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化苦旅》读后感

时间:2022-06-24 17:40: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从前听说过《文化苦旅》在文学上的地位高,但即便如此,它依旧是在家里的书架上躺了很久,落了几层灰我也不曾拿下来过。直到许多天前,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个西北旅行的记录视频,博主描述到,从前在《文化苦旅》中看到的莫高窟、沙漠、茶卡盐湖从平面的印象中在平面中铺展开来,让她大受震撼。于是便拜读了一番。

 果然,《文化苦旅》中的美是让人惊叹,让人深陷的文化底蕴美。

 《文化苦旅》中的一“旅”字,似乎说明书中记录的是作者的游记。而这却不是平常的游记。其重心并非见闻描述,也非一般意义的借景抒情,更少游记特有的“轻快笔调”,反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文化苦旅》所描述的旅途不止于地域和空间,而是穿越了中华民族千百年历史,从身体的艰难跋涉到心灵的强烈冲击,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来欣赏景物,而且把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读完后,我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有了有别于字面浅薄含义的深层理解: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读完此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其中也夹杂着对青年人为文化沦丧的不满,中老年对于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书中有以柔婉清新的江南为景的《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也有那如水柔顺却又错综的《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都以人物为基础,展现了风景背后的人文感受。同时也有与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热烈奔放,《这里真安静》中沉静冷冽地对战争的反思。作者在每一处的反思都是对文化的一种苦苦探寻,一种欣欣向往。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我不完全理解余先生对

 文化的解读,但我能品味出文化的一种现象,对美丽文化背后的一种宣誓。我们青年一代,最容易丢失和最容易遗忘的就“文化”。而如今,理解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化,解读古代文化,就常常是那些“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们了。其实这才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无形的保护。金钱和权力使王道士变得如此的残忍,让一尊尊美丽的雕像就这样的灰飞烟灭。这无不暗示了一句话“有钱可使鬼推磨”。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感到一丝丝的惋惜与无奈。

 看完这本书之后,感受到许多文化在面前一幕幕的消失。突然想到了中国的近代,在那些蹉跎的岁月里。人们不在乎“文化”,只求“苟全性命于乱世”。火烧圆明园对这座旷世奇座毁灭性的摧毁、文物的偷盗、文化的遗失,这些历史是血泪的教训。现如今,我们的国家一天天强大,我们要不断传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总书记说,我们要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苦”旅,苦的是一种经历,苦的是一种感受,苦的更是种震惊人们心灵的良药,其实在苦中也可以寻求快乐的真谛。这一路“苦”来,虽征程漫漫,寒窗数载,余先生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读后感

推荐访问:《文化苦旅》读后感 读后感 苦旅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