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数学故事》的读后感(精选文档)

时间:2023-08-06 08:55:02 来源:网友投稿

《数学故事》的读后感读后感在书写之前一定要理清整体思路,详细的读后感是需要结合实际的书籍内容的,不然是没有意义的,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故事》的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故事》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数学故事》的读后感

读后感在书写之前一定要理清整体思路,详细的读后感是需要结合实际的书籍内容的,不然是没有意义的,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故事》的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故事》的读后感篇1

在这个寒假中,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不一样的数学故事》。这是一本有趣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梦小得。

这本书主要讲数学十分好玩,书中的人物有怪怪老师和他的一群学生。

书中的故事主要讲,怪怪老师是一个特别有趣的数学老师,他讲的数学课总是很好玩。他总是声称自己是从外星球来的外星人,他在上数学课时总会变一些魔法,比如,带着他的学生去旅游,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学会数学。他还让学生体验做老师的感觉,还让学生尝试着变一些魔法。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学得十分快乐,也十分有效。

我读完了这本书,体会到:数学特别好玩。我特别喜欢书中的怪怪老师,我觉得他讲的数学课非常动听。我读了《不一样的数学故事》明白了:学习是快乐的,是简单的,只要你找对方法,就会学得好。我建议同学们读一读这本书。

从此,我爱上了数学!

《数学故事》的读后感篇2

?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位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其中有两篇给我印象最深,分别是《小欧拉智改羊圈》和《数学神童希帕蒂亚》。

?小欧拉智改羊圈》讲述了欧拉爸爸设计了一个长40米,宽15米的长方形羊圈,施工过程中发现围羊圈的材料少了10米。父亲在增加材料和缩小羊圈之间难以取舍时,小欧拉想出了办法,他将长方形羊圈的长缩短了15米,宽延长了10米。经过这样一改,原来长方形的羊圈变成了一个边长25米的正方形。而正方形的周长是25×4=100米,正好比原来长方形的周长(15+40)×2=110米少了10米,这样材料刚好够用。同时正方形的面积是25×25=625平方米,也比原来面积40×15=600平方米大了一些。欧拉的方法做到了一举两得,既节省了材料,又扩大了面积。

?数学神童希帕蒂亚》讲述了女数学家希帕蒂亚10岁时,父亲带她去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在一般人的眼中,测量物体的高度是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因为希帕蒂亚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他要求女儿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测量,这可就不容易了。小希帕蒂亚在和父亲散步时,意外的发现自己的影子和父亲的影子重合了,由此聪明的希帕蒂亚想到了运用身高和影子长度成正比例的方法间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因为:人的身高/人的影子长=金字塔高/金字塔影子长,所以在已知人的身高的条件下,分别测量出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人的影子的长度,就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金字塔的实际高度了。

小欧拉和希帕蒂亚没有按常人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是开动脑筋另辟蹊径,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跟欧拉和希帕蒂亚比起来,我感到脸红。每当在学习中有了困难和问题时,我很少换一种方法去思考,总是直接求教于妈妈和老师。通过读欧拉和希帕蒂亚的故事,我深深体会到勤思考、善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

同学们!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被难题所困扰时,不仿学学欧拉和希帕蒂亚,换一种方法去思考,很可能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数学故事》的读后感篇3

晚上,我阅读了《〈名人成才故事一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是一位着名的数学家。诞生于叙拉古城,他发出惊天动地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令人佩服!

书中讲有一次阿基米德到海边散步,忽然想起一道数学题,他顺手捡起了一个小贝壳,在沙滩上演算起来,一直演算到天黑了才回家。这种勤奋钻研的毅力,让我想到自已,平时在学习中碰撞到问题,要么不愿做,要么马上问妈妈,对比后很惭愧。

阿基米德随着岁月的推移和知识的增长,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解决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成为古希腊闻名的大智者。欧洲地中海有一位国王,怀疑皇冠不是纯金的。请阿基米德来辨别,阿基米德苦思冥想了很多时间,也是一筹莫展。有一天洗澡,当身子全浸入水中时水盆里的水溢出来,这种现象让他很奇怪,他反复站起来又站下突然他眼睛一亮,大声喊叫: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回到王宫,让国王取出一块和皇冠一样重的金子,依次把金子和皇冠放在同样大小满水的罐子内,当水从罐子溢出时,用盆子接住,最后两个盆子中的水一比较,皇冠结果就出来了,这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浮力定律。说明阿基米德是一个爱动脑筋,观察认真思考的学生。

看了这篇文章,我的收获是:要学习阿基米德对学习认真、勤奋、刻苦、有毅力,改正自己没有耐心和粗心的坏毛病。

《数学故事》的读后感篇4

数学的真谛在于创新,而不在于死记硬背。——题记

“数学王子”高斯从小家里就穷,在他七岁的时候,小高斯上小学了。教师名字叫布特纳,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数学家”。这位来自城市的青年教师,总认为乡下的孩子都是笨蛋,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他在发了一通脾气之后,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长长的算式:81297+81495+81693+……+100701+100899=?孩子很都被难倒了,布特纳很是得意。不料,小高斯却算出了答案。原来,小高斯不是像其他孩子那样一个数一个数地加,而是细心地观察,动脑筋,找规律。他发现一头一尾两个数依次相加,每次加得的和都是182196,求50个182196的和可以用乘法很快算出。

小高斯这种细心观察,乐于动脑的精神我们也要学会,数学不只是纸上死气沉沉的公式,而是一个个跳动的数字,我们要让数学活起来,才能使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才能攻略更多的难题。如果我们的脑袋里只有各种僵硬的"公式,而没有半点活跃的思维的话,即使做再多的题目也是没有用的!

所以,不要让你的脑袋塞满机械的公式。留出一点空间,让数字活起来;让思维活起来;让数学活起来!

《数学故事》的读后感篇5

我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故事,感触很深。使我懂得了要想学好一门科学,就应该像华罗庚爷爷那样,具有热爱科学,不怕困难,勤奋学习,不求名利,一心为国的精神。

华罗庚爷爷192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华罗庚爷爷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当即表扬了他。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爷爷上完初中一年级,由于家庭生活困难,而不得不失学。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表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还聘任他为助教。

几年以后,华罗庚爷爷被保送的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意读博士,只求做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最终他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英国两年内,写了20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位”华氏定理“。

华罗庚爷爷1950年依然放弃美国的优越环境,满腔热忱地回到祖国,回到清华园,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他不仅培养出一大批数学人才,还为数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改进,至今仍是最佳记录。在代数方面,更有其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发明了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被译俄、匈、日、德、英文出版,称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他出版的《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在中国多领域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得重大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同样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也作出了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共发表了152篇重要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没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爷爷走了一条自学成才,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们的数学华罗庚爷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我一定要向华罗庚爷爷学习,以他为榜样,将来长大了也要报效祖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推荐访问:《数学故事》的读后感 读后感 数学 故事