观察、实验结果,哪怕自己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相去很远。
四、从学生自主建构的特点来体现:
学生自主建构的特点:
第一,孩子们没有科学证据的概念,难以区分什么是证据、什么是想象,更小的孩子甚至对梦与现实都难以区分。第二,孩子们的探究是浪漫的。他们描述自然现象的语言常常拟人化。
学生自主建构中的这两个特点促使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以免学生把想象中的事物当作观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解释。要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的结果必须客观、实际。
总之,“进行正确的观察与记录,应该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我们在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开始。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2
假期看了张红霞的《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读过以后,我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我没有从书里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可是我却有了新的理解: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在科学课堂上,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张红霞老师说,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在一次的培训会上也听到一位老师引用这句话,当时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它。读了这一章内容后,我发现自己在*时教学中,对科学观察做的很肤浅。
在课堂中,我们常常会非常习惯的问:“为什么?”明明学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说的,我们还是追问下去,让学生说出最后的答案。学生说不出来,答不上来,不能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解释,有时会让教师没有了耐性,有时干脆就自己说出来了。在科学探究中,观察是最常用得一个术语。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借助于仪器得观察”。三四年级的科学课上着重训练的就是学生的观察能力。
从中我明白了,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观察的目的就是要发现蕴涵在其内部的实质性的规律。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有效的思考时,是很难进行科学解释的,或者只会进行推想或想象学生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什么非常重要。这既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提高证据意识,是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让学生更好的描述世界,解释世界。
在本章中对观察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中指出,“讨论是获得正确的观察结果的重要步骤”。同时兰本达也建议,讨论要在充分的观察、实验活动之后。学生在细致的观察之后势必会有许多发现,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可以取长补短,从同伴中学习自己所未观察到的发现,也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互动起来,质疑问难,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
重复实验或多次观察是科学的方法,是科学探究过程中证伪的一种方式。但科学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这种重复实验或多次观察是很难在课堂中开展的,而在课外进行,又需要教师及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注意力,学生本身的思维可能就根本不能参与。从这里可以看到一种较好的方法,就是讨论。
在教学中,我们的讨论有时仅仅只是将观察到的进行汇报,有时仅仅只是个别学生的展示活动,而没有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让其他孩子认真倾听,提出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否真实,是否正确,是否和你观察到一样,使学生学会从观察中质疑,也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探究首先从问题开始。对于问题,老师熟悉,学生也司空见惯。可是问题和问题还是不同的。有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之分,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分。而这些在我看到这本书之前是根本没有的概念,我就觉得学生提了问题,能解决的就给解决掉,不能解决的,课后再想办法解决。而实际上课时也遇到了很多让我困惑的问题。有的学生的问题不着边际,有的根本不值一提。如何对待这些问题让我很伤脑筋。现在我知道了,有的问题是需要避免的,有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老师的“编辑”。一堂课往往是由问题开启,也往往是由一个问题结尾。问题对一节课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虽然看了张老师的指导,可是真的面对学生问题的时候,还是不太自信啊!有了问题以后,就开始就问题进行研究了。在书的第三章特地提到了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我也觉得假说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假说就像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前打的腹稿,也像一个工程师在设计图纸前的一个粗略规划。假说对后面的实验研究验证有着明确的指引作用。而一个科学素养高的人提出的假说也一定具有更加合理可行的成分。假说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没有根据的推断只能是“胡说”。
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曾听到一些课上,有老师觉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含假说这个环节,于是在他的课上假说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其实这大可不必。假说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确定它的位置。在很多时候干脆就没有假说的必要,因为事实就很明显地摆在眼前,由不得去怀疑,用不着去验证。所以还是“不要为假说而假说”!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3
在学校,自己虽然是科学专职教师,对于科学教学上的一些问题,学校的同事都是在第一时间内来找我。可是说来惭愧,对于科学的认识,对于科学教学的认识,对我来说也是比较模糊的,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因此,在看到《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后,我就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通过对该书阅读,使我认识到:科学教育,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开始。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从科学教育的价值上来体现:
科学的独特教育价值是什么呢?科学是培养学生崇尚事实、强调证据、追求创新、严谨和规范的最佳学科。这里的事实、证据就必须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才能得到。
二、从科学研究的目的上来体现: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实验,因此,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事实。当然,这里不是怀疑一切。不是胡乱怀疑,而必须借助于实证和逻辑的标准。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应放在最基础的“观察”环节上,即收集资料环节上,让孩子们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
以上这段话很清楚的说明了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观察和实验,便没有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正确的描述和解释。
三、从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来体现:
过程与方法是今天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探究离不开过程与方法。它在基础教育层次上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孩子们学会进行科学研究或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不犯像渔民那样的错误,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这些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为21世纪培养更具科学理性的公民。
科学研究“过程”的特有价值首先是客观精神。要回答一个问题或对一个问题做出判断,必须要有证据。要掌握事实性的证据,就必须去观察或实验,而不能凭感觉……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勤于观察的习惯,而且对孩子们的观察数据的解释要认真、谨慎,杜绝脱离孩子们的数据、教师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的做法,因为那样完全失去了方法学习的意义。
这段话也清楚的说明了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得事实性的证据,另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所获得的数据不能任意的修改。因为在我们*时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部分学生不是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而是被其余小组的实验结果所左右,随意修改数据的现象经常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实事求是的汇报自己的观察、实验结果,哪怕自己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相去很远。
四、从学生自主建构的`特点来体现:
学生自主建构的特点:
第一,孩子们没有科学证据的概念,难以区分什么是证据、什么是想象,更小的孩子甚至对梦与现实都难以区分。第二,孩子们的探究是浪漫的。他们描述自然现象的语言常常拟人化。
学生自主建构中的这两个特点促使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以免学生把想象中的事物当作观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解释。要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的结果必须客观、实际。
总之,“进行正确的观察与记录,应该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我们在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开始。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3篇(扩展4)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10篇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1
以前,我总是以为幸福是一家人可以团团圆圆,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以为妈妈把我的衣服、袜子洗好了,爸爸把我的碗洗好了,就是幸福,今天我阅读了《幸福是什么》,对幸福有了不同的看法,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三个小男孩一块儿砌了一口小井,智慧的女儿说:你们很善良,你们会得到幸福!可三个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她告诉孩子们十年以后再回到这里,他们就明白了。十年以后,他们都说因为自己帮到别人而幸福。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其实,不仅童话中有令人感到幸福的事,我们社会当中也有,如:最美司机吴斌。20**年5月29日,杭州长运客运公司吴斌,驾驶客车从无锡返回途中,突然有一块铁板从空中飞落,击碎他的车辆前挡风玻璃,砸中他的手臂等其他部位。在这危急关头,吴斌忍着巨痛,将车缓缓停好,完成一系列安全停车措施,保证了24名乘客的安全,而他自己因抢救无效去世。我也会帮爸爸做一下家务活,比如洗碗,洗衣店等。
幸福就是那么简单,幸福就是给别人多一份温暖,让别人少做一件事情……给别人带去幸福的同时,自己也会很幸福,这就是幸福。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2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在追求它。然而,什么是幸福,人们理解各有不同。
过去,我认为过年才是幸福,但是我错了。幸福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再我读了《幸福是什么》后才让我找到了答案。
这篇童话故事只要写了3个牧童通过共同的劳动,挖了一口井,智慧姑娘代表森林里的花草树木和动物来感谢他们祝我们幸福。牧童问:“什么是幸福?”智慧姑娘让他们自己去弄个明白,10年后在这里相见。10年过去了,3个牧童果然在小井旁边相见了,我们各自谈了自己的.幸福。智慧姑娘听了说:“你们3个人都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好好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读了《幸福是什么》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幸福要靠劳动,要好好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3
“幸福究竟是什么呢?”这个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细想起来又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时常激励着我,又时常困惑着我,从孩童时代到现在,我对“幸福”这两个字的理解都不同。
牙牙学语时的我,认为玩具多、布娃娃多,这便是天下最幸福的;跨进校门的我,认为认真学习,得到父母的称赞,评上三好生,这便是幸福的;我还幻想自己将来可以成为一名翻译家,坐在领导人的身旁,为祖国与世界各国增进友谊而作出贡献,那该是多么幸福……然而,直到有一天我 《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之后,我才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讲的是三个牧童为了给过路人带来方便,砌了一口井,得到了智慧女神的称赞。智慧女神让三个孩子自己去寻找各自真正的幸福,约定十年后再在井旁相见。十年后,三个已经是青年的.牧童,经过十年的寻找,分别成了给病人看病的医生,种田的农民和什么都干的普通人,他们认为能够给他人带来方便就是幸福。
读了这篇课文,“幸福”两个字不再使我那么激动,也不再使我那么困惑,他是那么*常,又是那么神圣。“*常”因为它无需什么了不起的职业,“神圣”因为它意味着无须拥有,而是奉献。我想,只要我们每天努力学习知识,学会各种能够为他人带来“幸福”的本领,将来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一生都将会在幸福中度过。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4
我想:应该人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但幸福是什么呢?是无忧无虑的生活吗?是生活在荣华富贵的家庭吗?还是得到众人的关爱或认可呢?
最近,我读了一个寓言小故事《幸福是什么》,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其实,对我而言,幸福是朴实的,也是看似容易却要用心呵护的;但是,幸福看得见摸得着的。对我来说,幸福就是“一家三口我、丈夫、女儿健康,*安,*淡地过我们的小日子。即使有时夫妻吵吵架,孩子发发小脾气。” 我现在正享受这种幸福。
我是一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100个一年级的小孩子。越来越感觉 “当教师累!事情多,教育教学工作一大堆,劳心又劳力。但是,我也从教育这些小孩子中获得另一种幸福———工作的成功感、满足感!当我看到我的学生在我教育下有了好的转变;当我与孩子们说笑时;当我树立了威信,说话孩子们愿听时;当家长打电话感谢我时…… 那幸福是甜滋滋的,如涓涓小溪慢慢从心里流淌出来。
教师的幸福是相对的。它相对于教师的付出,相对于教育的辛苦,相对于过得去的收入,相对于社会发展的苛求,相对于教育改革的催促。教师的劳动是辛苦的,是身心的付出,更是细腻的、严谨的。教师的工作虽然面对无尽的困惑,只要胸怀教育良知,才能默默无闻立于纷杂之今,播种善良,播撒智慧。
虽然,教师要学会寻找幸福,自我调适幸福的尺度。但是,教师的幸福还要有人多关心的。这点也是很重要的。谁?学校领导,*部门等。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关心教师的学校生活,关心教师的成就需要。倾听教师需要什么?得什么就会幸福?对合理的要求和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适当的满足。这样,才能强化和提高教师的幸福感;使教师以更饱满的情绪去创造更多的教育教学佳绩。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5
“幸福”这个美好的字眼,不少人都在追求它,然而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却各不相同,就拿我来说吧,过去,我认为在过节的时候有好玩的游戏玩,有好看的新衣穿,玩好穿好就是最幸福的事。
等我长大后,我始终有些迷惑,幸福到底是什么?
当我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后明白了……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三个牧童在村庄边上砌了一口小井,为森林造了福,后来,一位姑娘来了,让青年们去寻找幸福,十年以后,他们重聚在那里,说起自己十年来在干的事情。我立刻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努力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由此,我想到了边防战士,他们每天披星戴月,为了祖国的安宁,宁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损我一人,保亿人国,值!”“我死了也没关系,只要祖国在。”这一句句催人泪下的话语,不正是对幸福的诠释吗?想到这,我又想起了某些人,先是享受着锦衣玉食,后来世事变迁吃苦了,巨大的反差也让他们咀嚼了幸福的滋味。
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幸福是多种多样的,要看你是什么样的人,怎么看待幸福。”智慧的女儿,我要感谢你,因为你让我明白了幸福的意义。“我立志从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为了人民永远的幸福而生活。”我要在幸福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6
我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才懂得了幸福的"真谛。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三个牧童砌了一口井,智慧的姑娘前来喝水,并祝他们幸福。三个牧童分头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后再在这里相见。十年很快过去,三个牧童又见面了,他们各自谈了对幸福的理解,他们都感到幸福。
幸福可以用很多东西代表,例如:财富、权力......这不就是现在人们所拥有的吗?这不就是现在人们所追求的吗?那三个牧童找到的幸福和现在人们所追求的“幸福”是有多么大的差别。人们幸福,我们从人们的幸福中感到幸福。即使生活艰苦,虽苦犹乐,幸福无比。你看,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们,他们远离家乡,吃压缩饼干,和苦涩的地下水,住阴暗潮湿的猫耳洞。他们崇高的理想是“战死沙场我心愿,祖国人民要安全”、“累我一个人,欢乐十三亿人”。马克思说得好,“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幸福的”。
以前,我对幸福的认识太肤浅,认为有好多零花钱,得到老师的赞赏,能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游等等,这就是幸福。现在我明白,用自己的劳动换来别人的快乐,这才叫幸福。
同学们,让我们自己去寻找幸福吧!不要依靠父母,因为只有自己找到的幸福,才是真幸福。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7
幸福,我想每个人都拥有过它,幸福所赐给人类的太多,太多。当这两个熟悉的字出现在我眼前时,我就想对它说:“幸福,谢谢你所赐给人类的一切,感谢......”
今天,我又一次与幸福见面了,心中真是充满了喜悦。这次与幸福见面又是要谈幸福是什么了。《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主要讲,幸福所赐给三个牧童的是什么。
这篇课文是神话故事的一部分。在这里面,智慧的女儿给牧童们指导找“幸福是什么?”的路。十年后,他们又相聚了。呵!都成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了:有一个当了医生;有一个当过消防员;还有一个在耕地。他们都理解了幸福的确实含义:只因为别人幸福,自己也因而幸福。
读者这篇课文,我行起了今天发生的一件事。中午,我来到学校就去跳橡皮筋,我的好朋友周璨来了,她也要参加。我说:“我们刚好六个人,如果你再来的话,那么人也太多了。”本来橡皮筋不是我的,可听我这么说,橡皮筋的主人也不敢多说。周璨听后径直走了,我开始也没发觉我说的.话太伤人,可周围的同学都说周璨的确生气了。我这才觉得自己不该说这些话。我连忙跑到教师向周璨说个明白:“你很生气吗?”周璨毫不犹豫的说:“没有。”我这才松了口气,说:“刚才跳橡皮筋的事真不好意思,我说话语气太重请你别放在心上。”她微笑着说:“没事,我想,这或许是“幸福”所赐给我们的呢!它想考验一下我们的有友谊也说不定哦。”我听后心想:这就是幸福所赐予我们的,我真该好好感谢它,我此时此刻真的觉得好幸福。愿幸福伴我左右!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8
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作为一名四年级的少先队员,我们应该给别人幸福,再让自己幸福。
让别人幸福,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比如:交作业时主动交给组长,让组长不用前跑后跑催着每个人交作业,给组长减轻负担;又比如: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让老师不再多费口舌;再比如:主动帮助同学解难题,让同学们减少困难和烦恼……这些,不都是让别人、让自己幸福的表现吗?
我们帮助他人,使别人感到幸福,我们自己也会感到幸福。把作业亲自交给组长,组长就不用挨着座位挨个儿要,会感到轻松,而我们也会非常愉快。认真听讲,早明白老师讲的知识,认真完成作业,不让老师多次催促,老师开心了,我们也就幸福了。帮助同学解难题,同学会了,自己也趁机巩固了一遍,同学高兴,自己一举两得,也很幸福。
同学们,幸福是帮助别人和辛勤劳动换来的,让我们为了幸福,行动起来吧!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9
有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有人认为玩好、吃好就是幸福……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读过《幸福是什么》一文后我才找到了答案。
以前,当我看到社会上一些名流吃山珍海味,穿正宗名牌,有权有势……便认为这就是幸福,常常羡慕不已。而把那些总为别人着想,不顾自己名利的人当成傻瓜。比如清洁工,自己一身脏,却换来万家洁。可当我们走过他们身边时,连忙捂住鼻子,迅速躲开。可到今天我才明白,他们和童话中善良的人一样,靠诚实的劳动获得报酬,做着对人民有益的事。他们是幸福的。马克思有句名言:“能使别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将来一定做出对人民有意义的贡献,在劳动中寻找幸福。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10
当我像往常一样翻阅旧课本时,一个醒目的标题进入了我的视线《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个美好的字眼,人人都去追求它。但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就拿我来说吧,我认为,过年就会幸福。到那时,我可以拿到压岁钱,我可以穿上新衣服,我可以吃好多好吃的,我还可以看五彩缤纷的烟花,我还可以疯玩……其实,对于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也很迷惘。但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之后,我深受启发,同时也从中找到了答案。
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三个孩子砌了一口井,智慧女神来感谢他们,祝他们幸福。他们问:“什么是幸福?”,智慧女神给他们十年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三人相约十年后再在井边相见。十年后,三人如约来到井边。他们有的当医生、有的干杂活、有的种地,他们都感到自己很幸福。智慧女神说:“你们都明白了,幸福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
掩卷沉思,我不禁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同时对幸福是什么有了更深的理解。丰衣足食就幸福吗?《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锦衣丰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整天郁郁寡欢,最终得病而死。很显然,丰衣足食不一定幸福。家境贫寒就不幸福吗?当然不是。雷锋叔叔家庭条件并不好,但他却说,他很快乐。
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人,只为吃好穿好,无忧无虑,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另一种人,一生都在辛勤劳动,为大家服务。我们要做后一种人。因为只有付出了,劳动了,你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古今中外,有哪一个名人没有经历风雨就能见彩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耕耘,才能收获。耕耘吧,让我们都能有收获,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3篇(扩展5)
——《科学故事》读后感3篇
《科学故事》读后感1
这次图书漂流的书里面讲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的故事。他在战火弥漫的时期度过了童年的时光,过着逃难的生活。他在学习时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在学习上袁隆*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对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于是他报考了农业学院,并顺利的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业系。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应该学习他爱思索,爱提问,这样我的学习成绩才能有进步呢!
《科学故事》读后感2
读完《科学家的故事》,我对科学家们肃然起敬。
这本书讲述了从古至今的科学家们,如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铁路之父詹天佑、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数学家陈景润、炸药大王诺贝尔、坚强的霍金等等举不胜举。让我看见了科学家用他们的聪明智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捍卫真理、传播科学,许多科学家甚至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科学家们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懈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更加坚定我在以后求知路上的决心,一定改掉粗心马虎的坏毛病,认真努力学习新知识,实现我的理想。
《科学故事》读后感3
这本书里有着许多科学名人,比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科学家用自己一生的精力,为我们揭开了一个有一个奥秘。有的科学家因此现出了生命;富兰克林为了解开雷电的奥秘;冒着生命危险,用风筝把雷电引到地上;诺贝尔不怕危险,造出了炸药,获得了诺贝尔奖。有的科学家生出来就家境贫困,没读几年书,但最后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科学家们的身上,我还能看见浓浓的爱心。“炸药大王”诺贝尔拿出自己一大部分财产成立了诺贝尔奖金。牛顿在发现引力之前只是一个*常的青年,但发现了引力,他就成了科学巨星。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3篇(扩展6)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3篇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1
我们只有一年的时间就要背上旅行包,踏上所谓的社会大学告别我们的学生时代,被现实的社会所冲刷、磨练。那么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究竟在读些什么呢?从开学到今日,我读完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颇有感触。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学生深入、全面地谈论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创业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观点。新颖、全面而且实用。书中的很多观点跟我们目前一些主流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对于那些信奉金科玉律的人来说,作者完全就是一个颠覆传统的另类。比如说,大家都认为逃课是不思进取的表现,作者却说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很多人都认为考研是大学生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出路,作者却把考研比喻成了痛苦的安乐死。如果你在看目录的时候者这些观点无法接受,请不要因此而搁下这本书。作者写这本书无非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等地交流一些想法。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作者身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这些事件发生在作者身边的大学毕业生里,它比任何一个权威的案例都更为生动而真实。
其中有一篇关于我思故我在,大学不是技校说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能够凭借几百万一台的医疗仪器诊断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在积累若干年经验以后,照样可以拿手术刀,古时候的中医甚至能够悬丝把脉,仅凭一根丝线就能为病人开药方并保证药到病除。所以,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大学生跟技校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顶多也只算是一所规模更大的技校。而且就专业技能而言,大学生肯定还比不过技校生的。因为技校厨师专业的学生第一节课可能就要学切菜,而假如大学开设了厨师专业,肯定要用两年来研究厨师的社会使命、职业道德、历史演变、阶级属性和学术分类。
这本书也涉及到了感情这方面。爱情是永恒的”这是永久的话题。我认为大学生是可以恋爱的,但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我想说的是:恋爱不是寂寞的借口。我们宁愿选择一个正确的,也不要选择一千个错误。错误的恋爱观也许会给你造成不良的后果,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做一个恋爱观主人。
对于大学生看这样一本书,是很不错的选择,让我们认清我们在当下究竟是在做些什么,在大学究竟可以做些什么?对于毕业离我们并不遥远,时间飞逝,每天一晃就过去了。大学生活里不愿做些什么,当我们毕业时拿什么来求职。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拿青春来挥霍。世上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活在世上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些什么事。
有很多学生都不愿毕业,如果你不想毕业就是你失业的开始,那么在大学,我们一定有上进心,或许这样,我们才可以骄傲的说我是一个大学生”,如果你每天都只是在问你的同桌现在几点了,可以去吃饭了吗?上课下课看电影,玩游戏。你觉得你上了这个大学还有意思吗?不如在家里,更舒服,何必花这么多钱来你这个你所谓的大学呢?
把时间花在感叹失败上,其实是最大的错误,还不如把时间花在思考如何成功,用实践行动来证明一切。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面城墙,推开它就能看见天堂。何必迟迟不愿推开呢?
就我个人认为《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是一本能让你感悟颇深的一本我认为励志的书,认清大学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情,大学我们应该做哪些事情。要单单想着把课程学好就行了。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一个看似不重要却是很重要的问题。花上时间去思考,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吧。
作者:许丹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2
我阅读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其实很久之前就听过这本书了,但一直没机会看到,终于借着这次读书活动认真地看完了。这本书涵盖了大学的许多方面,有学业、爱情和思维等等,富有启发意义的同时具备趣味性。大学里,难免会感觉到一些迷惘,就像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或者觉得没什么动力和激情,大学一旦失去了激情,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就像行尸走肉那样,《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帮助我解开了心中的疑惑,这本书还有一个小标题叫“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25岁就做了董事长自有其成功之道,而且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份,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来跟我们大学生谈论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回想我们走过的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我们已经被剥夺了多少独立思考的空间啊?高中教育是填鸭式教育,不管你懂不懂,为了考高分,老师一味地把知识塞给我们,大学教育是吹水教育,呵呵,也许说得有点言重了,但大学老师讲课时真的挺多吹水,所以,我们就要靠自己独立的思考去获取知识和技能,在大学里,多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我没有资格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所以我要多读书,读好书,并将其有效的付诸实践,不断的丰富自己,提升自己。仕途,商界,学术,大致说来,每个人都注定要走上三条道路中的某一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不妨以此作为思考的出发点。根据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塑造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只有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才能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从这些话中,不难总结出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有及时的定位和深思熟虑的规划。
要做到这些,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充分地认识自己,这才能根据实际情况为自己选择一条合适自己的"道路。大学四年里,要广泛涉猎,尤其对自己喜欢的领域不断的研究,这样才会在就业时比同专业的有更大的机会。其实我现在对自己的职业也未定好,毕竟是现在来提前想未来的东西,不是轻易就能下决定的,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这是最大的因素,所以我只能做一个近期的规划,做好今天,做好自己,别人可能会认为我们资环专业是一个冷门的专业,学得比较广泛,无一而专,我想说的是,大学除了学专业知识之外,更是学做人,增值自我,提高素质,锻炼思维,开拓眼界,完成自我的完美蜕变,待毕业时能胜任工作,哪怕是新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真正写出了大学的真谛,大学生应该是博学,博览群书的,开拓眼界和视野,因此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大学里的时间比较充裕,能好好利用的话,能看很多本书了。
也许我们高中有时会利用上课偷偷看课外书,大学那么多空闲时间为什么不好好利用来读书呢?我找不到理由。所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3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沉入了深思。进入大学也快一年了,可是从未去思考过:进入大学,究竟要做些什么,究竟要学些什么,应该怎么做,才能怎样做才能拥有更多的能力来适应以后激烈的工作竞争。而且这一年似乎都是在蒙混日子,有时候真的感觉好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该往哪走……
而且,说实话,进入大学后, 相比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然而看书的时间还相对减少了。即使拿起教科书以外的书来翻阅,也很少看什么有营养的书。而这一本书也是经人推荐才去看的。但是给了我无限的感想。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中涉及了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恋爱,人际交往,兼职等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的事。而这些内容无一例外的都是在引导我们如何读大学。并且书中最强调的一点是:大学生一定要有系统分析能力,大学生的思想一定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是作者开篇提出的一个关于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的观点。我很认同作者的这个观点。()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成为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非大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实践专业方面的能力,同样可以达到大学生的标准。大学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思想深度。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对这个人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对主观意识的发展,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和把握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这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对你的思想深度的发展和变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读大学,我们究竟读什么呢?以下是我看完这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第一:学会思考。想法决定活法,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大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黄金期,这个时候的积累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通过思考,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大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然后不断去实施。
第二:学会学习。学历不能代表能力,文凭不能代表水*,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大学时,我经常告诫学弟学妹一定要学会学习,首先把专业知识学好,日本战略管理之父大前研一在《专业—你唯一的生存之道》中也反复强调了专业的重要性;除了学好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学习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如延边大学得天独厚的韩国语学习氛围,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交流等等资源;还要抱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适应大学,学习如何和同学、朋友、老师相处……
第三: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这是我进入公司后最深刻的感悟。大学期间,一些学生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缺乏社会实践,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当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去解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说,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就。可见,一个人的成功最需要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问题的能力又源自于思考、学习及实践的综合。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思考、学习,再加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3篇(扩展7)
——爱情究竟是什么散文
爱情究竟是什么散文1
还是许多年以前,听过一个广播剧。由于年代久远,忘记了它的名字。
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某个夏日的傍晚,当月亮刚升上一树高的时候,有一位老者提着一台录音机,在公园一处僻静的长椅上坐下后,打开录音机。随着磁带几秒钟的吱吱声响过,从录音机里立刻传出一连串的咒骂。骂声越来越高,越骂语言越恶毒。
不想,惊动了林木深处的一对恋人。他们寻声找来,发现长椅上只有一位老人,骂声是从老者身边的录音机里发出的。他们站在侧面,离老人十几米远,所以老人并没发觉。
过了好一会儿,女孩碰了男孩一下,轻声道:“他......那老人,怎么听这个?这么狠毒的咒骂,他竟能听得下去。走!过去问问。”
“肯定有原因,别打扰他了。”男孩轻声道。
“对不起!吓着你们了吧?”一个缓慢苍老的声音,从那张椅子上传了过来。
“噢,没有,没有!老伯,我们......您......怎么听这个呀?”女孩又好奇又吞吐地问道。
“是我妻子。她除了脾气不好,爱骂人,剩下什么都好。上来热心劲,很会体贴人。厨艺也不错,我最爱吃她做的饭菜。干家务就更不用说了,她的力气比我还大。咳......”老者叹了声气,停顿一下,接着道:“有一次,也不因为什么事,她又骂上了,我就偷偷把她骂我的这些话都录了下来,准备将来放给她听。可是,她那么好的身体会生病,还是癌。她骂累了,也骂烦了,不愿再骂了,丢下我匆匆忙忙的走了。以前,我想找都找不到一处安静的地方,仿佛哪个房间都装满了她的骂声。如今,剩下我一个人,那座房子太大了。想她的时候,就放上一段听听。这样,仿佛她又在身边了......”
女孩又把男孩的胳膊往紧挎了挎,见老者似乎又陷进了往事,同男孩悄悄地走掉了。
爱情究竟是什么?这些年过去了,我仍一直在理解。说到爱情,大多数人都会想到那是很浪漫的事。可广播剧说的那位老人,让他刻骨铭心的那种情怀,一点都不浪漫。那又该叫它什么呢?
因此,不管什么样的爱情,至少在这个世上,我们曾拥有过,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