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2023年度荀子《修身》读后感优秀6篇(全文)

时间:2023-08-23 18:55:02 来源:网友投稿

荀子《修身》读后感优秀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一句话深刻地概括了人生七十载各个阶段应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荀子《修身》读后感优秀6篇,供大家参考。

荀子《修身》读后感优秀6篇

荀子《修身》读后感优秀篇1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一句话深刻地概括了人生七十载各个阶段应达到的境界,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年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我们该如何做呢?

年轻时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修养,要做到“我注六经”当我们年轻时一定要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因为这个年龄阶段没什么牵挂和负担,最主要的是学习,所以就尽量多学点有用的资源,当我们过了这个年龄阶段时,我们要顾及和承担的方面有很多,比如家庭,孩子,父母等等,这些几乎要占去我们打部分的精力,就算想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也会感觉力不从心,会很累效果也不佳,所以趁年轻时刻苦学习,这个过程很痛苦,但如果勇敢的走下来,你会发现你有无限大的力量去面对社会及以后的生活,很多人为了年轻时的享受,不愿去学习,那他的未来永远在痛苦与劳累中度过。

要做到六经注我,就是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要懂得学以致用,因为现在信息时代,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年轻妈妈吧自己的孩子送去学校培训各种各样的技能,认为孩子学的越多就越好,却忽略了孩子是否真正的在运用,学到的知识能够成为自己的知识而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能够运用于自身工作和生活,这才是学习的目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做不到这点,像我们平时的各类培训,这些知识对我们的管理工作有很大的用途,而我却很少运用甚至忽略所学的知识,如果一味的靠自己的思维定式去管理,导致的结果是原地踏步,不会有进展,所以我们要更加用心把所学的真正成为自己的能源要不断的去运用。

通过学习,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内心会变得很强大,自己面对事情会更加有自信,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坚定自己的内心,并且懂得如何取舍,从而能做到内心的坦然与淡定。

荀子《修身》读后感优秀篇2

读《廉洁修身》有感 古人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古代贤哲不胜枚举所倡导的,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廉洁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勤以立志,俭可养德。”是做人的美德。书中提到的典范——周恩来总理;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总是那样的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十几年!不仅如此,总理的饮食简单,住房简陋,从不收受馈赠礼物。俭是德的体现,只有倡俭尚廉,鄙弃奢侈,克己奉公,才会为人所景仰。 “知屋漏者在宇下。”奉公守法的蒋庆给自己定下的“九不可”准则是一帖清醒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她的准则却更全面的反映了做人的良知,将人生格言抄在纸上,贴在墙上容易,但作为一名女法官,像蒋庆那般一丝不苟的付诸到行动上是极难的。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更是要依法自律,慎独修身。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的赤子之情溢于言表,他为人的教育和民族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从“知行”到“行知”,行知哲学里的知行统一,是对廉洁修身教育的重要要求。“道德方面的美德乃是习惯的结果。”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廉洁修身教育,绝不能“始于言而止于行”,而应当贯穿知行统一的思想。 斯人虽逝,精神长存。钱学森在国外事业如日中天时毅然回国,他为祖国,为人类,做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不禁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高尚人格,成为光耀寰宇的科技巨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应该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志,胸怀天下,大智大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读完此书,肩负着祖国嘱托和时代重任的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尊荣弃耻,见贤思齐,廉洁自律,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言正身正行方正,脑清手清行自清!

荀子《修身》读后感优秀篇3

无意中看到这本书,我抱着无聊的态度翻了几页,突然间,我明白了很多很多。原来我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原来我真的很懦弱,一点点芝麻小事就让我对生活的无奈投降。

书中的作者是一个师范大学的老师,为了求学他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赚得学费,记得当他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因为家境贫寒,家里根本没有钱供他读书,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不想放弃自己好不容易努力来的人生,不想跟父母一起耕田种地,所以当暑假来临之际,他放弃了自由,放弃了回家,想方设法去打工,去赚钱,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试问有多少个企业能给他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呢,再加上他只是找一个兼职,为了筹集学费,他不得不用年轻的肩膀扛起一袋袋承重的大米,赚得少的可怜的金钱,到开学初终于筹集了学费,但生活费却成了问题,幸亏学校有一个勤工俭学,就这样,他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过,虽然面对生活的苦难他也想逃避,但为了生存,他坚持下来了,他很感谢苦难,因为是苦难造就了一个坚强,果断,成功的他,他很感谢他的一双腿,他的经历让我明白,路是靠走出来的,很多人都希望能够飞,飞的高,才能看的远,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是我们往往忘记了陪我们走了20多年的一双腿,我们只有学会走路,才能学会跑步,学会跑步,才能学会飞翔,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说话、就会走路,他们都是经过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茁壮成长,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中,我们要学会去挑战,即使失败了,我们可以问心无愧的对别人说,我曾经努力过,我做了我该做的事,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我从失败中提炼出了宝贵的经验,但也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大的压力,因为希望越高,失望就越高,凡事还需量力而行。

我清楚的记得书中提及的两个人物,不是因为没有钱读书,就是因为高考不理想,他们的人生很悲惨,一个女孩半夜三更居然在垃圾桶里寻找吃的,大学的生活费仅仅只有一百五十元钱一个月,谁能做到呢,而她却做到了,高考的不理想就应该轻生吗?要知道我们的人生只有这一次,仅仅这一次,我们应该学会感谢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寻找属于我们生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实这些道理我们很早以前就已经学会了,但是一到生活中,我们只会纸上谈兵,我们在学习中不但要取其精华,略其粕遭,还要应用在生活中,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可以使人明智。

荀子《修身》读后感优秀篇4

从《廉洁修身》一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廉洁修身有着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自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腐败与反腐败就形影相随、相伴而行。尤其是当今世界,腐败突显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健全发展的一大陷阱。因此,向腐败宣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中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反腐倡廉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传承我国廉洁修身的优秀文化,借鉴国外反腐倡廉的成功经验,既是我国面向世界、又好又快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当代大学生廉洁修身、完善自己的必要。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文化青年,对大学生进行廉洁修身教育,就是为了让大学生在将来为国家和人民承担属于自己的使命。大学生处在迅速成长、成才的人生阶段,承担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历史重任。所以在大学中开展廉洁修身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崇高使命必然蕴含着特殊的社会责任。

我们都知道,大学生活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走出了校门,大学生就要真实面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大学生的漫漫人生旅途也将不断接受重重的道德考验,只有在大学阶段习惯廉洁修身,才能在社会的风浪中经受洗礼,并用强大的意志力坚守自己的道德。

然而,当今社会无论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民主法制的建设,廉洁修身都是一个普遍的话题与永恒的追求。一个廉洁的社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反之,腐败现象的频繁发生将会导致一个社会承受沉重的政治代价和经济代价。

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自觉接受思想教育,重视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知识水平;严格遵纪守法,不断培养自己遵守和服从法律、制度、纪律的行为习惯和作风,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加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廉洁修身,迫在眉睫!

荀子《修身》读后感优秀篇5

缘起:也说儒家发展史,先秦儒家是如何修身的已经不得而知,但从《论语》的记载来看,孔门弟子肯定是非常重视修身的。举个例子,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有一次来问孔子怎么理解儒家的核心概念“仁”,孔子的回答非常有名: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表示要修孔子所说的“四勿”,但他是怎样修的?典籍里并没有记载,所以没有流传下来。《论语》里记载,另一位非常得孔子欣赏的弟子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反省,我为他人谋划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我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坚守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我是否在实践中运用了呢?这段内容已经是对先秦时期儒家修身方式的最详细说明了。从中我们了解到,儒家的修身最重视的是每天的自我反省、反思。

先秦有所谓四大“显学”,儒墨道法四大时尚学派,分别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墨家与道家也都强调修身,甚至墨家对修身的要求远比儒家要高。经过长期的竞争,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最终胜出,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主要不是靠修身方式,而是靠教育体制。

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即贵族垄断教育资源,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兴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孔子的伟大创举。同时,孔子也对传统的贵族教育内容加以改革,以“六经”教育弟子,即确定《诗》、《书》、《礼》、《易》、《乐》、《春秋》为六门必修课。孔子晚年亲自编写“六经”,就是为这六门必修课修订了教材。

若是按今天的学科划分来对应,《诗经》是孔子编辑的诗歌总集,属于文学,读诗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即与动物学、植物学有关;《尚书》是孔子编辑的上古政府文件,相对于孔子的时代而言属于古代史,当然也涉及应用文写作;《仪礼》是孔子整理的各种典礼的仪式,属于社会学、民俗学,也涉及社交礼仪;《乐经》是音乐教育,属于艺术学;《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体现其政治思想的历史书,相对于孔子的时代,属于近现代史,也属于政治学;《周易》经孔子的阐释,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起着哲学教育的作用。可以说,孔子确立的教育体系几乎涵盖了我们今天人文科学的所有学科,即使从今天来看也不落后。可以想见,这个教育体系放在两千多年前该是多么的先进,多么的有冲击力!

由于有成熟的教育体系、成熟的教材,还有孔门弟子这些孔子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在孔子去世之后,儒家发展迅速,并最终在与先秦诸子百家的竞争中胜出。顺便说一句,在先秦四大“显学”中,儒家是唯一一个内部存在师承关系的学派。儒家也非常注意追溯师承。如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六经”之一的《周易》的传承是:“孔子传《易》于(商)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汉代易学名家都是田何的徒子徒孙。这个传承系统虽然未必可靠,但可见汉代很多儒家学者还能将其师承上溯至孔子。

儒家是靠教育体系胜出的,所以至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者很自然地就要将自身的强项充分地发挥出来。因而汉代的儒学主要是研究儒家“六经”的学问,被称为“经学”。汉代的经学表现出重师法、重家法的特点,也是对儒家强项的继承和发展。

两汉儒家“经学”又分裂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大体说,今文经学重视阐释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属于对经典的阐释;古文经学重视训诂考据,属于对经典的解释。两者的共性在于,都局限于对儒家经典进行文本的研究,这种研究最大的弊端是,向上不能深入哲学层面的思辨,向下没有具体的修行法门。两汉以后儒家趋于衰落,主要原因即在于此。

魏晋玄学的兴起,是在哲学思辨层面对儒家的超越,这是儒家面临的来自本土的冲击;与此同时,佛教迅速普及,佛经大量翻译为汉语。佛教不仅带来了精致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还带来了更具体的修持法门,在两个方面都对传统儒家有所超越,这是儒家面临的来自域外的冲击。在此双重冲击下,儒学第一次走向衰落,此衰落期一直持续到唐以后。

宋代是儒学的复兴时期。为回应来自佛教的冲击,诸位大儒在努力弥补儒家的短板,一方面是深化儒家的哲学思辨,讨论天理、人性、气、心等问题,构建儒家的本体论、宇宙观;另一方面就是打造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儒家修行方式。通常将宋代兴起的新儒学称为宋明理学,这一名称显然更重视其在哲学思辨方面取得的成就,但在我看来,宋代诸位大儒提出的儒家修身方式是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宋以后,儒家再一次在与诸种思想学派的竞争中胜出,这次胜出靠的是精深的哲学思辨与具体的修身方式。

自民国年间起,就不断有学者坚守并提倡儒家思想,这种思潮在学界称之为新儒学。为了将宋代新兴起的儒学与民国年间开始的儒家新思潮相区别,一般将前者称为宋明理学,或简称理学,而将后者称为新儒学。新儒学代表性人物就是被称为新儒学三圣的马一孚、熊十力、梁漱溟。

总体而言,新儒学的标志性观点是,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靠西方文化是解决不了的,人类需要回过头向两千年前的孔子借鉴智慧。这个口号固然吸引人,但是借鉴什么、如何借鉴?却是语焉不详。新儒学更多地是继承和发展了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辨方面的内容,却对宋明理学的实践方面,其提倡的修身方式比较忽视。因此,新儒学的影响仅局限于学术界,相关学者被视为哲学家或在大学的哲学专业任教,对民间影响不大,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一言以蔽之,缺少方法论层面的内容,使新儒学发展到第三代以后已经难以为继。学界公认的新儒学第三代的代表性学者,如余英时、成中英、刘述先、杜维明等,目前基本都已经80多岁了,却仍没有新儒学第四代的提法,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

纵观儒家两千余年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儒家第一次鼎盛,是从与先秦诸子的竞争中胜出开始的,之所以能够胜出,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体系,而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埋下了其衰落的种子;儒家第二次鼎盛,是从与佛教为代表的其他思潮的竞争中胜出开始的,之所以能够胜出,靠的是深化哲学思辨与具体的修身方式,而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埋下了其衰落的种子。当下呢?以儒学为主干的传统思想面临与“西学”的竞争,如何能在竞争中胜出,或至少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存在价值呢?以史为鉴,我认为,我们不可能拿出一套超越当代教育体制的教育机制,也不可能在哲学思辨方面超越西学;不应该追求将儒学打造为官方意识形态,也不应该追求将儒学列入高考内容。除此之外呢?历史上使儒家胜出的要素就只剩下一项了,那就是儒家的修身方式。在我看来,儒家的修身方式在当下仍旧是适用的,仍对我们的人生具有指导意义。

荀子《修身》读后感优秀篇6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我们什么都没有失去,失去的只有时间。季老终一生严谨治学、修身养性之经验,在耄耋之年之年以返璞归真的语言告诫我们年轻人,珍惜时间,莫负少年头,这60篇文章涉及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我首先说时间是因为季老对时间的理解确实有过人之处,季老从不锻炼活到98岁,他坚持9字箴言: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自称“三不主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天就短短24小时,每天拿出1—2小时锻炼不只是珍惜生命还是浪费时间?这里就体现了个人对时间的理解,对于季老等大家来说,锻炼是为了延长寿命却同时又占用了很多时间,这是一种矛盾,三不主义关键是不嘀咕,多做事少嘀咕;诚然,锻炼身体有利于健康,可是如季老所言人生的意外太多,健康不一定长寿,专注现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吧。

季老对人生有很多独道见解,很值得年轻人深思。举一个例子,几乎所有的文化中诚实都是一种美德,那不诚实就是错误吗?不说真话不等于说谎,这不是在抠字眼,说谎含有故意欺骗、误导他人的意思,不说真话可能是一种建设性真诚,比如英语中有“whitelie”一说,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富人生子庆祝,宾客盈门,竞相献媚。有人说:此子将来必大富大贵。主人喜上眉梢。又有人说:此子将来必长命百岁。主人乐在心头。忽然有一个人说:此子将来必死。主人怒不可遏。但是,究竟谁说的是实话呢?所以说真话不一定是美德还可能是不礼貌,季老曾留德10年,德国人很聪明,德语中有一个词notluege,意思是“出于礼貌而不得不撒的谎”。一般说来,不撒谎应该算是一种美德,我们应该提倡。但是不能顽固不化。季老自称自己保守,可是对说谎的分析可看出来他思想的不保守。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季老的座右铭,共勉!

推荐访问:荀子 读后感 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